戒臺寺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的馬鞍山上,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明朝英宗皇帝賜名為萬壽禪寺,因寺內建有全國最大的佛教戒壇,民間通稱為戒壇寺,又叫戒臺寺。戒臺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北方保存遼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除大量珍貴古建筑和文物外,戒臺寺現存109株承載著歷史蹤跡、名聞中外的古樹,其中一級古樹44株,二級古樹65株。抱塔松和臥龍松是其中最負盛名的兩株一級古油松,植于宋代,樹齡約為1010年,均為生長情況瀕危的古樹。

戒臺寺抱塔松
抱塔松、臥龍松栽植于戒臺院和明王殿前南北向狹長、寬度約10米的高臺名松大道上,與中國名松九龍松各相距15米左右。大道西側為建筑和院落,東側垂直懸空。兩樹毗鄰,相距約30米,栽植位置距離高臺東側邊緣約2米。抱塔松、臥龍松飽經歲月滄桑,內部木質部腐朽嚴重,樹干均向東側倒伏。抱塔松樹高2.6米,主干傾斜長5.8米,干圍2.86米,樹干整體嚴重中空,樹冠主要靠支撐,抗自然災害能力差,因倒伏后樹冠環抱東側戒臺寺高僧法均大師墓塔而得名。臥龍松樹高5米,主干傾斜長5.4米,干圍2.5米,樹木整體嚴重中空,因其倒伏后主干和樹冠形似臥龍而得名。

戒臺寺臥龍松
由于抱塔松、臥龍松所處高臺為進入戒臺院進香游覽的必經之路,游人對地面的踩踏十分嚴重,再加之地面全部為硬質鋪裝,兩株古樹長期面臨嚴重的土壤板結、通氣不良等問題。經過多年來的精心管理和復壯,兩株古樹目前生長基本正常。
現存歷史資料記載,從1986年開始,戒臺寺對兩松進行了多次以土壤改良、樹干填充以及修補樹皮為重點的復壯工程,其中1986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6年、2003年規模較大。
1.1986年7月。對兩松分別進行了2次補皮修復工程,并進行了支架更新,同時對樹木周邊土壤施用了自制緩釋肥。緩釋肥的組成主要包括表土、麩子、鋸末。
2.1990年4月。在古樹專家叢生的指導下,對抱塔松進行了樹洞腐敗物清理,并重新修補樹皮;對臥龍松進行了死枝加固、植皮、補洞工作。
3.1992年11月。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組織古樹專家系統評估了抱塔松、臥龍松的生長、衰弱狀況及原因并進行了復壯。主要專家包括李錦齡,趙懷謙,技術負責人王保國。具體情況見表1。

表1.1992年抱塔松、臥龍松生長衰弱情況及復壯措施
4.1995年7—9月。1995年,臥龍松、抱塔松樹勢嚴重衰弱,對二者進行了3個月的保護性保守治療,采取了促根萌發的實驗措施。在進行實驗確保無藥害的前提下,對臥龍松和抱塔松進行了藥劑噴施/澆灌處理,具體藥劑和施用方法見表2。
藥劑復壯前后對臥龍松、抱塔松進行生長觀測,發現針葉、新梢長度均有明顯增加,表明該復壯方法起到了一定效果。
5.1996年5—6月。針對土壤透氣性差,樹干空腐破損的情況,對兩松周邊開展了鋪設透水透氣磚,同時修補樹干的復壯工程。地面鋪設透水陶粒磚,共計170 立方米,鋪設面積1360平方米,磚底鋪散麻渣。針對抱塔松內部空腐問題,選用6 根6米多長的角鐵做骨架支撐,加固抱塔松內部的支撐力,外圍用鐵網,最后用水泥、107 膠、清灰等進行麻刀抹面,放置兩天后對腐朽樹洞消毒后進行填充。填充物為聚氨酯,該材料無毒,防水,不易燃燒,抗壓強度為2kg/cm2,填充方法操作簡單。填充部位在離地1.80米處,上部封嚴后重新粘假皮,恢復原貌。
6.2003年。采用李錦齡先生發明的葉籠式復壯技術,在兩松周邊分別安裝3—4個復壯籠。即用荊條編制的籠筐裝入復壯材料,加入通氣管道,在樹木周邊打坑入土后澆水。
除以上幾次大的復壯工程外,2009年之前平均2—3年進行一次常規復壯,安裝補水透氣的滲井,增施緩釋肥等。另外,每年根據實際病蟲害發生情況施用敵殺死、吡蟲啉、二氯殺螨醇等農藥,開春及初冬按時澆灌返青水和凍水等,遵循常規精細養護。
2009年春,抱塔松和臥龍松均出現了嚴重的衰弱癥狀。2009年4月,抱塔松樹干北側在修補樹干和正常樹皮間出現多處干木屑及不明蟲害排泄物。該樹當時只有樹干上部17厘米活體樹皮供應輸導養分,樹干為大面積水泥修補區。出現異常部位在活皮和修補結合部,情況非常危急。該樹內部為1996年聚氨酯填充,外部原修復嚴重老化,存在開裂、脫落等現象,內部情況不祥。臥龍松在2007年發生南北兩側各有一枝突然黃化、枯死的情況。當時,熊德平工程師、徐公天、張廣增進行過現場勘查。2008年,臥龍松生長基本穩定,只是春、秋仍存在黃化現象。2009年開春,該樹突然現出衰弱跡象,尤其是上層枝西北側生長量極低。
景區對此次兩松衰弱狀況非常重視,當即向上級部門匯報。經上級各部門及專家的多次勘查,建議進行搶救性保護措施。該次復壯工程于2009年開始申請,2010年制定了詳細的復壯方案,李玉和、古潤澤、叢日晨等專家對方案進行了詳細研究,于2011年9月開工,2011年11月5日竣工。此次對抱塔松、臥龍松進行了地上和地下整體修復和復壯工程。

抱塔松樹洞修補
1.地上部修復工程
對抱塔松和臥龍松上次地上修補為1996年,經過10多年的風吹日曬后,原修復老化嚴重,密封材料變得松脆且開裂脫落,雨水沿縫隙進入內部,導致木質部腐爛。樹枝存在干枝,死亡,劈裂現象。此次樹干修復采取了分區打開的方式,在保護好樹木前提下,按照清理原填充物、噴防腐劑(硫酸銅溶液)、噴殺菌劑(丙環唑)、殺蟲劑(吡蟲啉),設龍骨支撐,加保護罩(鋼絲網和玻璃鋼),粘連仿真樹皮(樹脂及輔料翻模),內部填充(高密度阻燃聚氨酯),封縫(環氧樹脂、硅膠)的流程修復樹干和樹皮。另外,還對樹冠枝條適當進行枯死枝防腐處理及清除落葉疏除松果。

臥龍松樹洞修補
2.地下部復壯工程
除去舊鋪裝,檢查原有復壯溝和滲井,發現復壯溝內已充滿毛細根,滲井內無根系,周邊土壤肥力和水分狀況均較好。為減少傷根,未進行大面積換土。點施古樹專用有機肥并施入松針土,周邊埋入營養棒,另外每年生長季節分階段施用適量緩釋肥,并通過透氣管結合澆水,施入液態有機肥生根劑及殺菌劑。
清除破舊透氣磚,在樹池兩側各3米,西側2.4米范圍(抱塔松共43平方米,臥龍松共46平方米)的土壤上,鋪設由園土、松針落葉、陶粒、沙子、有機肥等組成的松針土復壯基質替代透氣磚,松針土上直接鋪設防腐木龍骨及生態木地板,根據需要更換或增設木平臺以外位置原復壯溝內的通氣孔。

抱塔松生態木地板

臥龍松生態木地臺
值得一提的是,在鋪設防腐木龍骨和生態木地板前,在抱塔松北側和臥龍松南北兩側鄰近高臺邊緣位置設置了排水管。抱塔松南側因已有高臺排水口,未另設排水管。

抱塔松、臥龍松東側靠近高臺邊緣的排水管
3.復壯9年后效果及分析
2020年9月,在生態木平臺建成9年后,木平臺腐爛破損,需要維修,景區將木平臺打開,觀察平臺下方根系生長情況和土壤情況。結合木平臺復壯后地上部的觀測情況,木平臺復壯效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木平臺下方出現較多新生根系
木平臺下方基質為2011年去除原透水磚后補充的自制復壯基質,打開后基質表層,通過根系生長方向可以判斷大部分為抱塔松、臥龍松的新生根系,也有鄰近古樹的根系。這表明,生態木平臺是一個比較好的復壯保護措施,防止土壤踩踏,確保土壤透水透氣,地下環境有助于古樹根系生長。

抱塔松、臥龍松木平臺下方局部根系生長情況(一個小紅旗代表一條根系)
(2)木平臺可實現匯集雨水的效果
打開木平臺后發現防腐龍骨下方自然沖刷形成了多條排水溝,均匯聚至樹木東側高臺邊緣的排水管口。經勘查周邊地形發現,兩棵古樹周邊均有較大的匯水面積,抱塔松木平臺正對西側戒臺院內的排水口,臥龍松則正對明王殿南側的長臺階。降雨條件下,來自周邊匯水區的雨水首先沖刷進入抱塔松、臥龍松的木平臺,經土壤吸收后,多余水分自然匯聚至排水管口排出。表明木平臺起到了大型滲井的作用,不僅可以透氣,還可以將周邊大面積的雨水吸收儲存至古樹周邊土壤。

抱塔松、臥龍松木平臺下方自然沖刷形成的排水溝

正對抱塔松的戒臺院排水口

正對臥龍松的長臺階與步道
抱塔松南側受限于當時的環境條件,未做排水管。打開木平臺后發現,該側土壤水分含量極高,處于過飽和狀態,且該區域表層可見根系少于有排水管的一側。這表明排水管對于木平臺下方土壤環境非常重要。在戒臺寺這樣的環境條件下,既要確保木平臺下方土壤可以吸收儲存周邊雨水,又要有良好的排水口,防止古樹根系積水。
對木平臺下方存在排水溝和無排水溝區域分別進行土壤取樣檢測發現,排水溝處的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鉀含量均高于無排水溝區域,表明水分沖刷會導致養分遷移,很可能造成一部分養分的流失,因此木平臺方式復壯后,如可匯集周邊雨水,且下方設有排水溝,需更加注意補充土壤肥力。見表3。

表3.抱塔松、臥龍松生態木平臺下方排水溝內外土壤養分含量、土壤容重及孔隙度
(3)木平臺復壯后古樹地上部長勢較好
2011年采用木平臺方式復壯后,抱塔松、臥龍松長勢穩定,地上部未出現明顯的衰弱跡象,表明木平臺復壯方式確實有利于抱塔松、臥龍松兩株古樹的生長。
古樹就像飽經滄桑的老人,身上承載著豐厚的歷史蹤跡,給后人提供了解歷史的介質。老一輩古樹專家在保護古樹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利用有限的材料和技術條件,創造性地發明了許多實用技術,在古樹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他們的優良的保護思路和方法,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然而,隨著知識的拓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古樹復壯方法也在與時俱進。舊方法逐漸被新技術取代,例如之前常用的發泡膠填充樹干技術,現已發現會導致樹干內積水,導致樹干芯材的進一步腐爛,已被不填充技術取代。在根系復壯方法和技術方面,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復壯溝技術需要繼續發揚,方式可以改進
多年古樹復壯實踐表明,復壯溝內有大量新根產生,表明其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古樹復壯方式。但橫斷型復壯溝內易形成根團,根系聚集生長,不再向遠處延伸。這種方式短期效果顯著,但考慮到長遠效果,在條件允許的地方建議采用輻射狀復壯溝,臺地、古建周邊受環境限制不適合做輻射狀復壯溝的,可以考慮散點復壯。
2.根據根系分布范圍設定復壯溝的思路需要繼承和發揚
老一輩古樹專家通過探根的方法確定根系分布,在不傷害粗根的前提下,選擇吸收根較多的區域設置復壯井、復壯溝,方法行之有效,需要繼續繼承和發揚。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以借助新技術,首先探明粗根位置,在施工過程中避開粗根,減少樹木傷害。
3.新的復壯工程應在綜合考慮歷史復壯工作的基礎上統籌制定
受限于資料保存等原因,之前的古樹復壯工程缺少對歷史復壯工程的了解,主要根據現場情況制定方案,不同時期復壯工程間缺乏連續性,不利于瀕危古樹的保護。建議日后在制定古樹名木復壯措施前,有必要考慮之前復壯區域和復壯效果,在歷史復壯工程的基礎上制定方案,確保古樹復壯工作的延續性和有效性。
4.古樹周邊環境改造應確保古樹正常生長
由于古樹的特殊性,其生長環境經常要面臨環境改造。在進行周邊環境改造時,應充分考慮古樹復壯工程,做到不影響古樹的生長。另外,出于實際經濟利益考慮,透水磚下方的沙子被施工方用水泥取代的現象時有發生,無法實現透水透氣的效果。因此,在做古樹復壯和周邊環境改造時,從設計方案到具體施工,各個環節均應特別謹慎小心,確保古樹的正常生長。
5.古樹群復壯應考慮樹木間競爭
戒臺寺古樹抱塔松、臥龍松周邊還生長著若干生長健壯的古樹。在這兩株瀕危古樹的復壯溝中,經常發現其他樹木的根系。因此,古樹群中瀕危古樹的復壯要考慮到來自其他樹木的競爭。建議瀕危古樹與健壯樹木間加設60—80厘米深度的隔板,防止其他樹木的根系侵襲。
6.生態木平臺是一個值得推廣的古樹復壯方案
通過比較抱塔松、臥龍松多次復壯效果可以發現,生態木平臺復壯方法利用了新材料和新技術,復壯效果較好,值得推廣。
7.生態木平臺的使用需要因地制宜
根據其他地區古樹周邊木平臺復壯的經驗教訓,木平臺不應緊圍著樹干鋪設,因為木平臺下方一直處于高溫高濕的狀態,易導致樹皮腐爛,造成樹木死亡。另外,木平臺應設置活動檢查口,方便隨時檢測下方環境,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后強調,木平臺下設置排水口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