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正芒 夏艷
毛澤東曾三次乘船橫渡黃河。
1936年2月底,毛澤東率領(lǐng)紅軍東征渡過黃河轉(zhuǎn)戰(zhàn)山西,這是他第一次坐船橫渡黃河。毛澤東坐在過黃河的木船上,指著黃河大聲對隨行人員說:“這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渡過黃河時,毛澤東提議大家游過去,警衛(wèi)員們和群眾紛紛說不能游,毛澤東笑著說:“哈哈,不能游了?你們是不敢游呵!”毛澤東轉(zhuǎn)而看了看像陜北小米粥一樣濃稠的黃河水,長吁一口氣說:“你們可以藐視一切,但是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這個民族……”
毛澤東第二次橫渡黃河是在1936年5月,紅軍西渡黃河轉(zhuǎn)回陜北。

毛澤東視察黃河
第三次便是1948年3月,在陜北吳堡縣川口渡過黃河。這次渡過黃河后,毛澤東說:“陜北人民對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們是忘不了的。黃河真是一大天險啊!如果不是黃河,我們在延安就住不了那么長的時間,日本軍隊打過來,我們可能又到什么地方打游擊去了。過去,黃河沒有很好地得到利用,今后,應(yīng)當利用黃河灌溉、發(fā)電、航運,讓黃河為人民造福。你們可以藐視一切,但是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這個民族。你說邁出了一步,我說不是一步,不相信的話,你從河岸數(shù)一數(shù),看到這里一共有多少步?”毛澤東多次強調(diào)“我們可以藐視一切,但不能藐視黃河”,可見他對黃河的敬畏之心。
1958年3月,在成都會議期間,毛澤東聽了山西省委第一書記陶魯笳匯報后說:“我們不能只罵黃河百害,要改造它,利用它。其實黃河很有用,是一條天生的引水渠。”對如何利用黃河,毛澤東曾設(shè)想說:“可以設(shè)想,引用黃河之水,把桑干河修成一條運河,使輪船可以開到北京;也可以設(shè)想,把山西的汾河也變成一條運河;還可以設(shè)想,用黃河的水在內(nèi)蒙古改造沙漠,那才叫雄心壯志。”
毛澤東堅定地認為沒有黃河便沒有整個民族。后來,在國旗的設(shè)計上,毛澤東召集文藝家們開會時強調(diào)說:“過去我們腦子里老想在國旗上畫上中國的特點,因此畫上一條,以代表黃河。”讓黃河成為中國的象征設(shè)計在國旗上,可見毛澤東對黃河的重視程度。
毛澤東深知黃河在治國安邦中的重要性。數(shù)千年來,黃河頻繁的洪澇災(zāi)害,直接危害中國大片疆土,有時甚至成為歷代王朝霸業(yè)衰落、政權(quán)更替的導火索。毛澤東從歷史中看出治理黃河水患的重要性,并強調(diào)一定要把黃河治理好。對于黃河的水患問題,毛澤東早就下定決心治理。
1949年后,毛澤東曾說:“黃河九曲十八彎,富了前后套,害了山東和河南。一出三門峽,黃河就像一匹收不住的野馬,放縱奔騰,搞不清會在哪里出亂子,使多少萬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毀于一旦。現(xiàn)在到了我們手里,一定要馴服它,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決不能讓它出亂子。你們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確保黃河的安全,不然我睡不著覺。”為了治理黃河問題,正式成立了以王化云為主任的黃河水利委員會。
1952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毛澤東從洛口鎮(zhèn)、濼口險口處到懸河岸邊,從邙山之頂?shù)饺嗣駝倮鹊胤饺轿灰暡禳S河。視察柳園口時,毛澤東說:“黃河流經(jīng)此地七百多年,泥沙淤積很多,夏秋常常決口,泛濫成災(zāi)。乾隆皇帝四次來此,研究治理黃河,沒有治好。現(xiàn)在人民當家做主,我們一定要把黃河故道治好,變害為利。山上山下、城市道路兩旁,都要多栽樹,防風固沙,改善人民生活環(huán)境,治理戰(zhàn)爭創(chuàng)傷。”
遵照毛澤東的指示,從1953年春開始,人民勝利渠開始進行大規(guī)模的綠化建設(shè)。幾年后,往昔荒涼的黃河灘變成了面積近千畝的花果園,水渠兩岸成了一條遮天蔽日的綠色長廊,成為吸引外國元首、外交使團參觀、考察的旅游景點。
1955年6月22日,毛澤東到河南視察工作。王化云匯報修建三門峽水庫時,毛澤東說:“黃河每年流入三門峽水庫十幾億噸泥沙。泥沙淤積怎么辦?歷史上治理黃河有堵、疏的爭論,有兩種不同的治理辦法。”毛澤東把話停下來,王化云接著匯報黃河上游搞水土保持試點的情況。毛澤東說:“這是治本的辦法,但黃土高原面積大,人口少,任務(wù)艱巨,堵、疏、水土保持都可以搞。黃河水利委員會是治理黃河的專門機構(gòu),省委要支持把治理黃河這件大事辦好。歷代王朝都治理黃河,都沒有治好,我們共產(chǎn)黨人一定要把黃河治理好,你們的責任很大呀!”在毛澤東的深切關(guān)懷和指導下,黃河上先后建起了三門峽、青銅峽、龍羊峽等大型水利工程。黃河也成為中國的“能源之河”,在黃河下游引黃灌溉,改良土壤,為黃河兩岸的農(nóng)業(yè)豐收發(fā)揮了重大作用。黃河也由害河成為了“利河”。
1961年8月,毛澤東在廬山同衛(wèi)士張仙朋談起他的三大心愿。他感慨地說,我有三大心愿:一是要下放去搞一年工業(yè)、搞一年農(nóng)業(yè)、搞半年商業(yè),這樣使我多調(diào)查研究,了解情況,我不當官僚主義,對全國干部也是一個推動。二是要騎馬到黃河、長江兩岸進行實地考察,我對地質(zhì)方面缺少知識,要請一位地質(zhì)學家,還要請一位歷史學家和文學家一起去。三是最后寫一部書,把我的一生寫進去,把我的缺點、錯誤統(tǒng)統(tǒng)寫進去,讓全世界人民去評論我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
1972年,毛澤東在大病初愈以后,風趣地對護士長吳旭君說:“前些時候我到馬克思、列寧那兒走了一趟,他們說:你那個國家的鋼、糧食還太少,再說你還要去黃河,你就不用這么早來啦,你先回去吧。所以我又回來了。看來,我的一片真誠感動了馬克思和列寧,去黃河還是有希望的。”即使在生病的時候,毛澤東仍惦記要游黃河。
毛澤東對黃河的情結(jié)起源于他幾次坐船渡黃河的經(jīng)歷。從這些經(jīng)歷中,毛澤東萌發(fā)出暢游黃河的想法。由于種種原因,毛澤東終其一生也沒有完成暢游黃河的心愿。
(摘自《大家文摘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