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柱,喻亦林
(云南省輻射環境監督站,云南 昆明 650032)
電磁輻射是一種物理現象,是能量以電磁波形式由源發射到空間的現象,是變化的電場和變化的磁場相互形成的一種能量流的傳播[1]。
環境電磁輻射按其來源分天然電磁環境和人為電磁環境。天然電磁輻射源主要有太陽系和星際電磁輻射、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地磁場、地球和大氣層電磁場等。一切電器設備設施在運行時都會產生電磁輻射[2],人工電磁設施一般可分為廣播電視發射系統,雷達通訊及導航系統,高壓輸變電設施,軌道交通系統和工業、科學、醫療用電磁能設施等。在地球上,由太陽和地球復合黑體產生的射頻電磁輻射即天然電磁輻射較人工電磁設施產生的電磁輻射要小幾個數量級[2]。目前環境中的實際射頻本底只是人工產生的。
環境中的射頻電磁輻射,一是人們為傳遞信息而發射的射頻電磁輻射,二是在工科醫中利用電磁輻射能時泄漏出的電磁輻射[2]。
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的目的是累積輻射環境監測數據,總結變化規律,并為評價輻射環境質量提供數據;對異常數據識別、跟蹤及判斷環境風險;為公眾提供信息。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網含蓋電離輻射環境和電磁輻射環境。
2019年云南電離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網點,國控點52個,省控點68個,主要監測項目34項。輻射環境質量自動站監測國控點6個,分布在昆明、保山、臨滄、德宏、西雙版納、紅河6個州市,監測項目涉及γ空氣吸收劑量率連續監測,空氣中131I,氣溶膠中238U、232Th、226Ra、40K、210Po、210Pb、90Sr、137Cs,總沉降物中238U、232Th、226Ra、40K、90Sr、137Cs、3H,氚化水等;環境氡累積劑量監測國控點1個(省輻射站)、省控點16個(各州市氣象站);陸地γ輻射累積劑量監測國控點9個、省控點21個,分布于各地氣象站、公園或水庫;地表河流水監測國控點4個(瀾滄江、伊洛瓦底江、怒江、紅河)、省控點2個(金沙江、南盤江),湖泊水監測省控點11個(9大高原湖泊和云龍水庫),飲用水源地水監測國控點16個(16個州市各1個)、省控點5個,監測項目涉及總α、總β、U、Th、40K、226Ra、90Sr、137Cs;土壤監測國控點16個(16個州市各1個)、省控點13個(昆明各區縣),監測項目238U、232Th、226Ra、40K、137Cs、90Sr[3]。
2019年云南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網點,國控點1個(昆明市永昌小區),省控點31個(除昆明外的15個州市各1個、昆明各區縣共16個),主要監測項目為綜合電場強度。
依據《云南省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綱要》(云環發[2016]68號)[4]、《云南省生態環境廳關于印發2019年云南省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網監測點位設置方案的通知》(云環通[2019]45號)[3]要求,在保留原有環境電磁輻射國省控點的基礎上,新增100個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網點,使云南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點覆蓋全省129個縣市區。
按照《HJ/T 10.2-1996電磁輻射監測儀器和方法》[5]中對環境電磁場選點的要求,電磁環境場監測點應考慮地形、地物影響,避開高層建筑、樹木、金屬結構以及高壓線等明顯的用電設備,盡量選擇空曠地方。本次省內新增電磁環境監測點原則選擇在城區相對固定、四周開闊、且沒有明顯電磁污染源的空曠場地。
選擇新建、規模較大的城市廣場;選擇廣場中部空曠地,參考地形、地物影響,避開高層建筑、樹木以及金屬結構等明顯的用電設備50m以上;避開廣播電視、雷達等發射裝置;避開高壓輸變電線路;電磁輻射場強測量值相對穩定,且接近環境背景水平。
2019年新增電磁環境監測點是在遵循選點原則與選點要求的基礎上,對每個縣市區擬選城市廣場備選的2~3個點位,用EMMR-300綜合場強儀(探頭為2244/90.73R-0005)或NBM-550綜合場強儀(探頭為EF0391),在城市電磁輻射高峰期(5∶00—9∶00、11∶00—14∶00、18∶00—23∶00),測量離地面1.7~2.0m高處的綜合電場強度,并結合監測點位四周地形、地物特征及可能影響環境電磁輻射場強測量值相對穩定性等綜合因素,比選給出100個縣市區擬增電磁環境監測推薦點位。
昆明市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始于2016年,由起初的五華、盤龍、西山、官渡4城區的數點,逐步擴展到如今覆蓋全市15個區(縣、市)。各監測點位均選擇在城市廣場,監測項目為電磁環境綜合場強,測量頻率為0.1~3000MHz。2016—2019年昆明市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結果見圖1[6~9]。

2016—2019年,連續4年,昆明市14個市區縣環境電磁輻射綜合場強測量值在2.62~0.69V/m。其中,安寧市、西山區測量值>2.0V/m,官渡區、盤龍區、呈貢區、宜良縣、晉寧區、祿勸縣、尋甸縣、嵩明縣測量值在2.0~1.0V/m,另有4個區縣測量值<1.0V/m。
全省除昆明市以外的各州市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始于2016年,由起初的曲靖、玉溪、大理、楚雄4個州市的監測點,逐步擴展到如今覆蓋全省15個州市。各監測點位均選擇在州市政府所在城市廣場,監測項目為電磁環境綜合場強,測量頻率為0.1~3000MHz。2016—2019年省內除昆明市以外的各州市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結果見圖2[6~9]。

2016—2019年,全省除昆明市以外的15個州市環境電磁輻射綜合場強測量值在3.21~0.51V/m。其中,景洪市大興廣場測量值>3.0V/m,瀘水縣六庫鎮、楚雄市彝人古鎮測量值在3.0~2.0V/m,迪慶州、曲靖市、臨滄市、昭通市、大理州測量值在2.0~1.0V/m,另有7個州市測量值<1.0V/m。
2019年,云南新增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點100個,分布于除昆明市以外的全省15個州市且不含州市政府所在地的100個縣(市、區),各監測點位均選擇在各縣(市、區)所在城市廣場。每個擬選點位均預選2~3個備選點,全省100個縣(市、區)共預選258個備選點,各備選點均給出點位坐標,周邊環境描述,并測量電磁環境綜合場強(測量頻率0.1~3000MHz)。經綜合比選,得出2019年云南各縣市區新增點位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結果見圖3[10]。

2019年,云南省輻射站在15個州市對100個縣市區258個備選點開展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其環境電磁輻射綜合場強測量值在3.45~0.21V/m,均值為1.47V/m。
經綜合比選,推薦新增的100個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點,環境電磁輻射綜合場強測量值在3.14~0.25V/m,均值為1.23V/m。其中,彝良縣人民廣場測量值>3.0V/m,孟連縣民族文化廣場、景谷縣孔雀廣場、姚安縣梅葛廣場、馬關縣安平廣場、麻栗坡大王巖廣場、元謀縣元謀人廣場、福貢縣石月亮廣場、金平縣民族團結廣場測量值在3.0~2.0V/m,有53個縣市區測量值在2.0~1.0V/m,另有38個縣市區測量值<1.0V/m。
完成新增選點后,全省16個州市129個縣市區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點實現了全覆蓋。2019年全省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匯總見表1。

表1 全省電磁輻射環境質量
2019年完成新增100個選點后,云南16個州市129個縣市區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值在3.30~0.25V/m,均值為1.27V/m。
(1) 云南省各縣(區、市)城市環境綜合電場強度遠低于《GB8702-2014電磁環境控制限值》中規定的公眾曝露控制限值12V/m(頻率范圍30~3000MHz)[11]。
(2)國控點:2016—2019年,全國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網云南省監測點位測量值與全國電磁輻射環境質量整體水平相當,均在正常波動范圍內,略優于全國平均水平。
(3)省控點:2016—2019年,全國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網云南省監測點位測量值與全國電磁輻射環境質量整體水平相當,均在正常波動范圍內,略優于全國平均水平。
(4)省監測網:2019年,新增100個電磁點位后,云南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點完成全省129個縣市區的全覆蓋,并經優化選點,省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網更為合理,其監測到的輻射環境水平整體更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