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重大突發安全事件中的“信息疫情”風險和防治策略

2021-03-21 16:44:42梅鵬超蘇坤胡憶琦

梅鵬超 蘇坤 胡憶琦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使“信息疫情”問題再次引起全世界的關注?!靶畔⒁咔椤眴栴}的出現和蔓延,不僅給疫情防控工作帶來諸多負面影響,也給我國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的信息治理能力和危機應對能力提出了全新挑戰:一是導致有害信息“病毒式傳播”,放大社會恐慌情緒;二是反智主義甚囂塵上,擠占公眾理性對話空間;三是侵蝕社會信任基礎,加劇信任赤字風險;四是媒介體系變革誘發“熵增”風險,信息傳播呈現失范狀態。為此,要從信息發布、應急處置、輿論引導、媒介素養培育等方面著手,加快構建“四位一體”的“信息疫情”防治體系,在有效提升“信息疫情”防治的響應速度和效果的同時,不斷增強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的信息治理能力,持續推進信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信息疫情;風險和治理;信息治理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68(2021)06-0138-10

一、研究緣起:問題提出和概念辨析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其嚴重程度,用黨中央的表述,這是一場“人民戰爭”,是一場“戰役”。而隨著海外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擴散蔓延,新冠肺炎疫情也構成了全球性大流行的威脅,給世界各國的經濟社會穩定和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帶來了巨大挑戰,成為2020年以來一只最大的“黑天鵝”。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疫情中,大量未經證實、真假難辨、聳人聽聞的疫情信息在網上傳播,給疫情防控工作帶來巨大干擾。世界衛生組織將這一問題定義為“信息疫情”(infodemic),并呼吁加強對隨疫情而不斷蔓延的“信息疫情”的防治和管理。

“infodemic”是“information”和“epidemic”的組合詞。關于“信息疫情”的概念,戴維·羅特科普夫最早于2003年SARS爆發期間針對全球性謠言蔓延的情況而提出。羅特科普夫認為,“信息疫情”是一些事實加上恐懼、猜測和謠言,被現代信息技術在世界范圍內迅速放大和傳遞,以與根本事實不匹配的方式影響了國家和國際經濟、政治乃至安全的現象。2020年2月2日,世衛組織在一份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報告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和響應伴隨著一場大規模的‘信息疫情’,過多的信息(有些真實有些則不是)使得人們在需要幫助時難以及時找到可靠的資源和正確的指引?!盵1]“世界各地都面臨著‘信息疫情’的困擾,過多的信息使人們難以從虛假和誤導性的信息中辨別出真實可靠的信息。”[2]出于對“信息疫情”的擔憂,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博士在2020年2月15日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警告稱:“我們對謠言和錯誤信息給疫情響應帶來的干擾深感擔憂?!薄拔覀儾粌H僅是在和疫情本身作斗爭,而且還在和‘信息疫情’作斗爭。假新聞比病毒傳播的還要更快、更容易,它和病毒同樣危險。”[3]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使“信息疫情”問題再次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國內外一些專家學者就“信息疫情”問題展開討論研究。張濤甫認為,“信息疫情”是指在關于疫情的海量信息中,有些信息是真實的,有些則非常離譜,人們難辨真假,因此而產生一系列心理和行為反應[4]。易艷剛等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認為,社交媒體在此次疫情信息的傳播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公眾有信息需求,而權威信息發布不及時,導致自媒體、社交軟件上充斥著各種謠言[5]。西爾維·布萊恩德認為,每次疫情的暴發都會伴隨出現某種信息海嘯,在海量的信息中,充斥著錯誤信息、謠言、假新聞、陰謀論等,但現在的社交媒體將這一現象放大了。張建中認為,各種錯誤信息、虛假信息、陰謀論在網絡中的廣泛傳播,也影響了世界各國有效地抗擊疫情[6]。大西洋理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弗雷德里克·肯佩直言:“有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信息,包括虛假信息和錯誤信息的傳播速度大大超過了病毒本身。”大西洋理事會數字法證研究實驗室(DFRLab)董事兼常務編輯Graham Brookie進一步解釋:“錯誤信息是在缺乏相應知識或意圖的情況下傳播的謊言或誤導性信息,而虛假信息則是帶有目的性地傳播這些信息?!薄霸谑澜绺鞯氐纳缃幻襟w平臺上,我們同時看到了很多。”[7]

筆者通過對世衛組織和部分專家關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信息疫情”問題的相關論述的梳理,發現有幾個關鍵詞與“信息疫情”密切相關,即“過多的信息(over-abundance of information)”“有些真實有些不真實(some accurate and some not)”“虛假信息(disinformation)”“錯誤信息(misinformation)”“假新聞(fake news)”“錯的(flase)”“令人誤解的(misleading)”等。這些關鍵詞基本闡釋了“信息疫情”的特征,也為我們正確理解其內涵提供了關鍵信息。首先,“過多的信息”表明了網上有關疫情信息的規模量,它是“信息疫情”之所以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的重要原因;其次,在網上傳播的疫情信息中,有很多不是真實、正確的,里面摻雜著大量虛假信息、錯誤信息、假新聞和誤導性信息,并且這些信息以很快的速度進行著傳播;最后,“信息疫情”造成了負面的社會后果和影響。

“信息疫情”問題的出現和蔓延,不僅給疫情防控工作帶來諸多的負面影響,也對我國在重大突發安全事件中的信息治理能力和危機應對能力提出了全新挑戰。因此,加強“信息疫情”的研究,對于我們進一步認識、了解“信息疫情”,提升“信息疫情”防治的響應速度和效果,有效規避相關風險,增強重大突發安全事件中的信息治理能力,并持續推進信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且長遠的現實意義[8]。

二、潛在威脅: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的“信息疫情”風險

“信息疫情”造成了一種高度不確定的網絡輿論環境,風險也隨之而來。具體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害信息“病毒式傳播”,放大社會恐慌情緒

“信息疫情”既是結果也是過程。作為結果,“信息疫情”是網絡空間中有關疫情的各種錯誤信息、虛假信息、謠言等,我們不妨統稱為“疫情有害信息”的集合體;而作為一種過程,“信息疫情”的蔓延又將不斷創造出更多的疫情有害信息。梳理發現,此次疫情中的有害信息可分為幾個類別:一是偽科學類,如“新冠病毒可通過蚊蟲叮咬傳播”“用漂白劑漱口可以預防新冠病毒”“抗生素能有效預防和治療新冠病毒”等。二是陰謀論類,如“新冠病毒系人為制造從實驗室泄漏”等。三是煽動地域歧視和對立類,如“武漢人逃離”“武漢人惡意散播病毒”等。四是詐騙類,如疫情發生后,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民眾、企業急于購置口罩等醫療防護用品的心理,在社交平臺或網站發布虛假信息,騙取錢財,給人民群眾帶來損失[8]。這些有害信息大多與病毒發源地、傳播途徑、有效藥等有關,使民眾對疫情發展情勢、嚴重程度、預防手段等客觀情況產生誤判,陷入恐慌情緒,一些錯誤的預防手段一旦被當真,將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安全。如伊朗衛生部就曾通報,數十人因聽信網上流傳的飲酒可以預防新冠肺炎的謠言,購買假酒后大量飲入導致中毒身亡。此外,隨著疫情的蔓延,一些刻意“帶節奏”“攪渾水”的政治謠言也開始潛滋暗長,借機激化政府與民眾間的矛盾。

中國青年報社的一項調查顯示,此次疫情中66.2%的受訪者坦言自己中過謠言的招,73.5%的受訪者認為謠言會擾亂社會秩序,68.4%的受訪者認為它會傳播負面情緒,63.7%的受訪者認為它會加劇社會恐慌[9]。疫情有害信息泛濫傳播,主要是利用了人們對病毒的未知心理和恐懼心理。實際上,此次疫情中不少謠言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時期就出現過,有些甚至原封不動,如“封城類”“政府飛機噴灑消毒劑類”“熏醋、喝板藍根、放鞭炮類”等謠言,而瘋狂搶購物資的場景也開始重演。謠言等虛假信息像病毒一樣傳播,罪魁禍首在于我們人類的本能,當一場災難席卷全世界時,我們迫切需要一種安全感。此外,疫情有害信息的傳播手法變得更加多樣。分析發現,疫情中不少謠言都配有圖片,還有一些謠言以小視頻的形式出現,通過字幕誤導民眾。有些謠言甚至借助機器操縱圖像視頻和音頻內容,更改人臉的“深度偽造”技術,可生成眾多虛假視頻和音頻新聞,使民眾無法辨別信息真偽[10]。

(二)反智主義甚囂塵上,擠占公眾理性對話空間

當社會公眾對某一個有影響力的事件持續表達關注并進行討論時,就會形成公共輿論。但公共輿論并不是對現實“照鏡子”般的全息投影或者完全真實的再現,而是經過了公共討論生產者、傳播者、編輯者與傳播平臺共同加工之后的“信息”。正如美國學者李普曼所認為,公共輿論提供給外部世界的往往是一個“擬態環境”(pseudo-environment),是由媒介經過選擇加工的“符號化現實”[11]。網上出現大量真假難辨的信息,催生了一種新的疫情內容語境,并由此使人們處于一種情緒化的“客觀性幻覺”中,進而直接或間接地帶來了兩方面消極結果:一方面,社交媒體中的信息冗雜龐大,網絡信息空間的“長尾效應”使得信息供應市場出現不均衡,信息供應的偏頗,使得錯誤信息的供應大量出現,擠占正確信息的傳播空間。這就造成了公眾接受信息的碎片化,人們難以構建系統的認知體系,面對信息時便會缺乏準確的鑒別能力。由于信息過于繁多和冗雜,信息選擇的成本過高,受眾只能依賴他人的影響,依靠自己群體內部的“共識”來選擇。另一方面,“信息疫情”在社會上營造出了強大的輿論氛圍,以情感、立場和態度為特點的主觀性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判斷。一些人利用受眾處理信息直觀化和便捷化的惰性心理,博眼球、蹭熱點,枉顧事實真相,運用相對性和煽動性的表達方式,令受眾深信不疑,反智主義甚囂塵上。

伴隨“信息疫情”而來的大量真假難辨、危言聳聽的言論,不斷擠占理性對話空間,導致了群體間的認知偏見與螺旋式誤解。正如尼采用“沒有事實,只有闡釋”來描述后現代主義,“信息疫情”構建的“擬態環境”或“符號化現實”中,主觀隨意性的泛濫和客觀性的隱退,同樣容易使網絡群體走向失序狀態。從政府層面來講,決策者易錯將網絡輿論當成真正的社會輿論,影響其對網絡輿情的判斷和民眾需求的把握。從社會層面來講,群體極化會逐漸從網絡向現實生活蔓延,“回音室效應”會不斷消解社會認同,激起公眾的非理性情感,嚴重擾亂社會正常秩序,同時也將滋生大量的失范現象[12]。

(三)侵蝕社會信任基礎,加劇信任赤字風險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公信力是指使公眾信任的力量。公信力是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形成的、贏得社會和廣大受眾普遍信任的能力。它與制度資源、權力資源和經濟資源一樣,也是一種重要的無形資源。公信力的邏輯起點,是公眾信任的獲取程度。而信任是人與人之間、個體與社會、公眾與國家之間交流合作的基礎,也是維護社會秩序,推進社會有效治理的重要基礎。缺乏信任會滋生猜疑,從而導致信任危機[13]。就此次疫情來說,“信息疫情”的擴散蔓延給社會信任體系的沖擊,已經擴散到政府、媒體和社會多個維度。

政府層面,公信力是民眾在與政府長期的互動中逐漸形成的、對政府的一種期待和信任,是衡量民眾與政府關系的重要指標。公眾對政府的信任感,反映了公眾對于政府及其行為符合其規范預期而表現出的滿意、認可、支持、信賴等積極心理傾向[14]。此次疫情防控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地方政府的消極作為,以及現行應對公共危機事件體制機制的不足等問題,經由全媒體迅速傳播,在特定的情形和時間節點被無限放大,最終形成“負能量”的網絡輿情,給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帶來沖擊[15]。如疫情初期,湖北政府和疾控中心再三強調“不會人傳人”,某專家公開聲稱“兒童不易感染”,李文亮醫生等8位“吹哨人”被不當處置等,都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媒體層面,同樣出現了部分媒體輕率表態、夸大其詞等現象導致的虛假權威問題。如2020年1月底,“中國網直播”所剪輯的帶有“寵物也會感染新型肺炎”標題的視頻在多個媒體平臺流傳,后被證實為斷章取義和過分解讀李蘭娟院士的表達。2020年2月1日晚,某衛視《抗疫情特別報道》播出題為“國務院:暫停武漢紅十字會的工作”的新聞,其實該片段是由兩條消息拼接而成。這些都造成了誤導輿論、迷惑公眾的負面結果。

社會層面,網絡上大量存在的欺詐信息、誤導性信息、不實言論、語言歧視和偏見等,以及由線上向線下蔓延的偏見性行為,也使人與人、地域與地域之間的信任關系產生裂痕。如疫情初期,各界普遍都在探討病毒的來源,其中傳播較為廣泛的信息中不乏指控武漢人吃野味導致病毒傳播。而在全國各地大力推動企業復工復產的過程中,針對湖北返工人員的歧視現象同樣開始出現。據新華網、《半月談》等權威媒體報道反映,個別地方和企業“一刀切”限制湖北籍員工返崗;有的企業甚至規定不錄用身份證“42”開頭的員工,還出現居住在湖北之外的湖北籍員工返崗被無故解雇的情況[16]。這些負面信息和做法不僅嚴重傷害了湖北人民的感情,還使彼此之間的社會信任產生了巨大裂縫,加劇了群體沖突的風險。而在境外疫情暴發后,網上出現有關“非洲人在廣州遭受歧視”等不實信息,并引發一系列炒作。部分留學生也在境外國家遭遇歧視,“亞裔留學生受歧視街頭遭毆打”“中國留學生因戴口罩被毆打”等新聞頻見報端。各種歧視和偏見性行為助長了世界各地反亞裔種族主義和仇外心態,加劇了民間種族對立情緒。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信任首先滿足的是人的安全需要。因此,作為一種社會資本,信任是構成現代人幸福感的情感基礎。在信任度高的社會,人們對政府、社會和他人充滿信心。信任危機將造成社會成員間的社會排斥,侵蝕和破壞個體對他人、對社會的認同和尊重,造成自尊和尊重他人的乏力[17]。“信息疫情”的擴散效應讓這些問題在危機面前被快速放大,加劇了社會信任體系的脆弱性,削弱了社會各界的信任基礎,給社會信任的缺失埋下了隱患。

(四)媒介體系變革誘發“熵增”風險,導致信息傳播呈現失范狀態

19世紀50年代,德國物理學家魯道夫·克勞修斯(Rudolf Clausius)為了描述熱力學系統,提出了“熵”的概念?!办亍北灰暈橐粋€系統的內在混亂程度,是用來衡量系統內部無序狀態的一個量度。熵變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孤立的系統必然遵循著一個從有序到無序的規律,即在封閉的系統中,“熵”的總量只會增加,一旦達到“熵”的最大值,系統就會不斷趨向無序和衰亡。不過,在一個有機系統中,有“熵增”必然也有“負熵”,“負熵”的作用在于抵消“熵增”的危害,以維護系統的穩定。熵變理論為我們理解“信息疫情”問題的出現,以及對比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與以往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信息疫情”的風險特征,提供了可行的視角。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信息傳播系統也遵循熵變定律,對比以往發生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信息疫情”熵增的來源除了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仍不完善、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仍不健全等原因外,還主要在于我國的媒介體系和傳播格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傳播環境來看,有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1.6%[18];騰訊公司2021年第二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微信及WeChat的月活躍賬戶為12.5億[19];截至2021年6月,微博月活躍用戶達到5.66億,日活躍用戶達到2.46億,移動端月活躍用戶比例達到94%[20];《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顯示,2020年我國4G用戶總數達到12.89億戶,5G終端連接數突破2億戶

[21];截至2020年8月,包含抖音火山版在內,抖音的日活躍用戶數已經超過6億[22]。這也是此次“信息疫情”的風險特征區別于2003年“非典”時期的主要原因。“非典”時期互聯網還沒有普及,信息傳播仍主要依靠電視、廣播、報紙等相對傳統的方式,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都比較有限。而如今,我們已經進入高度發達的社會化媒體時代、自媒體時代,社會公眾接觸媒介、使用媒介的門檻不斷降低,信息發布和傳播的成本、時間無限接近于“0”。在這樣的傳播環境下,“信息疫情”的擴散無疑被大大加速了。從傳播特點來看,不同于“非典”時期傳統媒體單向傳播信息的方式,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因其平民化、普泛化、交互性強等特點,信息的傳播突破了點對點、面對面的傳播方式,大量謠言、假新聞被不斷編輯、分享、轉發,通過網絡裂變式傳播,給有關部門的處置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從內容生產層面來看,“人人皆媒體”的情況下,傳統新聞傳播倫理和約束機制受到巨大沖擊,尤其是各類社交媒體平臺中的用戶很難做到對發布內容的嚴格把關,部分用戶甚至為了點擊量和流量去發布一些斷章取義、毫無科學依據以及帶有明顯誤導、煽動性質的內容,導致“信息疫情”熵值的增加,攪亂信息傳播生態。

三、應對策略:構建“四位一體”的“信息疫情”防治體系

目前,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目標要求已經提出,如何針對新時代、新思想、新要求,探索信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理論維度和行動邏輯,是一個值得學界關注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現的“信息疫情”問題,雖暴露出我國目前信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不足,但也為我們發現問題、補上短板提供了機會。具體而言,面向未來,我們需重視四個方面的能力建設。

(一)構建完善健全、科學規范、公開透明的信息發布機制

法國學者讓-諾埃爾·卡普費雷認為:“謠言總是從公眾對事件自發地提出問題而未曾找到答案中產生的。”因此,無論是謠言還是負面情緒,打破它們最好的方法莫過于提供明確的答案,讓更多的優質信息充斥市場,讓公眾信任的主體及時發聲。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并多次強調要認真做好信息發布和公開工作。2020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要及時發布疫情信息,深化國際合作”。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指出:“要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發布疫情,回應境內外關切”,“要及時向世界衛生組織有關國家和地區組織及港澳臺地區通報疫情信息”[23]。2020年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調研指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再次強調:“要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公開透明回應群眾關切,增強輿情引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和輿論關注”[24]。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此次疫情我國多數地區都采取了包括定期舉行新聞發布會,通過政務新媒體、政務網站等及時通報疫情信息等在內的信息發布方式,構成了多層多地及時準確的信息發布機制,在溝通群眾、解疑釋惑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信息公開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環。新華社2020年4月份播發的《中國發布新冠肺炎疫情信息、推進疫情防控國際合作紀事》,按時間順序梳理了從2019年12月底開始到2020年3月31日期間,中國在及時發布疫情信息、分享防控經驗、推進疫情防控國際交流合作方面的主要事實。紀事顯示,2020年1月3日起,中方定期與世界衛生組織、有關國家和地區組織以及中國港澳臺地區及時、主動通報疫情信息。自2020年1月21日起,國家衛生健康委開始每日在官方網站、政務新媒體平臺發布前一天的疫情情況,至2020年3月31日,共發布71次;2020年2月3日起,英文網站同步發布,至2020年3月31日,共發布58次。2020年1月22日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每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控工作情況[25]。地方層面也是如此,據統計,截至2021年9月18日,北京市已組織召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241場[26],上海市召開105場[27],浙江省召開77場[28]。這些新聞發布會目的指向明確、發布行為規范,主題系統性、連續性強,在電視臺實況轉播等傳統發布方式基礎上,實現多平臺網絡直播,政務新媒體矩陣全面聯動發布,傳播效果顯著,信息落地快、認可度較高。

信息發布是社會治理的重中之重??茖W成熟、系統完備的信息發布機制,更指向了公民知情權與公權透明度的落地,不啻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標志[29]。在重大突發安全事件的應急響應中,加快健全和完善真實、高效、權威、透明、嚴謹的疫情信息發布機制,黨和政府必須始終以公平公開的態度,堅持對本國人民負責、對世界人民負責的原則,不斷規范和完善信息發布機制,不斷加大信息公開力度,踏踏實實發布抗疫信息,分享科學數據和防控經驗,切實保障公眾的知情權,以澄清謬誤、消除猜忌、增信釋疑、疏導情緒[30]。同時,各部門必須學會用公眾容易接受的話語方式進行信息傳播,切忌假大空的套話、空話,在及時通報疫情進展、解讀政策條例、回應群眾關切,科普辟謠、穩定民心、提振信心等方面發揮出更積極的作用。

(二)構建多主體共同發力的多元協同信息應急處置機制

隨著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的不斷涌現和快速普及,重大突發安全事件中出現“信息疫情”問題的概率也將越來越高,虛假信息、錯誤信息等有害信息的傳播速度、廣度、頻率也會進一步提升,“信息疫情”已然不是單靠某個部門、某個組織和平臺就能夠獨立應對的問題。為此,必須著力推進由涉網部門牽頭,社交媒體平臺參與,法治部門有力保障等多個主體共同發力的多元協同信息應急處置機制,不斷增強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信息治理和打擊能力。在這一方面,此次疫情中我國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法治保障層面,2020年1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消息對疫情情景下涉及疫情狀況、涉及污蔑國家對疫情管控不力、涉及捏造醫療機構對疫情處置失控治療無效等可能造成社會秩序混亂,因此必須嚴厲打擊的四類謠言作出規定,明確強調造成嚴重后果的,可以以尋釁滋事罪予以刑事處罰。2020年2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時指出,要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這次會議還審議通過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關于依法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見》,強調要依法嚴厲打擊造謠傳謠等破壞疫情防控的違法犯罪行為。2020年2月6日,“兩高兩部”聯合印發《關于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用大篇幅對造謠傳謠行為進行了規制。此外,自2020年2月11日起,最高檢先后發布多批全國檢察機關依法辦理妨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其中便有不少在疫情防控期間,假借研制、生產或者銷售用于疫情防控的物品的名義騙取公私財物的案例。

社交平臺層面,各大主要平臺紛紛作出反應,在打擊謠言等疫情有害信息,營造清朗網絡生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騰訊新聞較真平臺設置了“提問較真”“疫情數據”“風險自評”等功能,對疫情謠言實時澄清。微博上線“抗擊肺炎”專區,開通疫情地圖、武漢日記、馳援捐助、求助&義診、周邊疫情、疫情辟謠等多項功能,每日匯總整理辟謠信息發送給用戶[30]。微信引進專業的第三方辟謠機構,對平臺中的謠言進行辟謠,并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對違規的信息內容進行刪除處理,對平臺上存在的售賣野生動物、哄抬物價、詐騙等“疫情違規”行為進行全面打擊[31]。百度嚴厲打擊各種網絡造假行為,重點處理了涉及散播恐慌性信息和失實謠言的有害信息、高價兜售醫用防護用品的信息、宣傳及販賣野味的有害信息和假借售賣口罩之名實施詐騙等4大類有害信息[32]。抖音2020年1月29日發布《關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謠言專項治理的公告》,開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謠言的清理專項,涉及傳播虛假疫情信息、野生動物保護、各類病毒謠言等內容。同時上線“抗擊肺炎”專題頁,為用戶提供疫情的最新動態、權威解讀以及衛生防疫的相關知識;專題頁還全程提供疫情相關的媒體直播,以便用戶第一時間掌握權威動態[33]。

主流媒體和官方層面,新華社客戶端推出“求證”互動平臺,設置“問答”“求證”“征集”三類服務功能,幫助網友在疫情防控期間科普答疑、辨別消息真偽,獲取真實有效的新聞信息線索。“共青團中央”微信公眾號開設“疫情謠言粉碎機”功能,網友可輸入信息關鍵詞來查詢此條信息是否為謠言。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推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辟謠專區”,網友可直接輸入想查證的疫情謠言,或提交謠言線索。中央網信辦舉報中心開通“涉疫情防控有害信息”舉報入口,同時指導各地網信辦舉報部門受理處置屬地內涉疫情防控有害信息。主要集中在借疫情煽動社會負面情緒,編造虛假不實信息,挑動地域歧視,辱罵一線醫務、警務、社區工作人員,違規泄露涉疫情個人信息,以及利用互聯網非法進行野生動物交易等方面。同時,針對各類虛假信息,中央網信辦舉報中心增設“疫情防控辟謠專區”,普及疫情預防知識、公開防控措施,方便網民識謠、辨謠、查謠[34]。

上述舉措有力打擊了疫情期間各類謠言等有害信息的傳播,大大降低了“信息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也為我們系統、科學地構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信息應急處置機制積累了經驗和思路。

一是要扎緊有害信息治理的制度籠子。重大突發安全事件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必須充分樹立法治意識和思維,為遏制有害信息的無序蔓延筑牢法治保障。具體來說,既要管源頭,也要管過程;既要管信息主體,也要管傳播平臺;既要重視宣傳引導,也要強化懲治打擊。真正發揮法律制度的剛性約束作用和震懾作用。二是要增強信息“消毒”的能力和水平。要在內容生產發布、內容平臺運行和內容用戶管理三個方面加強規制,運用“人工+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對網上傳播的有害信息的快速發現、治理,實現對“兩微一端一抖一快”以及論壇、貼吧、直播平臺等具有社交屬性和信息傳播功能的平臺的全覆蓋管理,建立日常有害信息監測、預警、審核機制,第一時間采取阻斷措施避免不良信息的擴散。三是要凝聚行業合力,促進行業自律。網絡空間有害信息肆虐傳播,網絡生態烏煙瘴氣,平臺方難辭其咎。要重視加強網絡社交媒體平臺管理,鼓勵行業樹立責任意識、主體意識和陣地意識,對履行社會責任不及時不到位的,要予以嚴厲懲治。

(三)健全重大突發事件輿論引導機制,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

重大疫情面前,輿情應對并非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必須答好的必答題,積極主動有作為的輿情應對,不僅是有效預防“信息疫情”的重要之舉,也將成為疫情防控的有效助力,為贏取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最終勝利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做好疫情防控的“守夜人”。重大疫情發展迅速,情況復雜,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收集輿情、整理輿情,讓領導能夠第一時間全面掌握疫情的發展態勢、蔓延情況、社會影響、民間情緒,是做好輿情應對工作的第一要務,這也將成為政府部門制定疫情防控決策的重要依據,給疫情防控贏得主動。必須高度重視疫情輿情跟蹤研判,建立反應快速、準確高效的疫情輿情監測預警體系,對疫情輿情展開全天候、多維度的搜集、分析和研判,特別是對一些苗頭性、突發性疫情輿情進行重點關注。要善于借助智能化大數據分析平臺的力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對網上疫情輿情數據的抓取、處理,使其呈現規律、趨勢和特點,“讓數據說話”,為輿情工作人員開展深入分析提供有效輔助。

二是做好民情民意的“傳聲筒”?!靶畔⒁咔椤笔巧鐣娫谝咔榄h境下高度緊張的心理活動在網上的投射、異化,在線下則表現為一系列非理性的行為。它的出現、蔓延與公眾的心態變化有著很大的相關性。如疫情大范圍傳播之前,雖然網上一些小道消息已經開始出現,但公眾心態仍比較冷靜,輿論并未出現泛化。但隨著疫情的擴散,公眾心態開始發生改變,恐慌、不安、激進、盲目等非理性情緒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圍繞病毒發源地、感染和死亡人數、封城管制、地域歧視、境外輸入等方面的不實言論、負面信息和陰謀論調大量出現,裂變式傳播導致“信息疫情”快速升溫。觀察發現,在疫情發現初期,輿論關注的焦點具有很強的一致性,但隨著疫情的發展演變,輿論的關注點和訴求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分化。動態掌握輿論的核心關切,及時調整相應政策,采取措施積極回應輿論訴求,有助于降低輿論焦慮和不安情緒,樹立政府正面形象,贏得百姓理解和支持,凝聚民意民心,眾志成城投入疫情抗爭。

三是做好人民群眾的“宣講家”。重大疫情防控的主戰場有兩個:線下和線上?!靶畔⒁咔椤本褪蔷€上必須打贏的一場重要戰爭。大戰之前,軍心只可鼓不可泄。任何一篇積極的報道都將成為鼓舞士氣的良藥,提振全國人民戰勝疫情的信心。要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正面宣傳作用和“兩微一抖”等各類自媒體的眼球效應,對各地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取得的突破、“好消息”,各地醫護人員無私奉獻,在疫情防控一線奮戰、馳援海外的感人事跡等,都要繼續大張旗鼓地宣傳、理直氣壯地宣傳,讓更多人看到、聽到。疫情仍未結束,容不得我們一絲一毫的松懈。部分地區、部分群眾對疫情防控工作開始出現松懈苗頭,這是一個危險信號,宣傳引導工作必須及時跟上,切不可存僥幸心理、輕視心理。

四是發出中國抗疫的“最強音”?!靶畔⒁咔椤钡穆訒ι鐣浾摵蛧H輿論造成負面影響,并給陰謀論和國外部分惡意分子抹黑、誣蔑中國創造機會。因此,要在國際輿論上積極發聲,講好中國戰“疫”故事,向全世界呈現一個在全球性公共危機面前負責任、講奉獻、敢擔當、不懼犧牲的世界大國形象和中國人民英雄形象,贏取國際社會堅定對中國戰勝疫情、維護社會穩定和恢復經濟發展的信心。對于某些西方媒體發布的不良消息要予以有力回應和反擊,堅決維護國家尊嚴,樹立大國威嚴。

(四)構建全方位、系統化、社會化的媒介素養培育機制

學校教育方面,要加快推動媒介素養培育的低齡化步伐。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介入,媒介素養作為獨立課程開始納入許多國家的學校課程教育體系。在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法國、日本等國家,媒介素養已被納入中、小學的正規課程內,發展成為系統的教育體系[35]。例如,日本中小學均已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綜合教育”中,新西蘭在五年級課程中便設有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我國香港地區在1997年開始推動媒介素養教育,臺灣地區則在2002年由官方公布了《媒介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36]。目前,我國媒介素養教育仍以高校課程為主,受眾群體主要是專業性質的大學生,門檻高、受眾面窄。媒介素養教育的普及應該與互聯網發展的步伐保持一致,隨著我國觸網低齡化趨勢的凸顯,有關部門需高度重視,加強這方面問題的研究。一方面,媒介素養培育也要重視“從娃娃抓起”,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特點研究制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方案,推動媒介素養教育更廣泛地進入小學、初中、高中校園的課堂中。另一方面,教育內容要重點突出移動互聯時代的特點,做好媒介形態和變遷、媒介功能和使用、信息發布和傳播等方面科學知識的科普,不斷強化正確運用媒介的能力和意識。

黨政部門層面,黨的干部必須適應社會化媒體發展趨勢,不斷強化互聯網思維,努力提升借助媒體宣傳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能力,使之成為應對疫情和“信息疫情”的有力武器。此次疫情中,部分地方政府新聞發布會“翻車”事件偶有發生,原因之一就是媒介素養和應對技巧的缺乏。為此,政府官員應掌握必要的媒體應對技巧,在面對媒體時方能不至于不知所措、處理失當,給黨和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損害。首先,在思想上要引起重視,充分認識媒介在當代政府治理體系和維護政府形象中的重要性,在面對重大公共事件時才能做到“愿意去說”“主動去說”。其次,領導干部事先要做足準備,在面對媒體的時候才能夠占據主動權,才能做到“敢說”“會說”。最后,要理性、辯證看待網絡上的各種“聲音”,對于看似“不和諧”但有警示意義的言論,未經科學證實前不可主觀臆斷、自以為是、盲目打擊。

社會公眾層面,要重點使人們具備面對不同信息時的思辨能力、理解能力、判斷能力,養成科學、正面的媒介資源使用態度和方法,引導公眾建立媒介理性、嚴守媒介倫理、擔當媒介責任,積極參與有害信息的打擊、舉報,共同營造清朗、健康的網絡空間[8]。

參考文獻:

[1]WHO warns of coronavirus “infodemic”—an epidemic of too much information[EB/OL].(2020-02-04) [2020-08-20].https://thehill.com/changing-america/well-being/prevention-cures/481387-were-in-an-infodemic-with-too-much-information.

[2]Addressing the coronavirus “infodemic”[EB/OL].(2020-03-16)[2020-08-16].https://www.atlanticcouncil.org/blogs/new-atlanticist/addressing-the-coronavirus-infodemic/.

[3]“Fake news” undermining the world’s response to the coronavirus[EB/OL].(2020-03-18)[2020-09-06].https://www.rte.ie/news/coronavirus/2020/0318/1123964-fake-news-covid-19-advice/.

[4]曹靜.“信息疫情”之下如何應對 需提升公眾媒介素養[EB/OL].(2020-02-28)[2020-06-05].http://media.people.com.cn/n1/2020/0228/c40606-31608549.html.

[5]易艷剛.社交媒體時代的“信息疫情”[J].青年記者,2020(6):96.

[6]約翰·扎龍克斯塔斯.如何抗擊“信息疫情”[J].張建中,譯.青年記者,2020(10):87.

[7]Addressing the coronavirus “infodemic”[EB/OL].(2020-03-16)[2020-09-06].https://www.atlanticcouncil.org/blogs/new-atlanticist/addressing-the-coron-avirus-infodemic/.

[8]梅鵬超,張蓂,何勇伶.“信息疫情”現象分析:生成邏輯、伴生危害和防治策略[J].電視研究,2020(5):6-10.

[9]消滅“信息病毒”近七成受訪者期待建立辟謠系統[EB/OL].(2020-02-26)[2020-08-28]. http://news.cyol.com/yuanchuang/2020-02/26/content_18395864.htm.

[10]馬立德,李占一.重大突發事件中謠言的特點、影響與對策建議[J].新聞戰線,2020(3):9-11.

[11]沃爾特·李普曼.輿論[M].常江,肖寒,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14.

[12]黃欣欣.“后真相”的本質屬性與“灰犀牛”特征[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

[13]沈正賦.新媒體時代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重構[J].現代傳播,2016(5):1-7.

[14]王毅杰,喬文俊.中國城鄉居民政府信任及其影響因素[J].南京社會科學,2014(8):73-79.

[15]曾紅宇,畢天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輿情引導的困境與對策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處置[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97-104.

[16]湖北籍身份證號碼成原罪?別讓就業歧視給湖北人民雪上加霜[EB/OL].(2020-03-19)[2020-09-30].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03/19/c_1125735463.htm.

[17]劉明明.社會信任對公眾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J].學習與實踐,2016(1):87-97.

[18]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OL].(2021-09-23)[2021-10-17].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84/202109/t20210923_71551.htm.

[19]國民級社交App!微信月活賬戶達12.5億:同比增長3.8%[EB/OL].(2021-08-18)[2021-08-20].https://news.mydrivers.com/1/777/777190.htm.

[20]微博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48% 用戶大漲 視頻化提速[EB/OL].(2021-08-19)[2021-08-27].http://tech.caijing.com.cn/20210819/4789494.shtml.

[21]《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正式發布[EB/OL].(2021-07-22)[2021-08-27].http://yjy.people.com.cn/n1/2021/0722/c244560-32166874.html.

[22]抖音日活躍用戶數破6億[EB/OL].(2020-09-16)[2020-11-21].http://it.people.com.cn/GB/n1/2020/0916/c1009-31863013.html.

[23]法制日報:信息透明增強疫情防控信心[EB/OL].(2020-02-05)[2020-10-08].http://opinion.people.com.cn/GB/n1/2020/0205/c1003-31571607.html.

[24]習近平:以更堅定的信心更頑強的意志更果斷的措施 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EB/OL].(2020-02-11)[2020-09-30].http://news.china.com.cn/2020-02/11/content_75692164.htm.

[25]中國發布新冠肺炎疫情信息、推進疫情防控國際合作紀事[EB/OL].(2020-04-06)[2020-08-1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4/06/c_1125819214.htm.

[26]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第241場)[EB/OL].(2021-08-24)[2021-09-23].http://www.beijing.gov.cn/shipin/Interviewlive/517.html.

[27]上海舉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105場新聞發布會[EB/OL].(2021-08-25)[2021-09-23].https://sghexport.shobserver.com/html/baijiahao/2021/08/25/521350.html.

[28]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第七十七場)[EB/OL].(2021-09-17)[2021-09-23].https://zjnews.zjol.com.cn/202109/t20210917_23103309.shtml.

[29]政府新聞發布會:疫情信息公開的“壓艙石”[EB/OL].(2020-04-06)[2020-10-09].https://politics.gmw.cn/2020-04/06/content_33717398.htm.

[30]《中國發布新冠肺炎疫情信息、推進疫情防控國際合作紀事》解讀[EB/OL].(2020-04-09)[2020-09-30].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20-04/09/c_138960041.htm.

[31]實用!疫情辟謠查證查詢的工具在這里[EB/OL].(2020-02-18)[2020-08-28].http://www.cac.gov.cn/2020-02/18/c_1583567100466237.htm.

[32]新聞和謠言齊飛!疫情之下,國內外社交平臺如何精準辟謠?[EB/OL].(2020-02-06)[2020-10-09].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776922.

[33]百度2月信息安全治理:處理疫情相關有害信息20萬余條,嚴打假口罩![EB/OL].(2020-03-12)[2020-10-09].http://science.china.com.cn/2020-03/12/content_41088889.htm.

[34]抖音:嚴厲打擊虛假疫情信息傳播謠言或被永久封禁[EB/OL].(2020-01-30)[2020-08-16].http://www.chinanews.com/business/2020/01-30/9073424.shtml.

[35]向涉疫情防控網絡有害信息說“不”,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EB/OL].(2020-03-03)[2020-08-21].http://www.cac.gov.cn/2020-03/03/c_1584794075693433.htm.

[36]張艷秋,王婷婷.商業性媒介機構參與公益性媒介素養教育:相悖與相助——以美國電視“第一頻道”為例[J].電視研究,2010(6):68-71.

The Risk and Prevention Strategy of “Infodemic” in Major

Security Emergencies: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COVID-19 Epidemic Situation

MEI Pengchao1, SU Kun2, HU Yiqi3

(1. Zhejiang Branch Center of N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Emergency Response Technical Team/CoordinationCenter of China, Hangzhou 310051, China; 2. Tourism College of Zhejiang, Hangzhou 311231, China;

3. Jiangxi Branch Center of N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Emergency Response Technical Team/CoordinationCenter of China, Nanchang 330038, China)

Abstract:With the outbreak of the COVID-19, the issue of “infodemic” has once again caught the attention of the world. The emergence and spread of the “infodemic” not only put negative impacts on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ut also pose new challenges to our capabilities of information governance and crisis response in major public emergencies. Firstly, it results in the virus-disseminating of harmful information and amplifies social panic. Secondly, the rampant of anti-intellectualism squeezes the space for rational public dialogue. Thirdly, it erodes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trust and exacerbates the risk of trust deficit. Fourthly, the revolution of media system may trigger entropy production, which results in the disorder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start from information publication, emergency response, public opinion guiding and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four-in-one info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We sh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sponse speed and effectiveness of info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hile constantly strengthen our capacity for information governance in major public emergencies, 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modernize the information governance system and capacity.

Keywords:COVID-19 epidemic situation; infodemic; risk and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of information governance

(編輯:李春英)

收稿日期:2020-11-25 修訂日期:2021-10-27

作者簡介:梅鵬超(1990-),男,浙江永康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互聯網發展與治理研究;蘇 坤(1987-),女,內蒙古呼倫貝爾人,講師,主要從事社會發展與管理研究;胡憶琦(1991-),女,江西進賢人,工程師,主要從事網絡輿情研究。

30655005892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毛片在线播放a|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99re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18页|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p区| 国产精品无码在线看|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中文bt天堂 | 亚洲成人播放| 国产精品黄色片|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日韩毛片免费| 激情综合五月网|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女高中生自慰污污网站|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网拍在线|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午夜激情婷婷|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中文字幕第4页|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精品福利视频网| 激情综合激情|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av在线手机播放|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 h网站在线播放|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福利一区在线| 亚洲欧美人成人让影院|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日本欧美午夜| 伊人网址在线| 一级不卡毛片| 日韩精品无码不卡无码|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福利视频一区|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成人综合网| 亚洲有码在线播放|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亚洲91精品视频|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99一级毛片|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