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暉
人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的,又在別人的哭聲中離開這個世界的,它喻示著人的一生總要經歷各種各樣的苦與痛。面對著人生的諸般苦痛,彌勒佛何以能笑口常開呢?因為他“肚大”, “肚大”才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而這“難容之事”往往意味著苦痛。人生本就是一場苦旅,我們不妨學一學彌勒佛,以寬大的心量去消解人生的苦痛。
其實,人生更像一個容器,世事如水,人生的苦痛就是一勺鹽。心的容量變大了,才能裝進更多的世事之水;裝的水變多了,才能降低苦痛這勺鹽的濃度。心量小的人遇到并不大的人生苦痛,也會覺得天要塌下來了;而心量大的人遇到再大的人生苦痛,也會覺得即便天塌下來了,自會有高個子頂著。人生的智慧往往就體現在如何修煉自己,擴大心量上。
風物長宜放眼量,就是要修煉心的寬度。就眼前、局部而言,生命可能會有不能承受之重,但你只要放眼長遠,將它放到漫長人生甚至歷史的長河之中,放到一個更大的格局之中,就會發現沒有什么苦痛是“放不下”的,沒有什么溝坎是“過不去”的。“頭顱早悔平生賤,肝膽寧忘一寸丹!”柳亞子為什么會發這種牢騷?那是因為他沒能從未來和全局著眼。所以毛澤東和詩一首,規勸他“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增長見識也有利于修煉心的寬度。人都有一種原始的恐懼,即對未知的恐懼,所有的煩惱都來自這種恐懼,所有的幸福都源于克服這種恐懼。只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豐富閱歷,增長見識,才能克服這種對未知的恐懼。“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是蘇軾對留侯張良的評價,也是他自身的寫照,他何以如此豁達?那是因為他經歷過悲歡離合、世事沉浮。烏臺詩案,貶謫黃州、惠州、儋州,一切苦痛都未能從真正意義上打倒他。他見多了,識廣了,因而也把人生的際遇參悟通透了,在他寬廣的心懷里,人生當然“也無風雨也無晴”。
提升境界才能修煉心的高度。人的境界提升了,追求就會變得高遠,而對那些無謂的煩惱自然也就能毫不在意,把它們當成蛛絲一樣輕輕抹去。有了“大家”的境界,“小家”的煩惱往往就淡忘了;有了“大我”的追求,“小我”的苦痛往往就淡化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杜甫何以無憂?那是因為他的境界已從“悲己”提升到了“憫人”的高度,他縈懷的已經不再是個人的廬破、凍餒,而是“得廣廈千萬間”“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人生三千煩惱絲,化入心海淡若無。只要我們修心成海,人生自可乘風破浪。
指導老師? 姜有榮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