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京

魯肅是徐州南部東城(今安徽定遠縣)人。周瑜的祖父曾任東漢的太尉一職,而有關魯肅的父親卻沒有記載,可見魯肅并非出身名門。不過魯肅的家很有錢,他年輕時熱衷于擊劍騎射,不理家事,被鄉里老人稱作“狂兒”。周瑜聞名,有一天,率部下來見魯肅,想請魯肅資助一些糧食。魯肅家當時有兩座米倉,聽了周瑜的來意,魯肅毫不猶豫把其中一座送給了周瑜。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魯肅是一個非常慷慨的人。但是魯肅的慷慨不是那種只付出不要回報的慷慨。用現在的話來說,魯肅的慷慨是一種投資。不久,北方陷入戰亂,魯肅舉家遷往江南。后來,魯肅經周瑜推薦結識了孫權。這樣,魯肅以前的付出得到了回報。
魯肅見到孫權后,兩人談得非常投機。魯肅分析說,東漢王朝的復興已是不可能的,而曹操的優勢也一時無法改變。他建議孫權首先鼎足江南,然后伺機消滅劉表,占領長江以南以成霸業。魯肅的這個戰略構想和諸葛亮三分天下的主張完全相同。而且,魯肅提出這一構想要早于諸葛亮。在占領長江以南這一點上,魯肅與盟友周瑜的見解是一致的,不過,周瑜的主張比較性急,想通過單獨行動,強行擴大勢力范圍。相比之下,魯肅的主張要穩妥得多,他提出要高瞻遠矚有步驟地推進計劃。但是,魯肅的主張并沒有得到廣泛的支持。特別是孫權部下首屈一指的名士張昭,更是對魯肅持批判態度。
起初,魯肅對共同抗曹并沒有具體的聯合目標。但在赤壁之戰的前夜,他最先清醒地認識到,劉備正是自己應該聯合的對象。魯肅不顧劉備當時正陷于窮途末路,專程趕到劉備處說服他共同抗曹。對初次見面的諸葛亮,他以自己是諸葛亮兄諸葛瑾之友的身份與諸葛亮建立信賴關系,親自陪諸葛亮到柴桑與孫權會見,同時叫回周瑜共同勸說孫權抗曹。這些都是魯肅一人促成的。
魯肅在力主抗曹時,對孫權說了這樣一番話:“我即使投降曹操,按我的身世,回老家還能得到一官半職,可是您投降曹操的話,能回哪兒去呢?”魯肅并非名門出身,門第與孫權大概不相上下。關于這一點,后來做過吳國使者赴魏的趙咨在被問及孫權長處時曾經說過,孫權的長處之一就是從“凡品”(普通家庭)中提拔重用了魯肅。魯肅說這番話,是暗指主降派張昭等一些所謂名士。進入東漢以后,名士階層雖然各自從屬于魏蜀吳這三個集團,但內心對漢王朝的正統性卻非常在意,對以漢朝正統繼承者自居的魏抱有很強的屈就心理。魯肅不屬于名士階層,因此他的想法和主張也就截然不同。
周瑜死后,魯肅接替他成為后繼者。魯肅與周瑜不同,很快就把劉備夢寐以求的南郡以及荊州的支配權借給了劉備。魯肅認為曹操勢力強大,不可能單獨與其對抗,而吳還沒有完全掌握荊州人心,不如把荊州借給劉備,利用劉備去安撫人心,使曹操多一個敵人,這才是上策。因為是借給劉備,所以包括劉備已經到手的南部四郡將來都能要回來。再說荊州東部的江夏郡和長沙郡北部的漢昌(后改稱吳昌,今湖南省平江縣)都在自己手里,這相當于攥住了荊州的脖梗子,并不威脅吳的利益。魯肅基于以上理由勸孫權把荊州借給了劉備。
這是一個大膽而周密的計略。在自己處于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從大局出發,向比自己弱小的對方做出大幅讓步。如此高度的政治策略,只有魯肅這樣的能把一倉米毫不猶豫就送給周瑜的俠義豪爽之士才能決斷。這就是由孫權和劉備對荊州的第一次分割。
據說,曹操聽到這個消息時正在寫信,他驚愕得連筆都掉到了地上。當年,劉備寄于曹操籬下時,有一次曹操在劉備耳邊無意間吐露真言說“當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了”,劉備當時也驚懼得掉了筷子。這回劉備終于出了一口氣。這也應該歸功于魯肅。因為得到了荊州,特別是南郡,劉備進入益州的路打開了,三分天下的計劃因此得以實現。可以說,魯肅才是三國時代首屈一指的戰略家。
(摘自《中國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