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
摘 要:敦煌壁畫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給后人留下了豐碩的文化遺產。在絲綢之路的文化背景下,敦煌文化研究作為西部地區文化研究的重心,值得藝術工作者不斷探索和應用。但在目前,高校對敦煌文化研究和教學還不夠普及。很多高校美術學院雖然已開設相關敦煌文化的課程,但是在實踐應用中學生對這方面的了解還不夠全面,沒有很好地認識到敦煌文化的審美價值以及其色彩在中國山水畫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高校教學平臺是對敦煌文化研究和藝術應用的良地,尤其是對培養學生藝術修養、審美能力、藝術創造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及意義。
關鍵詞:敦煌壁畫;色彩研究;巖彩;地域特色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河西學院教學改革項目“敦煌壁畫色彩在中國山水畫課程教學中的應用”(HXXYJY-2019-07)研究成果。
傳統色彩的表現技法以及顏色屬性的掌握,成為課程教學中需要攻克的難題。學生根據對敦煌壁畫直觀的視覺感受進行自主分析和設色的技法實踐,深入對敦煌壁畫色彩表現的研究。
敦煌石窟集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于一體,是由建筑、雕塑、壁畫組成的藝術寶庫。其保存著自前秦以來各個朝代的大型壁畫,彰顯了石窟藝術幾千年的發展歷程。巖彩具有色彩豐富性及感染力,具有高度的藝術審美價值。隨著“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關注敦煌、發掘敦煌,將敦煌壁畫特殊的材料特質、絢爛的色彩變化、斑駁的肌理效果、古樸的風土人情,都作為展現敦煌魅力的元素。敦煌壁畫是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完美結合,堪稱中國畫顏料繪畫的寶庫,充分體現礦物質顏料在中國畫中的應用。中央美術學院師生深入西北地區,進行原料采集,將自然中的礦石進行漂洗研磨,還原壁畫本身的材料,追逐本源,親近自然,體現巖彩的介質的表現。當代工筆重彩畫是對敦煌壁畫新的發展和傳承,以色彩為依托,用色彩表現中國繪畫藝術特色。繼承其特殊的用筆用色技法是高校山水畫教學的重任。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提升學生的繪畫技法,更需要使學生對色彩本身以及材料特性具有一定的掌握能力,豐富教學資源,將西北地區特殊的藝術元素融入課堂,極力打造西部地區特有的藝術表現力和文化魅力。宋元以后色彩的應用日漸式微,逐漸被文人畫、水墨畫代替。民間寺廟中的宗教壁畫制作過程都是按照粉本進行臨摹,只有青綠山水畫、工筆花鳥畫中少量采用礦物質顏料描繪。所幸的是在敦煌這個沙漠中的美術館,為我們珍藏曾經輝煌的彩色世界,并找回了曾經的繪畫傳統。藝術家們在發掘敦煌資源的同時,也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傳統美術。
一、課程教學目標提升
現如今,有一大批院校的美術家和教授對巖彩做專題研究,中國美術家協會成立了綜合材料繪畫及美術品修復保護藝術委員會,無論是壁畫還是紙本繪畫,都得到了很好的研究和保護。中國山水重彩以青綠山水為主,早期青綠山水畫作為山水畫發展的雛形,對山水畫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臨摹、寫生、創作等環節,學生能夠掌握山水畫的基本技法和一定的藝術表現手段,并在潛移默化中了解中國山水畫的教學過程,最終具備用特殊工具、表現語言獨立進行中國山水畫藝術創作的能力。但在目前的山水畫教學中,教學側重于臨摹水墨山水畫,對青綠山水畫的畫面構成、色彩藝術表現力及材料分析不夠重視,僅限于色彩色相的臨摹及成品錫管顏料的使用,沒能追根溯源,還原早期青綠山水畫礦物質色彩材料,導致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就容易出現課程內容受某一專業或教師的影響,體現不出學科知識的完整性。多年來,有一批藝術家學習借鑒敦煌壁畫獨特的色彩和造型體系,投入現代巖彩畫創作的實踐中,得到社會的關注和認可。我們應當充分利用礦物質顏料豐富的顏色種類,采用敦煌本地的澄板土,直接將壁畫中的色彩應用在畫面的繪制中,表達出富有西北特色沙土味道的色彩,豐富畫面的視覺效果。
長期以來,筆墨一直作為中國畫的核心被很多學者深入研究,然而對于色彩的研究相對比較薄弱,與敦煌壁畫中青綠山水的發展以及材料的應用相關的專題較少。王伯敏《敦煌壁畫山水研究》強調敦煌壁畫中山水的美學意義,與佛教文化息息相關。對于壁畫中山水畫的審美意趣研究,大多都將其與儒家的自然觀相互滲透,這一部分是對青綠山水畫的補充。因此在高校美術教學中,這一環節的課程對于中國畫山水教學的完整性具有深遠意義。美術學在教學中側重全面技能與人文知識的傳授,適當進行學科的知識與技能滲透,能夠使技法訓練與理論講解、作品賞析融合在一起,突出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在當前高校美術教學中,大多注重對學生技能的培養,人文素養的培養相對比較欠缺。在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過多關注繪畫技能的教與學,缺乏對藝術深層次的理解,缺乏創新意識,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中國傳統繪畫文化和東方審美意象的培養。敦煌壁畫和龜茲石窟都是中國畫繪畫語言建構的源頭,返璞歸真于繪畫語言原點。從龜茲壁畫到敦煌壁畫,青綠山水從萌芽走向成熟,佛教美術中青綠山水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教師只有全面不斷地引導與啟發學生,才能建構完整的山水畫繪畫體系,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欲望,多角度多層次地豐富教學內容。
敦煌壁畫所用的顏料以天然礦石顏料、植物顏料以及人工合成顏料為主。本課程研究不僅要從敦煌壁畫色彩的藝術表現力出發,更要關注綜合材料的應用,自己動手制作顏料,將大自然純天然的礦物質顏色應用在中國畫創作中。敦煌研究者對石窟中壁畫所使用的材料、內容以及藝術表現形式都進行了多角度剖析。巖彩繪畫具有獨特的色彩美感,對敦煌壁畫色彩進行探究,就要對中國巖彩畫進行探索,但是目前巖彩繪畫還未能進入高等美術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相對于水墨山水畫而言,青綠山水畫最顯著的特點是利用石青、石綠與赭石色進行冷暖對比,著色過程反復疊加,繪制出富麗堂皇的山水景致。高校應引導學生在臨摹的過程中善于自主研究繪畫材料,親近自然,從自然中獲取顏料原石,加工利用,還原敦煌壁畫色彩的原貌,開設石窟寫生課程安排,提高學生專業技能與創作水平,突出學生專業能力培養。
三、學科聯合培養
在目前高校美術教學中,相對缺乏學科間的互相聯合。雖然河西學院地理條件便利,離敦煌石窟較近,但是敦煌壁畫深層研究者較少,投入教師不足,造成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藝術資源利用有限。在這樣的背景下,美術學科的全面性發展受到了限制。當前美術建設倡導以西方繪畫教學體系為主,中國傳統文化的應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學生接受的教育資源大打折扣,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較為薄弱,忽略了中國畫傳統資源的利用和研究。另外,由于學生專業水平參差不齊,教學方法單一,課外探究活動條件局限,而在中國山水畫教學中,青綠山水畫色彩的應用覆蓋面廣,內容信息量大,造成學生缺乏對中國山水畫色彩的學習熱情,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積極性不高。
有針對性地進行中國山水畫的教學,體現學科的專業特色,擴展教學內容,適應社會對不同專業人才的需求,突破現有中國畫教學中存在的教學內容局限、教學方法類似、教學效果相同等問題。通過課程結構調整與教學方法改革,改變現有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邀請美術學科前沿學者赴校內講學,進行文化交流,建議學生通過多種渠道與敦煌研究者、巖畫畫家建立文化聯系,組織學生深入石窟實地教學,并且把理論知識與藝術實踐相結合,創作出敦煌元素豐富的作品,拓展學生視野。
四、課程資源優化
中國現代巖彩畫是在材料、形式上都具有中國文化屬性的新繪畫形態。在發掘、提升巖彩畫的材質美,擴展其表現技術的基礎上,巖彩畫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以水墨畫為主導的單一繪畫格局,其創造性的經驗對水墨畫的探索也具有借鑒意義。
在目前美術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對敦煌壁畫的開發與利用實際上存在意識薄弱、投入少的問題。在人才方案培養中,學院專業學科建設更側重于對于能夠看到、感知到資源的開發及應用,而對于敦煌壁畫資源的課程應用呈現出投入不足及重視度不夠等問題,阻礙適合高校美術課程資源的轉換。雖然河西學院將敦煌壁畫課程作為精品課程推出,但是課程課時較短,內容涉及面具有局限性,使學生不能充分了解相關的知識,對于青綠山水這一板塊教學內容涉及較少,不能夠使學生全面了解山水畫中設色及顏料的應用問題。部分敦煌學者致力于研究敦煌壁畫色彩的表現,但卻沒有應用在中國山水畫的教學實踐中。敦煌壁畫色彩的表現應用在中國山水畫的教學實踐中能夠豐富山水畫教學內容,補充相關課程內容空白,豐富優化教學單元,有利于合理利用課題組成員現有學術成果完善課程體系,引導學生關注敦煌壁畫色彩,強調應用實際與研究理論相結合。
五、結語
在敦煌石窟藝術中,造型藝術具有視覺感官沖擊力,用優美的線條和明快的色彩打動人心,強調色不礙墨、墨不礙色、色墨并重的視覺效果,結合東西方色彩繪畫觀念,展現出鮮明的壁畫特點。甘肅河西區域特色顯著,七彩丹霞地貌、平山湖大峽谷、連綿的祁連山脈為藝術創作者提供更多的營養。河西地區巖土色彩鮮艷,是天然的顏料庫,又為藝術創作者研究材料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對敦煌壁畫色彩進行研究一方面能夠全面推進中國畫教學的發展,豐富課程資源,為學生進一步創新提供更系統的準備;另一方面能夠對課堂內容以及形式進行改善,為當前美術學科建設注入新的血液。敦煌壁畫材料作為特殊的視覺語言,具有獨特的美感和豐富的表現力。
參考文獻:
[1]鄭巖.關于墓室壁畫起源問題的思考:以河南永城園漢墓為中心[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3):21.
[2]王伯敏.敦煌壁畫山水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3]易存國.敦煌藝術美學:以壁畫藝術為中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沙武田.榆林窟第25窟:敦煌圖像中的唐蕃關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5]周大正.敦煌壁畫與中國畫色彩[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
河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