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君 馬海珍 王展海
(1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乳腺外科,河北 張家口 075000;2張家口市懷來縣醫院外科)
乳腺癌是肺癌后女性死亡的第二大常見原因,嚴重地威脅著女性患者的生命健康。而三陰性乳腺癌(TNBC)是乳腺癌的一個亞組,在病理學上被定義為雌激素受體(ER)陰性,孕酮受體(PR)陰性和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陰性疾病〔1,2〕。盡管乳腺癌的治療普遍有所改善,但TNBC仍然是一個持續的挑戰,因為與其他亞型相比,它與更高的復發頻率,更短的無病生存率和更差的總生存率相關,盡管采用類似其他乳腺癌的治療方法〔3〕。由于TNBC高復發率,無病生存期短和早期內臟轉移,預后較其他亞型差,轉移性TNBC(mTNBC)患者的中位生存率為6.0~13.3個月〔4〕。目前大量研究中已經證實了基于鉑類化學療法在mTNBC患者中的有效性〔3,5〕,本研究旨在分析抗癌扶正方聯合化療治療mTNBC的臨床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外科就診的mTNBC患者120例。納入標準:①以上入選患者均為女性,經CT、MRI檢查及病理活檢證實為mTNBC;②入組治療前3個月內沒有進行放化療、中醫藥及免疫治療;③預計生存期>4個月;④患者知情同意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伴有其他惡性腫瘤者;②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③存在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等病史者;④有活動性感染者;⑤身體情況較差不能耐受化療者;⑥中途退出者或采用其他治療方法者。隨機分為兩組各60例。對照組平均年齡(50.58±5.76)歲,轉移情況:單發轉移灶35例,包括肝轉移14例,骨轉移8例,肺轉移7例,腦轉移6例;廣泛轉移25例,包括2個轉移灶12例,3個轉移灶8例,≥4個轉移灶5個。觀察組平均年齡(51.04±5.85)歲,轉移情況:單發轉移灶32例,包括肝轉移12例,骨轉移9例,肺轉移6例,腦轉移5例;廣泛轉移28例,包括2個轉移灶13例,3個轉移灶9例,≥4個轉移灶6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 兩組均在用藥前進行標準的抗過敏處理。對照組給予注射用鹽酸吉西他濱〔山東新時代藥業有限公司;規格0.2 g (以吉西他濱計),國藥準字H20163144〕,根據患者體表面積計算用藥劑量1 000 mg/m2,在第1、8日靜脈滴注,同時給予順鉑注射液(諾欣)(江蘇豪森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規格20 ml∶20 mg,國藥準字H20163144)療法,每療程為4 w,共6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辯證加減抗癌扶正方(主要成分生黃芪30 g,龍葵、南沙參、斑蝥、刺五加各15 g,黨參、枸杞子、莪術、炒白術各12 g,茯苓、肉蓯蓉各9 g)療法,水煎服,每日l劑,分2次飯后半小時口服。以上均連續治療6個療程。此外,每組患者每周均至少做1次血常規與血生化檢測。
1.3評定指標 兩組在第1次化療前均行CT、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及骨掃描記錄病灶的基線值,同時在每2個療程均復查基線病灶,評價療效,對于化療臨床獲益者初次評價后每隔4 w重新進行影像學評價1次,而對發生相關臨床癥狀者盡快行相關影像學檢查評估。采集患者化療前后的靜脈血3 ml,2 000 r/min離心10 min(離心半徑15 cm),備存待檢。采用上海勤翔提供的CHTN-0657型全自動化學發光儀發光法檢測血清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CA)153、CA125水平。
參照實體瘤的療效評價標準(RICIST)的評價標準〔6〕:完全緩解(CR):病灶明顯縮小,病情穩定好轉;部分緩解(PR):病灶體積縮小>30%;病情穩定(SD):病灶體積有變化,但增減幅度<30%,病情進展(PD)產生新病灶,或病灶體積增幅>20%;總緩解率=(CR+PR)/總病例數×100%。無進展生存期(PFS)指患者開始接受首次化療到發生病情進展或死亡。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行t、χ2檢驗和秩和檢驗。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總緩解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n=60〕
2.2兩組PFS比較 觀察組平均PFS、中位PFS均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PFS比較個月)
2.3兩組化療前后血清CEA、CA153與CA125水平比較 兩組化療前血清CEA、CA153與CA125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化療6個療程后,兩組CEA、CA153與CA125水平均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CEA、CA153與CA125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化療前后血清CEA、CA153與CA125水平比較
2.4兩組毒副作用比較 在治療過程中主要發生骨髓抑制(血小板計數與粒細胞計數減小)與消化道(惡心、嘔吐)毒副作用。其中觀察組骨髓抑制發生程度與消化道毒副作用明顯輕于對照組(P<0.05),見表4,表5。

表4 兩組骨髓抑制發生程度比較〔n(%),n=60〕

表5 兩組消化道毒副作用比較〔n(%),n=60〕
乳腺癌具有不同的形態學外觀,分子特征,行為和對治療的反應〔7〕。然而,具有明顯相似特征的患者結果可能不同,為了將患者細分為可用于支持管理決策的明確定義的類別,已將各種公認的預后因素組合以構成預后指標。基于分子生物標志物如激素受體(HR)的亞組具有避免組織病理學固有的主觀性的優點。目前,HR,即ER和PR及HER2的表達在乳腺癌分類中起重要作用,至少部分是因為它們預測對治療的反應〔4,8〕。沒有HR或HER2表達的腫瘤被稱為TNBC。他們在無疾病和總體存活方面的預后較差,目前對這組患者缺乏靶向治療。TNBC具有幾種特征性的侵襲性臨床病理學特征,包括發病年齡和腫瘤大小,其組織學標志包括高級別,高增殖活性,缺乏浸潤邊緣的壞死灶區,腺體形成不存在,中央瘢痕/纖維化灶的存在和突出的淋巴漿細胞炎性浸潤〔9,10〕。然而,TNBC的大多數組織學特征不是特異性的,并且在其他高級別實體瘤中觀察到。TNBC傾向于腦和肺的內臟轉移,而不是淋巴結,骨或肝,這可能是由于TNBC對血源性而非淋巴性擴散的傾向,TNBC與微血管密度增加相關,但與非TNBC相比,與淋巴血管密度無關〔11〕。
順鉑和吉西他濱聯合治療是治療轉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有效方案。與卡鉑相比,順鉑在局部晚期TNBC的新輔助治療中表現出更高的療效,患者的病理完全緩解率和總生存率顯著提高〔12〕。同樣在轉移性環境中,順鉑導致的反應比卡鉑更多。研究顯示,對mTNBC患者進行吉西他濱和順鉑作為一線聯合治療的階段性研究表明,基于在順鉑的新輔助和轉移環境中可以更好地控制TNBC,也因順鉑和吉西他濱的協同效應的臨床證據〔13〕。研究表明,TNBC可能對順鉑等DNA損傷劑更敏感〔14〕。此外,臨床顯示行多次較大強度的化療會明顯降低轉移性TNBC患者的化療耐受性,而辨證論治的中醫指導思想在臨床上顯示出一定的效果,可能具有彌補化療的不足,降低毒副反應,可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期〔15〕。中醫學認為,乳腺癌發病的病理歸因于肝郁,郁怒傷肝,肝失疏泄則胸脅脈絡氣機不利。據臟腑經絡學說,乳房屬胃,乳頭屬足厥陰肝經、肝脈布絡胸脅,脾胃互為表里,脾傷則運化無權,經絡痞澀,結滯乳中而成本病〔16,17〕。近年來中醫藥治療肝氣郁結顯示出較好的治療效果。毛靜瑜等〔18〕采用扶正化瘤方聯合化療治療轉移性TNBC的臨床有效率為44.1%高于單純化療治療患者的35.3%,且CEA、CA153和CA125水平明顯低于單純化療患者及毒副反應也較低。提示輔助中藥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好,安全性高。蘇泊盛等〔19〕采用化療+口服扶正合劑治療晚期TNBC患者,發現腫瘤控制率更優,卡氏評分、臨床癥狀改善更優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最后CA153水平明顯降低,提示輔助扶正合劑可發揮增效減毒的作用。本研究結果提示輔助抗癌扶正方可以延長轉移性TNBC患者的生存期,并降低化療過程中的毒副反應,且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清腫瘤標志物,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輔助抗癌效果,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