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群星璀璨、類型百花齊放的港產電影,為什么日益呈現出“老面孔+老題材”唱主調的趨勢?賣座類型的萎縮首當其沖。隨著李連杰、成龍等功夫片明星逐漸老去,港產武俠片再難有佳作問世,而曾經屢創(chuàng)本港票房紀錄的“賭片”也在《澳門風云》系列落幕后陷入停滯。
喜劇片在周星馳等喜劇電影人北上后,傳統(tǒng)粵語喜劇面對內地喜劇片的強烈競爭,日益在內地市場失去票房號召力。至此,港片曾經引以為傲的四大經典題材類型,已經失去了三大主力軍,唯一保留“港味”并能夠在內地市場持續(xù)獲得不俗票房的只剩下警匪動作類型。
隨著警匪動作類型日益依賴內地市場,繼而更加依賴有保障的演員組合,所以也只有劉德華、古天樂這批老牌明星才具有足夠市場號召力。那香港本土沒有人嘗試過突圍嗎?在未受疫情沖擊的2019年,香港華語票房冠軍為《廉政風云》(2600萬元人民幣),不僅題材沒能實現突破,票房成績也無法與內地相比。
港產電影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則是新人青黃不接,港片直接遭遇斷層危機。千禧年后,香港影壇新一代明星整體接班失敗。另一方面,片方為了保證票房不敢輕易使用新人,導致新人成長更加緩慢。出于市場考慮,片方開始大量使用內地女明星,目前內地票房前三的港片中,僅有《掃毒2》選擇林嘉欣,另外兩部分別選擇倪妮和張靜初。
多方因素共同造就港片爆款中熟面孔、老題材頻現的現狀。雖然港片工業(yè)體系對于動作類型和明星陣容的搭配已經爐火純青,讓影片品質通常可以得到保障,但又加劇觀眾審美疲勞。因此,只有擁有新一代創(chuàng)作力量,港片才有未來。▲
環(huán)球時報202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