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肖鋒

近年來,消費領域掀起一股推崇中國品牌的風潮即“新國潮”。其實,新國潮只是面子,新消費才是里子。其背后是以新中產為主推動的消費升級和民族自豪感。新國潮和消費升級呼喚本土國際品牌。
目前,內循環(huán)戰(zhàn)略啟動的是14億人口的消費力,背后的消費升級和產業(yè)升級勢必深刻改變中國制造的模式和格局。未來可期的是,在吃住行各領域,人們不但追求物質享受,還追求精神滿足。尤其是新中產群體的崛起和擴大,必將推動一批新的本土品牌崛起,并走出國門。
但當前我們還需面對現實。產業(yè)升級是消費升級的先決條件,這一過程必然要經歷優(yōu)勝劣汰、行業(yè)洗牌。我們看到,一方面,中國蘊含著巨大產能,除大城市周邊的制造業(yè)巨無霸外,很多“一鎮(zhèn)(村)一品”小村鎮(zhèn)甚至都做成了全球隱形冠軍。比如,江蘇泰興黃橋鎮(zhèn)是世界最大的小提琴出口基地;全世界將近三分之一、全國將近一半的泳衣來自遼寧葫蘆島興城市;河南許昌的假發(fā)出口量占全球市場份額的一半以上……但另一方面,巨大產能卻無法對接中國不斷提升的消費需求。
于是就出現一條巨大的鴻溝:生產企業(yè)抱怨訂單少了、錢難賺,消費者在抱怨產品和服務質量差,買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習慣于接訂單的生產廠家沒有產品升級的能力和打造自有品牌的勇氣,這才是中國新國潮、新消費最大的短板:無論是品牌效應、研發(fā)能力還是銷售倉儲等渠道能力大多掌握在別人手里,很多中國廠商擅長的只有打價格戰(zhàn)和壓低加工費。
內循環(huán)戰(zhàn)略以及新中產推動的新國潮、新消費,給中國企業(yè)提供了走出困境的機會。年輕一代并不盲目崇拜國際品牌。相應地,國內廠商不要辜負了這么好的時機和市場。要抓住機會升級品牌,應從多方面著手。
首先,中國制造要注重國內需求,然后再擴展海外需求。這與以往的接單模式有天壤之別,要求廠商潛心研究本土市場和新消費需求,也要求廠商自主研發(fā)、打自主品牌,關鍵在于要有文化自信。
其次,中國制造要善用全球商業(yè)的力量,借力打力,走出國門,在海外實現本土化。進博會宣示著中國新消費時代的到來,想要進入中國市場可以參加進博會;同樣,中國品牌要進入海外市場也要借當地的力量,獲得當地的合作和認可。中國制造要刷新形象,走出國門。
再次,中國制造要善用互聯(lián)網這一新基礎設施,借助網絡推展銷售渠道,以打破舊有渠道商的壟斷。這要求給產品技術賦能,給品牌互聯(lián)網賦能,簡單講就是要催生新的物種。
最后,最為關鍵的是,中國制造要回歸產品質量的基本面,讓國標瞄準歐標、美標,才不至于“到日本去買一只馬桶蓋”,而它本來就是中國制造,只是設計和質量標準提高了而已。網紅產品要持久化就需回到產品基本面,要在品質和功能上多下功夫。
當今,中國是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并即將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進博會提出要讓“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未來的品牌不論是國際大牌還是新國貨,必須要深度理解中國消費者,才有資格去理解海外消費者,實現本土品牌國際化。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