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穎


2016年11月16日,一則新聞轟動一時——《利樂集團涉嫌壟斷 被開6.68億“巨額罰單”》。據說,當時國家工商總局對利樂集團有關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件依法作出行政處罰,罰款計約6.68億元人民幣。這個利樂集團到底是何方神圣?利樂公司注冊于瑞典,是一個在全球范圍內提供液體食品包裝設備、技術服務、包裝材料,以及為液體食品生產企業提供生產線設計方案的大型跨國集團。目前,我們國內乳企采用的利樂包、利樂枕等液態食品包裝均來自利樂公司。
對于普通人來說,這或許就是一則社會新聞,看過、談過,也就忘了。不過,新聞里的一個小細節被一個中學生敏銳地觀察到,新聞里提到利樂集團的產品——利樂包,雖然可回收,但回收效果非常不理想。一個大大的問號油然而生:“國際大公司的資源豐富、能力強大,怎么就回收不了這么一個小小的包裝呢?”
這個中學生就是曹駿成。他從小熱愛自然,進入七寶中學讀高中后更關注環保話題,總想在這方面做點什么。
一則新聞引發的課題
就是這么一則新聞激起了曹駿成想深入探究的念頭,課題的萌芽就此出現了。
曹駿成知道利樂包。小時候喝牛奶,利樂包裝的牛奶比普通包裝的牛奶要貴,但是存放時間可以長很多,利樂包就好像品質的象征。他不信,一個那么大的集團怎么會處理不好小小的包裝,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他決定好好調查一番。
2018年4月,一項以“利樂包裝何去何從——以上海市利樂包裝回收機制現狀的調研、分析與完善為例”為題的社會實踐調研開始了。
在前期調查中,曹駿成想知道社區居民對利樂包裝是否真正了解,想知道社區里究竟有沒有關于利樂包裝的專設回收處;想知道如果有回收通道,居民們愿不愿意配合;還想知道什么樣的回收機制是民眾最愿意接受的……于是他設計了問卷,走進十幾個社區、學校和社會單位,發放了近千份調查問卷。原來,民眾都挺愿意對利樂包裝進行分類回收處理的,但由于回收點少,大家也不知道將舊包裝送到哪里,自然也無從下手。如果有更完善的回收和激勵機制,普遍還是非常樂意去協助回收的。
充滿驚喜的研究歷程
這段時間,曹駿成走訪了11位專家教授,了解中國環保現狀以及研究課題的方法,其中4位是環境科學系的專家;采訪了利樂中國廠商的高管,了解廠商在回收過程中遇到的難處;訪問了古美路街道以及轄區內的城管大隊,了解社區回收垃圾的執行情況;采訪了已經在做線上分類垃圾回收的支付寶“易代扔”平臺;還與一些環保人士結緣,了解他們的環保之路……從民眾到供應廠商到社區街道,從專家到志愿者,從線下社區到線上平臺,曹駿成不肯漏掉一個環節。他說:“我要讓調查面面俱到,這樣才能獲得更科學的分析,拿出更可行的解決方案呀!”
讓曹駿成驚喜的是,整個社會對高中生做課題都很認可,非常配合。
在向利樂公司提出采訪時,廠商的高管表示非常樂意接受采訪并熱情接待了他,還介紹了公司的環保舉措。利樂公司并不像他當初想的那樣沒有“節操”。“他們一直挺重視環保的,只是可能因為方向不一樣,大眾并不了解。”
利樂公司在生產端使用可再生材料,在生產過程中盡量減排,嘗試讓工廠、辦公室用風能、水能等環保能源進行發電……關于包裝的回收,公司代表說:“利樂包裝由75%的紙、20%的聚乙烯、5%的鋁箔三項材質構成,它們都能被回收,但是目前的技術只能將紙分離出來,聚乙烯和鋁箔尚無法分離,所以回收物只回收了紙,導致回收率非常低。我們的科研人員也在盡力研究希望早日攻克這一難點。”這個解釋解開了曹駿成最初的困惑,看來回收率低與包裝材質無法分離也有關系。當然,公司也希望能夠通過市場驅動和政策驅動兩方面合作,將包裝回收做得更好。
采訪支付寶“易代扔”平臺的本意只是因為曹駿成想到了一個“O2O”解決方案與“易代扔”的模式比較相似,他希望能了解一下平臺的現狀以及遭遇的困境,以給自己啟發。問題是,面對這樣一個線上平臺,他并不知道該找誰了解情況。靈機一動,他打了“易代扔”的客服電話。
“喂,您好,我是個中學生,正在做環保類的課題,想了解一下你們的情況……”
電話那頭的客服沒有想到會接到這么一個既不是投訴也不是委托業務的奇怪請求。
在簡單回答了一些問題后,客服表示有些問題他也答不了,要向上級請示。掛斷電話后,曹駿成有些失望,他認為這只是客服委婉拒絕的說辭。可沒過一會兒,“易代扔”業務經理的回電來了!這位經理和他聊了一個多小時,從環保標準問題談到公司資源緊缺,談到固廢處理行業所需要的技術支持,毫無保留地將“家底”和盤托出。
企業的配合與支持讓曹駿成少走了許多彎路,專家的幫助更是讓他如虎添翼。“大部分專家都對我的課題表示肯定,并給了我許多建議和提示點。”曹駿成特別提到了復旦大學的趙斌教授,這位以生態學為研究方向的教授并沒有直接對他的課題給予指點,而是給了他能夠受益終身的科學理念。“做科創需要天馬行空的想象,要用明天的眼光看現在。如果用今天的眼光看未來,真的走到那一步就已經過時了。”趙斌鼓勵他大膽想象,同時也指導他利用皮爾森分析法進行科學的分析。
最終,對于利樂包裝回收效率低、效益差的問題,曹駿成給出了四個可因地制宜、分層推進的解決方案。
“我從政治、經濟、社會、科技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即采用了PEST分析法。政治上,政府主要起到監管、指導、扶持與聯結的宏觀把控作用;經濟上,要讓資金流轉起來;技術上,可以用大數據把物流等一條鏈都監管到,能給生產廠反饋,形成一個互信機制;對于公共場合產生的利樂包,可以先回收,二次處理由回收站做……”這些解決方案,曹駿成已經倒背如流,歷時8個月的研究耗費了他大量的精力,占據了他大部分研究課和雙休日的時間,當然,也為他贏得了許多榮譽。憑借這一課題,他榮獲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和市容環衛小能手專項獎、上海市2019年未來杯社會實踐大賽一等獎、2018-2019年上海市十佳新時代好少年(美德少年)尊重自然獎。多次市級交流宣傳活動的歷練,讓他更加從容自信。
讓環保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曹駿成自己也沒有想到,和環保的緣分會越來越深。高中三年,他共完成六項課題,其中三項就與環保有關。
除了關于利樂包裝的課題,高一剛開學時曹駿成初涉建模,就設計了聚焦外賣產生的固體廢棄物與人群關系的調查研究,這也是他第一個與環保有關的課題。再后來,他參加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實踐工作站,在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實踐工作站,學習“傳感檢測與信號采集”的相關課程,同時利用這些技術完成了“智能防臭安全地漏”的設計。
“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而我可能特別敏感,關注到并付諸行動,開展研究解決了它們。”曹駿成的“智能防臭安全地漏”就解決了普通彈簧式或水分式地漏的內部水容易蒸發而發出臭味的缺點。
據小曹介紹,這個地漏設有一個傳感器,每隔三小時會自動檢測,檢測到氣體后,能夠通過電路提示電磁閥打開注水,氣體可以通過導板飄出,而不至于使檢測器誤檢測。這個安全地漏設計得還挺小巧,隨時能放在下水道口或取走,非常人性化。他帶著這個課題經專家評審答辯,被評為上海市優秀學員。在老師的幫助下,這一成果還成功申請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除了在學習中挖掘踐行環保的金點子,生活中,曹駿成更是關注著各種環保新動態。
去年,上海市推出垃圾分類回收“拾尚包”活動,他第一時間申領了“拾尚包”,帶領家人一起分揀可回收垃圾,助力可回收資源的再利用。爸爸媽媽為了支持這份環保行動,特地另外申領了一只“拾尚包”。“每到周末,我們一家人爭相踩扁空的飲料罐,那個滿足勁可別提了!塞滿‘拾尚包的感覺太好了!”談到和家人一起踐行環保,曹駿成顯得特別輕松愉快。雖然,父母的支持總是那么含蓄,但曹駿成都能夠感受到:需要更多問卷樣本時就幫忙去單位發放,設計解決方案時提供思路,整個家里充滿著環保的氛圍,讓曹駿成做起事來更投入。
讓曹駿成欣喜的是,從利樂包課題結題至今兩年來,上海市乃是全國各地都越來越重視環保。看到社區里全員出動進行垃圾分類推進環保,曹駿成暗暗竊喜,他覺得自己走在了時代前端:“每次上海有些垃圾分類方面的舉措,我都會想到那里面會不會有我的一份力,這讓我感到驕傲。”
2020年7月,曹駿成從七寶中學畢業,如愿收到了上海交通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他深深知道,即將有一片更為廣闊的天地等著他,他將帶著一顆不變的心,讓夢想在手中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