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秋萍 卓柳安 廖致紅 盧旭妹 黎榮山 易秋艷 陳宇 黃楠
(柳州市人民醫院 1心血管內科,廣西 柳州 545006;2檢驗科;3全科醫學科)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其發病機制較為復雜,臨床研究認為是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而引起的血栓形成、冠狀動脈分支堵塞,從而使一部分心肌失去血液供應而壞死的病癥〔1~3〕。惡性室性心律失常(MVA)是AMI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之一,且AMI并發MVA患者死亡率明顯高于AMI無MVA患者,統計數據發現AMI后院內死亡率 60%以上與發生MVA有關〔4,5〕。臨床研究發現AMI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Gal)-3、生長分化因子(GDF)-15、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異常升高,但目前對于Gal-3、GDF-15的研究多集中在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中,而對于血清Gal-3、GDF-15、CK-MB三種指標在AMI并發MVA的診斷和預后評估中的應用價值,罕有相關報道〔6,7〕。本研究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式,對血清Gal-3、GDF-15、CK-MB水平聯合檢測在AMI并發MVA診斷和預后評估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以期為AMI的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柳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AMI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心電監護結果將其分為AMI并發MVA組31例與AMI無MVA組49例,同時根據AMI并發MVA組預后情況將其分為死亡組9例與存活組22例。其中AMI并發MVA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62~81歲;AMI無MVA組男29例、女20例,年齡54~75歲。納入標準:(1)患者病歷資料完整;(2)參照2010年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制定的《AMI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的相關診斷標準〔8〕;(3)心肌壞死的生化標志物典型升高;(4)有心肌缺血的癥狀;(5)心電圖改變提示有心肌缺血;(6)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排除標準〔9〕:(1)惡性腫瘤患者;(2)有心臟瓣膜病、心肌肥厚或擴張、心肌炎病史者;(3)患者曾有傳染病,結締組織病等疾病或感染性疾病;(4)患者伴有肝腎等主要臟器功能障礙;(5)患者有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史;(6)患者有精神類疾病史。
1.2觀察指標及方法收集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記錄兩組患者入院后血清Gal-3、GDF-15、CK-MB水平。入院后抽取患者空腹外周肘靜脈血3~5 ml于干燥試管,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 后抽取上清液置于-80℃冰箱保存。其中血清GDF-15和Gal-3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試劑盒(由美國亞諾法生物技術公司提供)檢測;血清CK-MB水平采用免疫化學發光法進行測定(所用羅氏cobas c702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羅氏配套試劑均由羅氏診斷產品上海有限公司提供);以上操作均由醫院檢驗科經驗豐富的醫師嚴格按照操作規范完成。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分別以AMI患者心電監護結果及AMI并發MVA患者入院72 h內預后結果為“金標準”,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評價血清Gal-3、GDF-15、CK-MB單獨或聯合診斷AMI并發MVA及預后的診斷效果,并計算曲線下面積(AUC)及找出最佳截斷值。
2.1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AMI并發MVA組平均年齡明顯大于AMI無MVA組、死亡率明顯高于AMI無MVA組(均P<0.05);而兩組性別、體重指數(BMI)等其余基線資料比較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2.2兩組血清Gal-3、GDF-15、CK-MB水平比較 AMI并發MVA組血清Gal-3、GDF-15、CK-MB水平均明顯高于AMI無MVA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Gal-3、GDF-15、CK-MB水平比較
2.3三指標單獨及聯合檢測AMI并發MVA的ROC曲線分析 以AMI患者心電監護結果為“金標準”,根據所繪制的ROC曲線,使用AUC值比較血清Gal-3、GDF-15、CK-MB三種指標對AMI并發MVA的鑒別診斷價值,結果發現而GDF-15和CK-MB診斷AMI并發MVA的能力相對較弱。兩種指標聯合Gal-3+GDF-15診斷AMI并發MVA的能力較Gal-3+CK-MB、GDF-15+CK-MB更優。Gal-3+GDF-15+CK-MB聯合檢測診斷AMI并發MVA的價值最優。見表3、圖1。

表3 三指標單獨及聯合檢測AMI并發MVA的ROC曲線分析

圖1 血清Gal-3、GDF-15、CK-MB單獨及聯合檢測AMI并發MVA的ROC曲線分析
2.4死亡組與存活組血清Gal-3、GDF-15、CK-MB水平比較 死亡組血清Gal-3、GDF-15、CK-MB水平均明顯高于存活組(均P<0.05)。見表4。

表4 死亡組與存活組血清Gal-3、GDF-15、CK-MB水平比較
2.5三指標單獨及聯合檢測對AMI并發MVA預后的ROC曲線分析 以AMI并發MVA患者入院72 h內預后結果為“金標準”,根據所繪制的ROC曲線,使用AUC值比較血清Gal-3、GDF-15、CK-MB三種指標對AMI并發MVA預后的鑒別診斷價值,結果表明Gal-3的診斷價值優于GDF-15和CK-MB;GDF-15和CK-MB診斷AMI并發MVA預后的能力相對較弱。Gal-3+GDF-15診斷AMI并發MVA預后的能力較Gal-3-+CK-MB、GDF-15+CK-MB更優。Gal-3+GDF-15+CK-MB聯合檢測診斷AMI并發MVA預后的價值更優。見表5、圖2。

表5 三指標單獨及聯合檢測對AMI并發MVA預后的ROC曲線分析

圖2 血清Gal-3、GDF-15、CK-MB單獨及聯合檢測AMI并發MVA預后的ROC曲線分析
在當今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開展日臻成熟的時代,臨床研究發現AMI再灌注治療后早期MVA的發生患者較未發生者死亡率明顯升高〔10〕。因此,早期辨別AMI再灌注治療后MVA的危險因素能夠優化AMI的前期處理,以最大限度降低MVA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是擺在醫師面前的一個難題,因此尋找一種可以早期判斷AMI發生MVA的方案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和社會意義〔11,12〕。
Gal-3作為一種炎癥因子,可能通過激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的巨噬細胞和其他類型的相關細胞,以確保血管壁內單核細胞不斷涌入及促炎介質的釋放,也可以參與被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修飾的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的胞吞及泡沫細胞的形成,并對人單核細胞具有趨化作用,促使源于單核細胞的巨噬細胞聚集并進一步促進泡沫細胞的生成,還可以通過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與基質糖蛋白之間的黏附,促使其轉移和增生,從而導致動脈斑塊的形成〔13,14〕。GDF-15是一種應激蛋白,屬于內源性的細胞保護因子〔15〕。臨床研究發現GDF-15在正常心肌細胞無表達,在壓力負荷過大、缺氧等應激情況下,心肌細胞中的表達增加〔16〕。臨床研究發現GDF-15的表達受到巨噬細胞中各種因子包括白細胞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α及轉化生長因子β的誘導,誘導所生成的GDF-15導致巨噬細胞激活并發揮其抗炎效應,在心肌梗死發生時,能抑制梗死區巨噬細胞的浸潤、最大程度挽救存活心肌,促進梗死區域心肌的修復〔17,18〕。目前的國內外的研究均證實GDF-15是一種新的血管疾病的標志物,并且在心肌梗死患者中升高,但是其是否可以作為判斷性心肌梗死發生MVA的標志物,目前罕有相關研究〔19〕。根據以往的研究結果〔20~22〕,本研究推測Gal-3、GDF-15可能與AMI發生MVA的診斷及預后評估具有一定的聯系。同時有研究發現AMI患者血清CK-MB水平明顯升高,可作為準確反映AMI患者心功能及判斷AMI治療效果及預后的重要參考指標〔23,24〕。
本研究表明AMI并發MVA患者年齡偏高、死亡率較高,血清Gal-3、GDF-15、CK-MB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可能有助于鑒別診斷AMI患者是否并發MVA。本研究結果表明血清Gal-3、GDF-15、CK-MB聯合檢測能夠提高AMI并發MVA早期診斷和死亡風險預測,可為臨床提供一種可以早期預測AMI并發MVA及預后評估方法。由于本研究所選取的樣本數目偏少,研究人員之間的差異可能導致統計學處理結果的偏差,因此血清Gal-3、GDF-15、CK-MB水平聯合檢測在AMI并發MVA診斷和預后評估中的應用價值仍有待于擴大樣本數目進行更深入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綜上,AMI并發MVA患者血清Gal-3、GDF-15、CK-MB水平均明顯升高,且死亡組患者血清Gal-3、GDF-15、CK-MB水平均分別明顯高于存活組,Gal-3+GDF-15+CK-MB聯合檢測可顯著提高AMI并發MVA的診斷和預后評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