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龍 李胤

摘 要:縱觀中西方繪畫歷史,繪畫大師都在繼承各種的傳統,但是真正具有創造性的藝術家是要在對傳統的突圍中重新建構個性的話語系統,他們終其一生都在其獨特的個人生命體驗里反復尋找與之相對應的個人繪畫語言,再通過語言的變化提供或揭示新的感官世界。在當代,隨著現代繪畫的發展,藝術家的獨特性和不可取代性日益凸顯,當然,藝術家所選擇的進行自我表達的材料也越發得到重視。為什么這樣畫,為什么選擇這個材料,這是關于材料認識和選擇的新問題。作為一個有著古老歷史的繪畫媒介如何能發展到今天,我們應該去探索其內在的邏輯,而如何在油畫的本體語言中建立具有個人特性的獨特的繪畫風格,這更是一個實踐和理論相互雜糅的探索。
關鍵詞:材料;繪畫語言;實驗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油畫系油畫課—繪畫的語言實驗和再造探究的創新訓練”(S202010654066)研究成果。
繪畫語言是在繪畫研究里極其重要的課題,如何讓本科專業學生建立自己的繪畫語言系統是個難題,本研究主要致力于幫助學生擺脫前期階段基礎的客觀性,以及理性的造型束縛,調整觀察方法,回歸繪畫材料語言的本體研究上來,從生命的體驗出發,探索、實驗具有突出個人特質的作品,在立足于繪畫語言的本體基礎上,開辟新的創新方向,從而在創作的領域獲得新的成果。
一、繪畫材料語言本身屬性及其背景
自20世紀初進入現代主義,西方藝術的種類繁多,百花齊放,都在尋找更新的表現語言,求新求異似乎成了這個時代的主題。但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出現了一些人工制成的現成品,如玻璃、金屬、石材等等,這些工業材料,也在慢慢地與繪畫發生著細微的交融,工業文明讓生活和藝術的邊界逐漸被模糊。材料的物理特性,如粗與細、軟與硬、輕與重、穩定與變化等,經過藝術家的細心歸納和加工,形成強烈的視覺轉換。不同材料之間也會呈現不同的變化、豐富多彩的視覺效果,不斷刺激人們的視覺,形成獨特的審美趣味。在此之前材料只是拿來作為藝術品的藝術載體,是藝術品的物質寄托,而現在藝術創作已經不單是一種畫法和技術,而是多種技法和材料的綜合運用。
如勞森伯格及杜尚將實物材料加入藝術創作以來,便徹底打破了傳統媒介的束縛。材料作為20世紀非常獨立的語言對架上繪畫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似乎繪畫和生活的邊界開始被模糊,也極大地拓寬了藝術的層面,繪畫藝術也從此有了由平面藝術向三維和多維空間發展的可能性,更有未知的偶然性在其中,增加了一種未知的神秘色彩,豐富了藝術的表現語言,使視覺藝術在語言層面得到了很大的進步。
二、案例分析一:德國藝術家安塞姆·基弗的
繪畫語言
對于材料的轉換應該有對材料本身的感受在其中,材料只是一種表達內心的手段,但是一定要具有材料本身的不可替代性在里面,才有材料的社會存在的特殊意義。在這一方面,德國新表現藝術家基弗可謂是二戰后的藝術大師。基弗通過很多廢棄的金屬材料表現燒焦田地、飛機、床等等,給人以一種強烈的沖擊。其作品呈現出來的是一種焦灼、眾生的苦難,又貌似是一種不可言說的迷一般的符號。不需要具備邏輯慣性去解釋,即使是對德國北歐神話和歷史了解很少的人,也同樣能感覺到那種強烈的震撼,站在巨大的尺幅作品面前,對比出來人類的渺小和無知,是對自我的一種再認知和審視。
雖然都說基弗的作品是對德國的歷史和對二戰的反思,對民族文化的反思,但筆者覺得基弗就是單純地表達了他的世界觀,他的創作和他自己流淌的每一滴血、跳動的每一根神經緊密相關,外部給他帶來感官刺激就是讓他表達他自己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的,以個人角度參與,而非以民族身份做藝術。文化不是單體現在人們外在的行為規范和典章制度中,而且還滲透到人們內在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中。所以,畫面所傳達的文化是一種非物質的形態,可以通過材料語言繪畫感受一個民族、一種狀態的習慣、一種精神的內涵。
三、案例分析二:南非藝術家馬琳·杜馬斯的
繪畫語言
杜馬斯在與所選擇的題材及個人化語言的融合中繪畫,大量的素材都來源于攝影。在當代,解剖學、投影幾何學和光學都被運用于加快旨在獲得可辨認圖像的實驗,到最后促進我們所知道的攝影、彩色電視和寬銀幕電影的發展,科學在這個方面超過了藝術。但是在杜馬斯看來這二者之間是沖突的,不論原始的圖片怎樣,她都會在畫中去改變原有的圖像。圖像本身并不會區分活著與死去,但是作為再現媒介的繪畫與攝影之間卻有很大的不同,當對象已死去的時候,繪畫就比攝影表達得更加生動,加入了繪畫者本身的主觀感受,那些被攝影剝奪了動態的事物又被人工賦予活力。對演員和事件的拍攝讓觀者對技術贊嘆不已,但同時人們也會認識到電影體驗消除了對圖像死亡的思考。杜馬斯繪畫在面對死亡題材的表現上就不會將時間凍結。
杜馬斯在其畫面創作中經常使用丙烯顏料,顏料的色彩與墨水的黑與灰相搭配,增強了畫面的立體感,丙烯的光澤增加了黑白墨水特殊的材質感,讓觀者注意到出離于圖像之外的體驗。在制作紙上作品的過程中,有時會把墨水潑到紙上,好像一塊污漬,再把紙豎起來,讓墨水往下流,制造畫面的肌理感。她在暗示不論是一張好畫還是一張壞畫,都不能被簡化成一個純粹的信息,不能變成明信片上那種清楚的圖像,清楚到連標題都變得多余,明信片把視覺的語言都局限在了陳詞濫調里,反之,繪畫圖像信息,擁有人類觸摸的痕跡和表面帶來的感受,這就超越了圖像和模特本身的身份。杜馬斯所選擇的這種水墨和丙烯顏料本身就具有非常大的偶發性,與她所追求的尋求繪畫的活力、擺脫圖像原有的再現、非明信片式繪畫的理念趨于吻合,不被主題或者題材牽著走,不被定義。杜塞尚所描繪的不僅僅是森林風景,畢加索所繪制的不僅僅是分割的幾何切面,馬蒂斯所刻畫的更不僅僅是模特,這些獨特的形象都無法承載作品本身特有的感覺,這些形象只是一些主題性的材料。水墨在杜馬斯繪畫作品中的表現,顯得格外具有野生的破壞力,好像這才應該是材料本來的面目,不再壓制欲望,讓它自由,更有助于藝術語言的個性生長。
四、對繪畫語言的思考
繪畫的材料語言探索不僅對架上繪畫起到了推動作用,更促進了藝術語言的多元化發展,已經不再是二元對立的局面,更多的可能性被挖掘。面對材料要有自身的生命體驗,才能夠凌駕其上,油畫材料在一個作品中有著雙重的角色,一方面是一種繪畫的語言,另一方面也稱為技術,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直覺和感受才是絕對的立足點。一切圍繞內心出發,在進行創作時,不自覺地會把客觀圖像本來的敘事性和關聯性抽離。因為這樣就更加接近于筆者所理解的藝術,單純回到如何認知世界的,畫面抽離敘事后出現偶然荒誕的色彩反而使人更容易產生興奮的感覺。
基弗個人的繪畫語言系統在當今社會的文化環境里顯得特別稀有,當代人都標榜獨立個性和自我體驗,但基弗卻以一種宏大敘事的方式向人們展示人類遭受的苦難,一種自我救贖,這種宏大敘事更能證明德國人對自身文化和歷史遭遇的反省,引起一種集體共鳴。
杜馬斯的繪畫語言探究更回到繪畫本身,她打破原有的繪畫體系和認知,再重新建構,結合本土的文化歷史背景及現代訊息,形成新的視覺意味和張力,帶來新的感受,對今天的中國繪畫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改變了人們對水墨畫的認識,是一種創新,也是近代繪畫語言的突破,是里程碑式的飛躍。今天中國當代水墨繪畫也大多受到杜馬斯的影響。
這兩位藝術家都為筆者自身的繪畫語言建構提供了幫助,對繪畫語言系統當中材料的探究和發展是筆者近幾年一直在做的工作。材料語言的運用和推進是至關重要的,材料不僅僅是一個物料,要想使用的材料發揮它最大的力量,讓它“發聲”,那就要對自身的藝術認知進行梳理,還要有強大的理論支撐,實踐中重視情感的把控等,這些都是對自身繪畫語言控制的訓練,要在此基礎上不斷推進自身繪畫語言的發展。題材的選定是表現主義繪畫非常重要的一個深化工作,繪制表現主義繪畫,畫家要真誠地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內心深處,把它表現出來,會給人一種情緒的宣泄感,但更重要的是對自我的一種認同,對條件的認識,對當下的敏感。在繪畫語言實驗里想追求一種材料肌理、色層邊界之外的東西,那是一種繪畫本身的力量,平靜中的涌動。
五、結語
繪畫作為一門古老的藝術形式在今天依舊是通過視覺向人們展示發展的可能性,但是這種視覺已經不再是五百年前的再現,或者依賴于信仰的附屬,藝術要為靈魂筑巢,就只能是精神和心靈的涌現,不論是基弗還是杜馬斯的作品,這些名聲顯赫的藝術家無不在鉆研自己的藝術語言,繪畫的語言經過不斷的提純凈化進而更加純粹,變得更具穿透力。藝術家終其一生都在其獨特的個人生命體驗里反復尋找與之相對應的個人繪畫語言,再通過語言的變化提供或揭示新的感官世界。
參考文獻:
[1]貢布里希.圖像與眼睛:圖畫再現心理學再研究[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3.
[2]許江,焦小健.具象繪畫表現文選[M].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3]遲軻.西方美術理論文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
四川音樂學院美術學院油畫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