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上篆刻,純屬偶然。當時,正趕上天津市老年人大學開學季的最后一次招生,我原本是要報名學習書法的,因書法班名額已滿,只好改報篆刻專業。盡管那時我對篆刻一無所知,但還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報了名。沒想到,一接觸這門既古老又年輕的藝術形式,我便被那方寸之間的文化魅力所吸引。然而,篆刻學習并非易事,對我來說更是一段艱苦跋涉的歷程,需要付出足夠的毅力。
我剛開始學習篆刻時,以刻線為主,因力度掌握不好,線條往往粗細不均、歪歪扭扭。有時用力過大,刻刀便會沖出石界扎破手指。手上的多處刀疤見證了我艱苦的學印之路,但并未阻擋我繼續學習的熱情。在老師的鼓勵下,我每天都認真練習起刀和運刀方式,平時看到好的作品也會用手機拍下來作為練習的模板。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我的用刀不再像之前那么笨拙,刻刀入石的感覺也越來越好。

《不舍晝夜》秦克江
一個多月后,我才開始真正刻字。那是老師布置的作業,要求我們自己查字、設計、上石。最終,我以沖刀和切刀手法刻出了平生第一方印章——《光明》。盡管在刀法運用、銜接處理、字形體現上還很生澀,但它仍然令我心中充滿喜悅和成就感。之后,我又連續刻了幾遍,并把自己認為最滿意的一方拿給老師指導。老師看后說:“你可以練習漢印了。所謂‘詩之宗唐、字之宗晉、印之宗漢’,練習時要選擇那些章法方正、線條質感強、筆畫粗細均勻、字形端正的漢印臨刻,先從形似著手,逐步熟練了再追求神似。”為此,我專門購買了《漢印分韻》《漢印三百品》《漢印臨摹印譜》。一接觸漢印,我便被那平整端莊、渾樸自然的藝術風格所吸引。只要有時間,我就陶醉于漢印臨摹之中,磨石、選印、上石、臨刻、對比、再刻,充分享受著與石對話、刀走石開的快樂。一年多下來,我共臨刻漢印60多方,從“篆刻小白”變成篆刻愛好者,同時在日積月累的學習過程中逐步總結出一些篆刻心得。2018年,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加入了天津馨怡老年印社,從此有機會向更多的篆刻老師學習,進一步開闊了學習視野。
紅白呈氣象,方寸有乾坤。學習篆刻后,我的晚年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和色彩。篆刻藝術博大精深,眾彩紛呈,需要學習的實在太多。盡管我在篆刻技藝上有了些許領悟和進步,但仍屬初級階段。為了提高自己的篆刻水平,我還堅持練習書法,希望兩者能相互借鑒、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