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彭耕 何金海





伴隨經濟全球化,城市群已經取代單一城市形態,成為人口城鎮化的主要陣地,也逐漸成為多極世界中的競爭主體。文章試從空間演進、經濟發展、產業布局三個維度進行研究和分析,總結出國內外都市圈的發展規律。從成都都市圈現階段發展情況,研判出其處于都市圈發展的結核期階段,并據此對下一步發展提出建議與思考。
都市圈; 發展; 建議
TU984.11+4?? A
[定稿日期]2021-05-28
[作者簡介]王玲(1983~),女,碩士,高級工程師,注冊城鄉規劃師、咨詢工程師,現從事城鄉規劃工作;彭耕(1990~),男,碩士,工程師,現從事城鄉規劃工作;何金海(1988~),男,碩士,工程師,現從事城鄉規劃工作。
伴隨經濟全球化,城市群已經取代單一城市形態,成為人口城鎮化的主要陣地,也逐漸成為多極世界中的競爭主體。都市圈建設是新發展階段遵循新發展理念、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舉措。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指出:“要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專題研究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問題,會議強調“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突出中心城市帶動作用”。成都都市圈承擔著“唱好雙城記”的時代責任,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形成雙循環互促新發展格局的重大舉措。成都都市圈涵蓋四川省省會成都和德陽、眉山、資陽3個地級市,包含17區、18縣(市),幅員面積3.31×104 km2;2019年區域常住人口2 564萬人,地區生產總值約2.15萬億元。
1 國內外大都市發展規律
GaWC 發布的2020 年世界城市排名中Alpha 級以上城市普遍選擇以都市圈形態進行發展,僅有新加坡、迪拜等少數城市受腹地面積、地理環境、政治體制等因素限制,未發展成為都市圈。本文將試著從空間演進、經濟發展、產業布局三個維度進行研究和分析其發展規律。
1.1 空間演進維度
1990年至今,全球城市人口持續向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集聚;根據聯合國與BCG的預測,至2030年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將居住在城市。同時,城市的發展也將出現極化與分異,超大型城市與特大型城市數量將持續增加,中等及以上規模城市人口占比將超過50 %。總體來講,從城鎮化發展來看,人口向大城市集聚成為世界趨勢,城市的區域化和“都市圈化”成為發展共識(表1)。
美國:在城鎮化進程中人口呈現出不斷向100~500萬人及500萬人以上城市集聚的態勢,至今已有約85 %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區域,在大西洋沿岸、五大湖與太平洋沿岸的大都市區域內呈現高度集聚性發展。《美國2050年國家發展戰略》規劃了11個大都市圈,作為人口(全國3/4的人口)與核心功能的核心承載地(圖1)。
歐洲:通過燈光分析可以看出,人口及建設用地在倫敦、巴黎、阿姆斯特丹、米蘭、莫斯科等大都市及其周邊區域高度聚集。1999年通過的《歐洲空間展望》在推進歐盟的一體化進程背景下,提出要全面促進英格蘭東南部、蘭斯塔德、大巴黎區、大都柏林地區等8個大都市圈發展。在此框架指引下,柏林、巴黎和蘭斯塔德等都市區域均編制了各自的區域規劃,提出要繼續強化都市圈的形態模式、持續推動都市圈的發展(圖2)。
日本:目前日本城鎮化率已超過90 %,主要集聚在太平洋沿岸的東京、京阪神、名古屋等大都市圈范圍內,三大都市圈以合計約10 %的國土空間占比,集聚了日本全國約一半的人口和一半的GDP。《日本全國綜合開發規劃》提出,全國綜合開發將集中于首都圈、中部圈等8個都市圈內進行(圖3)。
1.2 經濟發展維度
筆者選取國內外都市圈進行對比分析發現,當都市圈核心區(中心城市)經濟不斷提升、發展走向成熟的過程中(經濟表征為核心區人均GDP與都市圈人均GDP比值由1左右逐步提升為1.5左右),核心區(中心城市)將從強調內生、具有極化效應的“增長極” 轉化為“動力源”,將更具外溢功能,成為區域發展引擎,形成穩定帶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都市圈發展達到成熟期時,核心區人均GDP與都市圈人均GDP比值將達到1.5 及以上)(表2)。
1.3 產業布局維度
伴隨著空間布局的“都市圈化”,產業布局也在隨之發生變化,最終實現都市圈產業協同,實現區域共興。
東京:產業結構圍繞城市空間演進,經歷了以制造業集群式發展的快速擴張階段,以服務業為主導的持續擴張階段,和以高端制造、科技創新推動內部結構優化等三個發展階段。產業布局主要是依托龍頭產業往外圍區域拓展,把產業鏈由城市擴大至區域層面,促進地區間的有效協作、配合,在空間上呈現出“321”特點的產業生態圈,產業環節總體按產業附加值從高到低向外擴散。
紐約:伴隨著產業的升級及都市圈化布局,以紐約為核心區集聚高能級尖峰產業,紐約從物質生產中心功能向多功能演變,金融服務、科技服務、醫療健康服務、教育服務等高度發展,帶動大都市圈發展,并輻射引領全球。
2 成都都市圈發展階段研判
2.1 都市圈發展階段
根據國內外都市圈發展過程中首位城市的地位、首位城市與成員城市的關系、都市圈內部結構的變化等特征,都市圈發展階段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結核期、整體集聚期、內部分化階段——次中心形成期、成熟期。
結核期是一個以集聚占絕對優勢的階段,是都市圈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首位城市更多地受益于周邊城市,要素和資源從周邊向內集聚,城市首位度逐步提高,內部差異擴大。
整體集聚期內,首位城市與成員城市共同集聚外部要素而快速成長,該階段的首位城市表現出外部集聚而內部擴散的特征, 其首位度有所下降, 都市圈內部差異有所縮小。
內部分化階段都市圈首位城市與其成員城市之間開始產生比較活躍的相互作用,按功能層級逐漸分化,各城市之間競爭最為劇烈,部分城市脫穎而出形成都市圈內的次中心城市。
經過一個較長時期的整合, 都市圈內的首位城市、次中心城市和其他成員城市之間的關系進入了比較協調的狀態, 其整體功能的空間布局進入一個有序的狀態。城市首位度趨于穩定, 整個都市圈的人口和面積也趨于穩定。
2.2 成都都市圈發展階段
從區域人流往來密切程度來看,根據2019年手機信令數據測算,人流聯系強度成德僅為6 % 、成眉為5 % 、成資僅為1 %,未達到成熟地區10 %的水平。四市間產業聯系較弱,如2018年成德、成眉、成資新增資本互投額總計分別為121.17億元、289.26億元、32.22億元,資本互投強度均小于5 %。
從都市圈空間分布的圈層化特征來看,成都都市圈目前仍處于要素向第二、三圈層(距中心15~40 km范圍)快速集聚的發展時期。與國內外都市圈進行對比,目前成都都市圈核心區的人口密度已達到1.17萬人/km2,第四圈層人口密度為774人/km2,均與國內外發展較成熟的都市圈相當,而第二、三圈層的人口密度較低,與成熟都市圈相比尚有明顯差距(表3)。
由上可以看出,成都都市圈目前尚處于結核期,即中心城市經濟快速發展,人口、產業從周邊和外圍地區向內集聚,城市首位度逐步提高。
3 成都都市圈發展建議
3.1 明確發展特色與重點
2020年1月,由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中,明確提出“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這是對成都戰略目標和發展方向的充分肯定,也是成都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最重要、最獨特的國家定位,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和深遠的戰略考量。2020年4月8日,省委書記彭清華在成都市調研公園城市建設推進情況時強調,要結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勇于擔當擔責、積極主動作為,當好“試驗田”、走出新路子,高質量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所以,在都市圈發展時代和新的歷史階段,成德眉資四市應共同以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攬,以新發展理念為旗幟方向、公園城市為未來形態、先行示范為政治責任,共同探索中國特色、時代特質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共同探索公園城市理念下區域營城模式、空間組織、總體形態、經濟組織方式、發展模式、市民生活方式、城市治理體系等的轉變路徑。
3.2 構建多中心網絡化功能布局
成德眉資四市應進一步加強產業協調,將成都市“產業生態圈”發展模式推廣至都市圈全域,共建主導產業明確、錯位分工協調的區域現代產業體系,不斷提升都市圈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位勢,打造引領西部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極核。同時,還可創新園區合作模式,支持跨區域、跨園區產業合作,組建優勢產業發展聯盟,共建產業合作園區,營造優勢的產業生態圈。
在空間布局方面,充分借鑒國內外都市圈發展經驗,立足做強成都極核,堅持全域規劃的理念,優化都市圈城鎮、生態、產業等空間布局,構建形成以交通干線、生態廊道為紐帶的都市圈空間發展格局。
3.3 加快推進同城化建設
成都都市圈現已形成“三環十二射十軌”綜合交通網絡,鐵路公交化運營水平全國領先,公共交通“一卡通”全域推行,13條城際“斷頭路”已啟動打通工程。下一步,仍將聚焦“外建大通道、內建大網絡、共建大樞紐”,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打造都市圈立體交通體系。
加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打破以行政等級為標準的傳統資源配置方式,推動信息、能源、市政等基礎設施對接成網,推動公共服務設施按人口規模及服務半徑統籌布局建設,逐步構建15 min基本公服圈。
建立財政、金融等政策協調機制,加快推進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投資基金和平臺公司組建;深度推進政務服務同城化,建立都市圈一體化的人口管理制度,提升協同治理能力。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EB/OL].www.xinhuanet.com/2019-08/26/c_1124923884.htm,2019-08-26.
[2]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1/03/c_1125420604. htm,2020-01-03.
[3] 楊勇,羅守貴,高汝熹.都市圈的發展演化階段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5):62-65.
[4] 朱直君,彭耕,熊琳,等.成都都市圈空間協同策略探討[J].規劃師.2020(19):79-83.
111350118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