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祥

唐朝李冗的《獨異志》卷上,講了個丟鞋子挽救了一支部隊的故事:
楚昭王與吳戰,敗走四十步,忽遺其履,取之。左右曰:“楚國雖貧,而無一履哉?”王曰:“吾悲與其俱出,而得與其俱返。”于是國無相棄者。
楚吳兩國,戰事一直不斷,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總之,這一回,楚昭王打敗了,這應該是一場規模不小的戰爭,否則,楚王不會親自帶隊。打敗了,總要撤退,不管是戰略性的還是被動的。訓練有素的,撤退的時候也會有序,誰先誰后,都有預案,王,肯定要首先保護好,他肯定跑在撤退的前列。
跑了四十步,哎,一只鞋子(或是兩只鞋子)丟了。因為跑得慌張,所以完全有可能,腳上鞋子掉了也不會發覺的。
不行,鞋子一定要找回來的。
作出這個決定,幾乎是一瞬間,楚王毫不猶豫。良好的心理素質,臨危不亂,這些都是君王必備的。楚王算定,還有時間跑回去撿丟掉的鞋子。
對楚王這樣的行為,很多人不理解:我們楚國雖然不富裕,不見得買不起一雙鞋子吧?這種危急時刻,我們必須快速撤退才是!楚王當然清楚將士們的心理,但他還有更重要的撿鞋子理由:這次戰爭,我們失利了,主要應該歸咎于我,我真的很傷心啊,這雙鞋子和我一起來出征,我一定要帶著它一起回到楚國,鞋子在,我們的精神也在。
難怪,楚王想得還是長遠的,他知道,勝敗乃兵家常事,但是敗也要敗得有精神,不能潰不成軍,更不能自己踐踏自己,我們一定要讓剩余部隊安全返回。眾人從楚王撿鞋子的行動中,得到了莫大的鼓舞,大家相互幫助,順利撤回。
撿回一只(或一雙)鞋子,得到了眾多的人心。
宋朝蘇東坡的《東坡志林》,講了兩個著名人物,也都和丟鞋子有關。
南朝宋人劉凝之,性喜山水,也算是個知名人物了。有一天,鄰居指著他腳上的鞋說:哎,你這雙和我丟失的一模一樣,是我的吧?劉說:那你拿去好了!當即脫下鞋子給了鄰居。此后不久,鄰居找到了自己的鞋,送鞋來還,劉不愿再接受。
巧合的是,同樣是南朝宋的另一名士沈麟士,也碰到了同樣的事情。麟士笑著說:是你的鞋嗎?好吧,你拿去吧。鄰居找到了丟失的鞋,送鞋來還,麟士說:不是你的鞋?那還給我吧。于是笑著接受了。
或許是南朝宋那個時候,鞋的式樣太過于單一,只有大小的區別,沒有式樣的區分,如果一群人,腳差不多大小,又混亂地堆放在一起,那是很容易認錯的。
不過,這里顯然不能就鞋論鞋。我們會馬上想到他們為人處世的態度。劉和沈的兩位鄰居顯然都做錯了事,因為他們把不是自己的鞋認成了自己的。所以,兩位鄰居無疑是錯了,只是,這樣的錯事,性質可大可小,大了,很容易引起訴訟,你說是你的就是你的了?!小到如劉和沈的態度,你說是你的,那就是你的!
問題的關鍵肯定不在鄰居這里,而在劉和沈發現了鄰居們錯誤之后的態度。
劉的態度是,既然不是你的,那仍然是我的,我的鞋你憑什么要去穿呢?你穿過了,使用過了,我就不再要了,一雙鞋不值什么錢,我也不缺這個錢,我就是想讓你記著,以后不要隨隨便便把別人的東西說成自己的,那樣會很麻煩的。而沈恰恰相反,既然不是你的,那仍然是我的,我的鞋你穿過了也沒什么大不了的,你還我鞋,那我就繼續穿,洗都不用洗呢,不臟,一點都不臟!這樣的態度我們還可以上升到另外一個高度。不愿意再接受鞋,那就是不容許別人犯錯,別人犯錯了,也不給別人改正錯誤的機會;快樂地接受鞋,就是寬容別人,允許別人改正錯誤。
東坡這個時候表態了:此事雖小,然而,處世當如麟士,不當如凝之也。
兩雙鞋的事情,攤開了說,肯定不是什么大事情,我們一般的人都會學麟士的方法,認為凝之的處世方法不好。然而,現實中,凝之多而又多,麟士少而又少。
(摘自《袖中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