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明月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現今中學美術教學越發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以及美術修養方的培養,這就需要美術老師不斷提升自己的美術修養、美術教學水平以及美術教學能力,與時俱進地更新教育方法與觀念。在美術鑒賞課程中,美術老師要充分運用文學、歷史等學科知識以及多媒體技術等科技手段來教導學生鑒賞中國畫,學習其中涉及的內涵文化以及作者思想,從而促使學生們的鑒賞能力得到提升和發展。
關鍵詞:美術鑒賞;中國畫;中學教學
現今,美術教育受到了極大的重視,美術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多種品德與能力,能夠引導學生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在美術鑒賞課程中,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領下欣賞中國畫的意境及其承載的思想情感,從而達到鑒賞的目的,使學生擁有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美術鑒賞課程還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熱愛這一美術文化,從而對其進行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一、現今美術鑒賞課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對美術鑒賞知識的教學過多
現今的中學美術鑒賞課程教學,在學生還未能充分掌握美術基礎知識時,老師就對學生開展專業美術鑒賞知識的教學。這一現象發生的原因是,老師的教學沒有立足于學生對美術鑒賞知識的實際掌握情況。這就使得學生無法理解老師教導的專業知識,只會感覺美術鑒賞知識的學習過于枯燥、乏味,進而打壓了學生對美術鑒賞知識的學習積極性,使得中國畫鑒賞教學的開展受到了極大的阻礙[1]。
(二)教學重點發生偏移
在美術鑒賞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會引入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學內容,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不過有些美術老師為了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會引入一些與鑒賞教學內容不相關的內容。這樣的方式雖然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是卻無法讓學生學習到應該學習的美術鑒賞知識,使得教學重點發生偏移,最終導致教學效果無法達到理想的狀態,甚至還會影響到教學的質量。
比如,當美術老師引導學生鑒賞中國畫《洛神賦圖》時,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與興趣,老師聲情并茂地講解了《洛神賦圖》的作者顧愷之的身世,以及他的繪畫風格和主要成就等。老師的側重點要在于引導學生欣賞、鑒賞《洛神賦圖》這個作品,而不是去仔細研究作者顧愷之。雖然能夠畫出名畫的顧愷之值得學生認識并了解,但是這并不是中國畫鑒賞課的主要內容,教學內容如果過于側重顧愷之會使得教學重點發生偏移,不利于學生對作品文化內涵與思想感情的學習。
(三)鑒賞教學未能面面俱到
美術老師在開展中國畫鑒賞教學時,可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畫的各種流派和風格,帶領學生欣賞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創作的不同風格的中國畫。不過美術老師接受的鑒賞教育也只涉及部分中國畫,在中國畫鑒賞課程中教給學生的鑒賞知識并不全面,常常會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教學過程中過于在意標準答案
美術老師在引導學生鑒賞中國畫時,總是讓學生接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采用自己的美術鑒賞方法,當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和看法時老師就會認定學生出現了錯誤,必須要改正。這對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造成了一定的打壓,抑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開展中國畫鑒賞教學的前提
培養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能夠讓學生對生活與藝術中的美好事物進行正確的理解、評價與創新。在美術鑒賞課程中,老師要培養學生以美的眼光去觀察自然,從中發現美,進而創造美,以此來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世界[2]。
中國畫鑒賞教學的目的,不應該只是讓學生學會鑒賞中國畫的方法,更是讓學生理解、學習每幅中國畫中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以及思想感情。為了能夠讓學生了解這些,就需要對學生進行全方面的培養,讓他們對中國的文化、歷史、音樂以及哲學等都有一定的認識,從而使學生能夠從一個正確的方向去認識、理解中國畫,并利用自己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去解讀中國畫。因此,老師首先要對學生的知識文化水平、認知水平等進行一個基礎的了解,并利用各種資源,如網絡資料、圖書或者作品展等,將中國畫中較難理解的部分直觀地向學生展示,以加深他們的理解。這一系列方式也能夠拉近學生與中國畫之間的距離,讓他們能夠在一個輕松且自由的環境中學習鑒賞中國畫的方法,近距離地感受中國畫的美,激發他們對中國畫的喜愛之情。從而使學生理解中國畫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中國畫的時代背景,感悟中國畫的藝術魅力。
三、提高美術鑒賞課程教學水平的具體措施
(一)美術老師要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與美術修養
美術老師在學生學會中國畫鑒賞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美術課堂中老師起著組織者與引導者的作用。美術老師若能夠充分把握中國畫鑒賞教學內容,那么他教給學生的中國畫鑒賞方法也是較為優異的,能夠使得中國畫鑒賞課程取得一個好的教學效果。因此,美術老師應該主動而自然地去接觸優秀的中國畫作品,接受這些作品中美的熏陶,進而提升自己的審美鑒賞能力。同時,老師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和水平出發制訂一個合適的教學計劃,由淺入深地向學生教授中國畫的鑒賞方法,從多個方面引導學生去探索、發現中國畫作品的各類價值,進而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與創新能力。
(二)拓展教學內容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優秀的中國畫作品數不勝數,而美術教材中的中國畫作品是有限的。因此,老師應積極地通過網絡或者書籍尋找優秀的中國畫作品,將其引入課堂教學中,拓展鑒賞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師要帶領學生充分挖掘優秀中國畫作品的巨大價值與意義,從多種角度引導學生對中國畫作品進行分析。在美術鑒賞課程教學中,老師還要充分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用自己現有的鑒賞知識去自行分析、鑒賞中國畫作品,說不定能夠讓學生找到鑒賞中國畫作品的新視角。在鑒賞中國畫作品時老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從審美、藝術、文化、時代背景與特色等多個角度去分析作品,進而使學生逐步深入作品內部,體悟到作品的精髓[3]。
比如,在鑒賞唐朝韓滉的《五牛圖》這幅中國畫時,首先可以看到畫面上一共畫了五頭形態各異的牛,從主觀感受上可以明顯地看出五頭牛栩栩如生,畫家繪畫技術極為精湛。另外,根據了解還能夠發現這是唐代傳世紙絹畫,它的稀有也能體現它的重要價值。接著應該從作品的藝術特點、時代背景出發分析、鑒賞這幅作品,甚至從畫家的筆法出發也能夠對作品展開分析。另外,畫家刻畫的五頭牛形象生動而真實,在靜的形態之中因個性的著意表現,使得整幅畫面又呈現出一種動態,動靜結合間,營造出一種牛群散牧在山間澤畔的意境。整幅畫面只畫牛,沒有任何背景,留下大片空白,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當學生分析完一部分停滯不前時,老師需要引導學生接著進行分析,從而達到鑒賞畫作的目的,使學生學習到畫作中蘊含的深意。
(三)創新教學方法
美術這一藝術類教學,有著極強的隨意、自由性,若在課堂教學中采取照本宣科、規規矩矩的教學方法則可能導致學生的創新能力、思維能力與想象力受到制約,同時這樣的教學方式也會讓整堂課變得較為枯燥,慢慢地就會使得學生喪失學習積極性,進而使得中國畫鑒賞課程很難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老師的教學方法要與時俱進的發展,運用創新性教學方法去培養學生的中國畫鑒賞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去鑒賞中國畫。另外,老師和學生之間還要進行積極、友好的溝通,注重師生互動,只有這樣課堂氛圍才會輕松、和諧,更利于學生投入中國畫鑒賞的學習之中。
比如,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教學方式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制作PPT課件等方式為學生展示中國畫作品的畫家生平、時代背景或其他方面,讓學生全方位地了解每一幅中國畫作品。教師可通過圖片或視頻的形式讓學生直觀地通過多媒體設備觀看到中國畫作品,感受中國畫作品中的美,欣賞、鑒賞中國畫作品中的內蘊,進而不斷地提升自己中國畫鑒賞能力,使得學生能夠逐漸脫離于老師的引導,獨立地對某一幅中國畫作品進行探索、鑒賞,最終激發自己的創作欲望,達成創新成就。
(四)學會寫鑒賞筆記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對于學生來說,在老師進行中國畫鑒賞教學的過程中,有著許多需要注意的鑒賞要點,比如說如何欣賞中國畫作品的神韻、筆墨趣味、構圖、著色以及筆力,在欣賞作品神韻時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等。一般來說對作品神韻的欣賞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欣賞者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藝術修養,同時也需要具備一定的繪畫方面的基本知識,這樣才能夠對中國畫作品進行全面的分析。這些學生都應該著重記憶,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這些能力,從而使自己能夠很好地對中國畫進行鑒賞。在課堂上老師講授的過程中,當老師的講解與自己認知產生差別時,學生如果有疑問應當發出不一樣的聲音,提出問題讓老師解惑,從而使自己掌握更多的中國畫鑒賞知識。
四、結語
中學階段美術鑒賞課程中的中國畫鑒賞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審美能力及鑒賞能力的提高,并在這一培養中能夠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增進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進而更好地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李雯.高校美術鑒賞課程中的油畫鑒賞教學研究[J].藝術科技,2019(8):222-223.
[2]吳勝景.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設計:以中國書畫模塊的山水畫為例[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9(3):4-7.
[3]張琦.中國傳統美學在美術鑒賞課中的詮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0(1):129-132.
作者單位:
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