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攝影師安托萬·達加塔(Antoined'Agata)在2020年上半年巴黎因為新冠疫情封城期間,用熱成像相機捕捉下這座城市街頭的行人,本期封面來自他的作品。荷蘭攝影師羅伯特·諾特(RobertKnoth)和安托瓦內特·德·瓊(AntoinettedeJong)探討了在日本福島周圍樹林中經歷的怪異平靜。2021年度荷蘭攝影新秀帕里薩·阿米諾拉希(ParisaAminolahi)回首她從伊朗來到歐洲的種種轉變。

該網站介紹了由伊娃·格拉瓦亞特(EvaGravayat)和阿瑟·梅特塔爾(ArthurMettetal)著作的《東方快車公司》(OrientExpress&Co)——一本用未發表的檔案照片講述“東方快車”史詩的攝影書。這條標志性的線路從1883年到1977年連接巴黎和君士坦丁堡,一直吸引著鐵路愛好者。“東方快車”是文學和電影的標志,攝影則是理解其歷史的關鍵。這本書是在“東方快車”上穿越時間的旅行,也是對攝影在過去世界中不斷變化的角色的反思。

冰島攝影師拉格納·阿克塞爾森(RagnarAxelsson)到北極旅行已經30年,以紀實攝影而著名,本期帶來他的北極影像。本期還報道了英國女導演和攝影師埃絲特·梅·坎貝爾(EstherMayCampbell)將樂趣帶入攝影中。出生于1941年的保羅·希爾(PaulHill)也出現在本期,他曾擔任報紙記者,1965年成為自由攝影師,1991年曾幫助創立引領潮流的德比攝影節。近期他更新了曾撰寫的經典攝影書《接近攝影》(ApproachingPhotography)。

奧地利攝影師彼得·馬席斯(PeterMathis)出版了一本以雪為主題的攝影書,本期有足夠的理由來呈現其杰出的黑白影像,并挑選和界定這些作品的微妙之處。賈斯汀·海森(JustinHession)帶來在中國多家攝影工作室的幕后拍攝,呈現出在紀實攝影和獨特的肖像攝影之間的拍攝結果。作為地理學家和攝影師的斯蒂芬·奧皮茨(StephanOpitz)在其進行的系列《人間世》(TheAnthropocene)中探討人類對環境的巨大影響,并將他的科學工作與高對比度的黑白攝影相結合。

“敘事”這個和攝影相伴的詞語,經常被看作擁有成熟技巧的標志,但卻是一本家庭相冊最基本的功能。本期探討了攝影和這種熟悉且強大的敘事框架之間的關系。家庭照片如今經常出現在展覽和書籍中,遠離了它們原來的功能。三位攝影項目的組織者在本期談到他們收集家庭照片的原因,以及他們如何尊重講述的最初生活故事。

本期圍繞“向商業開放——接受命題的瑪格南攝影師”影展探討了在自由創作和商業任務間進退兩難的紀實攝影。讀者還可以讀到安德烈亞斯·奧特克·卡斯特(AndreasOetkerKast)有關攝影新聞發展的文章,“更多的多樣性”成為關鍵詞。霍華德·格林伯格(HowardGreenberg)是國際上攝影圈里最重要的畫廊擁有者,本期也帶來對他的采訪。德國時尚和藝術攝影師伊麗莎夫塔·保羅迪娜(ElizavetaPorodina)通過她的系列作品向人們展示了視頻會議軟件Zoom也可以用于攝影。

如果要拍攝北極熊,加拿大北部會有很好的機會。攝影師貝特·奧斯瓦爾德(Beate Oswald)在丘吉爾小鎮和加拿大瓦普斯克國家公園拍攝了這些掠食者的照片,還能觀察到小北極熊在嬉戲打斗中為成年生活做好準備。在照片之旅中,丹尼爾和克勞迪婭·馬蒂亞斯(Daniel and Claudia Mathias )的自行車騎行來到了巴基斯坦,那里被海拔七八千米的群山所圍繞,讓他們體驗到這個國家的文化和大自然的原始之美。

本期圍繞黑白攝影以慶祝雜志印刷20周年。羅莎莉·法維爾(Rosalie Favell)的作品《面對相機》(Facing the Camera)十余年間在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不同地點拍攝了大量原住民身份的藝術家肖像。盡管他們對于攝影媒介持懷疑態度,但是項目拍攝仍然得到了他們的支持。馬特·威廉姆斯(Matt Williams)的中畫幅黑白系列《兩條河流》(Two Rivers)來自加拿大的公路旅行拍攝,一方面指代他家鄉的兩條河流,一方面暗指這些照片如同兩條交匯的河流形成了他對于夢想和記憶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