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文龍
摘 要:作為中國藝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紀念性題材繪畫在中國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紀念性題材繪畫不僅能夠記錄歷史和傳達紀念精神,還能夠促使觀者了解歷史,引發觀者的思考。21世紀以來,國家兩次啟動重大歷史題材藝術創作工程,投資金額達到億元,作品內容也非常豐富。文章以李自健為例,對紀念性題材繪畫創作特點進行了分析,以此論述紀念性題材繪畫創作的多元價值。
關鍵詞:紀念性題材;多元價值;歷史
紀念性題材繪畫借助視覺展示方式將作品和觀者相連,促使一代又一代人憑借繪畫作品了解歷史、傳承歷史。紀念性題材繪畫憑借獨有精神特質推動歷史文化精神傳承,引導人們反思歷史,總結歷史經驗,展望未來。為了推動紀念性題材繪畫發展,藝術家需要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創作更多優秀作品,充分展現紀念性題材繪畫的多元價值,為未來藝術創作提供更多寶貴經驗。
一、紀念性題材繪畫創作的特點
(一)固定的主題
紀念性題材繪畫并不是圖解說明,而是藝術品,且具有獨特創作風格。在作品創作過程中,首先需要考慮到作品主題,紀念性題材繪畫的典型主題為先行藝術創作,但受到特定的歷史事實、時空以及主題人物制約,若是超越范圍那么很難對作品主題進行界定,很難納入紀念性題材繪畫范疇。對于已發生歷史會延伸不同的理解與觀點,但紀念性題材繪畫創作需要遵循基本創作原則,任何歷史想象都不能與歷史真實相悖。紀念性題材繪畫不僅具有審美功能、教育功能,還能夠引導大眾正確認識歷史面貌,實現作品真善美的傳達。藝術家創作時需在歷史事件真實性與創作性中選擇更恰當的平衡點。在紀念性題材繪畫創作過程中,題材具有局限性,主題框定于具體時間、具體事件或者具體人物,屬于歷史紀實。因此,在主題選擇上需要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與社會意義。紀念性題材更重視表達思想內涵,注重紀念精神長久性與民族精神傳遞性的表達,能夠讓觀者融入藝術家期望表達的思想情境。
(二)敘事性手法
紀念性題材繪畫創作過程中,為了能夠展現歷史事件的起因以及發展過程,需要選擇敘事性創作方式。在作品創作過程中,主要選擇特定的歷史事件或有關歷史情節進行創作。若是獨幅紀念性題材繪畫作品,那么可以利用其他手法展現創作目標,如象征性表現手法。在紀念性題材繪畫創作初期,需要做好歷史再次了解及深入解讀,確保作品內容的歷史真實性,需要多方面考察當時的社會人文環境,諸如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特定人物造型等等。考察不能只拘泥于文獻考察,還需要通過專家咨詢、博物館實地考察等進行取材,工作較為煩瑣、復雜。若是想要還原歷史,那么就需要開展大量準備工作。紀念性題材繪畫主要采取大型繪畫的呈現方式,這就對繪畫尺幅提出一定的要求。面對大幅作品,很多畫家不知所措,這就對創作者的創作構思與創作實踐提出巨大的考驗。因此,需要利用更加有效的手段探索創作方式。
(三)彰顯時代風貌
紀念性題材繪畫創作體現時代風貌,彰顯人物所處與事件發生的那個時代特征。每個時代都有獨屬于自己的特征,從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的變化明確不同時代的發展變遷。若是為了紀念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歷史事件或特定人物,那就需要從細微處著手展現時代風貌,提升作品的真實性與可信度。在展現外在時代風貌時,還需要關注主體環境下的精神風貌。紀念性題材繪畫不是一張圖像說明,而是藝術品,彰顯方方面面,體現出崇高嚴肅的理想色彩。紀念性題材繪畫作品藝術性比較強,同時更具有時代精神。
二、紀念性題材繪畫創作的多元價值
(一)社會價值
每一個國家文化發展都是該國綜合實力發展進步的縮影。國家強大與國際形象提升單純憑借經濟增長與科技發展是遠遠不夠的。根據中外歷史經驗,若是國家文明進步,那么民族精神在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若只關注國家物質繁榮而忽略人民精神追求,那么文明會漸漸喪失活力。21世紀以來,國家間的競爭日益激烈,為了中華民族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了國家繁榮富強,不僅需要關注國家的物質文明發展,還需要重視文化發展水平的提升。紀念性題材繪畫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不僅承擔記錄歷史的作用,還能夠體現民族精神與社會思考。紀念性題材繪畫不僅能夠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還利用視覺傳達方式展現偉大的民族精神。以李自健的《南京大屠殺》為例,《南京大屠殺》是中國油畫的經典作品,該作品同其他紀念性題材作品相同,創作內容比較客觀并且還有據可查,真實還原了歷史面貌。還原客觀場景的創作方面難度很大,只能憑借藝術加工實現情境再現。這就是繪畫的魅力所在,這就是它作為紀念性題材繪畫特有的社會價值。1937年在中國南京發生的大屠殺,是中國的血淚史,離年輕一代人逐漸遠去,但歷史是人類進步的一面鏡子,折射出過去,影響著現代,也指向了未來。這是每個中國人都無法回避的歷史,從某種角度來看,對其的記錄擁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繪畫的形式將這一歷史事件以直接的視覺圖像展現給如今的人們,能夠讓人們銘記歷史,不忘國恥,提高人們的民族團結意識。
(二)藝術價值
紀念性題材繪畫在任何時期都是國家所倡導的主流藝術,在中國美術主體精神構建過程中發揮引領與主導作用。20世紀以來,中國開始重視紀念性題材繪畫創作,藝術家也漸漸關注現實,作品內容與社會變革、社會進步密切相關,彰顯出強烈的時代精神,人民成為了藝術創作主題。藝術家在進行創作時,創作的想法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產生于歷史經驗的積累之上,大量的作品觀賞與文獻閱讀對于藝術家創作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歷史畫創作者大都是那段歷史的親歷者,他們有激情和有信仰,在創作中以謳歌英雄人物為主,雖然在繪畫技巧上并沒有現在成熟,但因為有這樣的激情和信仰的力量,其作品在現在看來還是那么震撼人心。與其相比較,國家組織的這兩次重大歷史題材藝術創作工程,創作者大都沒有經歷過那段歷史,視角發生了變化,是以觀察者的視角對歷史再次審視創作。他們在藝術創作中不再將中心放在一個歷史人物身上,而是放在更細微的細節描繪和畫面氛圍的烘托上,可見每個時代對于歷史都有不同的解讀。紀念性題材繪畫創作是歷史觀與藝術觀的綜合呈現,體現了當下時代的藝術價值。如今的紀念性題材繪畫作品更加關注人性和藝術本身的感染力。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大都表現人物的英雄氣概,而當下的藝術家更關注其背后的故事,在藝術創作上當代創作者的理性和對于人性的反思更加明顯。對于人性的探索,使我們進入到歷史的更深處,使創作之心真正與歷史精神融合在一起。對于人性的強調是當下紀念性題材繪畫創作的重要特征,每個時代在藝術創作上都有自己的特點,都帶有形式上和觀念上的突破,正因如此才體現出藝術的進步性和豐富性。作為中國美術史上重要的一章,紀念性題材繪畫創作終究也會變成歷史,未來的此類藝術創作想必又會以新的出發點再次起航,但永遠磨滅不了紀念性題材繪畫在中國藝術史上不可替代的價值。
(三)史學價值
在社會發展進程中,重大歷史事件牽動億萬人的心,直接影響人類命運及民族存亡,其中具有積極歷史意義的英雄人物與歷史事件被歌頌、被傳揚。藝術家們通過考察走訪,將接近真實歷史的人物與情景以繪畫的方式呈現給人們,以視覺圖像還原真實歷史。同文字相比,圖像更容易傳達給人們難以表達的心境和情緒,表現力更強。觀者結合個人知識儲備,通過繪畫作品來回顧歷史,更清晰地了解當時社會生活。若是沒有記錄古代歷史的畫作,那么很難了解古代社會歷史風貌及古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具有圖像功能的歷史題材繪畫是社會風貌與歷史變遷的重要研究史料。作為紀念性題材繪畫的重要價值體現,史學價值主要在于對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環境及人文風貌進行記錄,配合真實性、可靠性描述。若是對歷史進行不真實描述或者篡改,那么便不具備史學價值。對后人來說,真正具有史學價值的作品為歷史研究及觀點考證提供了重要的圖像資料。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文字文獻還是圖像資料,僅僅信任一種資料可能造成對歷史的片面認識與片面解讀,因此,文字文獻與圖像結合才能更好地研究歷史。從目前來看,歷史文化遺存與文字、圖像共同構成了歷史材料,圖像與文字二者相互對照闡釋。原始社會就已經利用簡單圖像記錄社會活動與生產活動。作為歷史悠久的國家,中國在各個朝代都有描繪當時社會風俗的作品,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其中的代表,彰顯了紀念性題材繪畫的史學價值。
三、結語
紀念性題材繪畫具有獨特的內在精神,體現重點并不只是展示畫面藝術美感,而是在畫面內容上表達內在精神情感。紀念性題材繪畫以獨特的藝術語言繼承傳遞優秀的精神文明成果,進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同時,它實現了具象表達和抽象情感傳達的有機統一,提升了人們的歷史認同感。紀念性題材繪畫創作具有多元價值,同其他繪畫有所區別,具有很強的教化功能與很高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黃淑卿,高曉燕.淺析紀念性藝術的社會價值:以紀念性雕塑為例[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6 (12):278.
[2]王明寧.淺談黎族神話傳說題材在繪畫創作中的價值[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14):91-92.
[3]盧珊珊.淺談繪畫創作中主題性的表達[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9(3):173.
[4]楊悅浦.主題性繪畫在價值判斷上的超越[J]. 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2(4):55-57.
[5]尚輝.發現與開拓:廣西題材美術創作對于中國美術現代性轉型的價值[J].美術,2017(5):92-99.
[6]李時兵.歷史題材油畫創作中情節性繪畫手法和紀念碑性繪畫手法再討論[J].藝術探索,2017(5):48-55.
作者單位:
武漢市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