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華明 編譯
從孩提時開始,我們就聽到這樣的故事:一個人克服種種困難,遇到了值得愛的人,從那以后就一起快樂生活。可是這樣浪漫的事情真的有嗎?心理學家丹尼爾在《撞上快樂》一書里指出:“我們想一直快樂,但我們會有各種壞情緒。”快樂不是一種我們可以無限得到或擁有的東西。“快樂是一個供我們參觀的地方,不是一個供我們居住的地方。”
墨爾本應用經(jīng)濟和社交研究院的研究者布魯斯說:“生活目標和選擇對快樂的影響同樣重要。”《怎樣快樂》一書的作者桑妮婭把這個理論推進了一步:“我們的快樂有50%是生物學決定的,10%跟環(huán)境(比如長相或天賦)有關。余下40%是由我們掌控,只是改變我們的日常行為就可以。”
我們?nèi)绾谓?jīng)常地造訪快樂?以下是10條抵達快樂的捷徑:
1.專注地做某事。一些積極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專注是快樂的關鍵。出現(xiàn)專注這種狀況需要有以下條件:你是自愿去做的,做起來是快樂的,在做的過程中會受到激勵,或者這個任務是需要技術才可以完成的。在其TED演講中,心理學家米哈利引用一個作曲家的話,來描述他自己沉浸在工作中的感覺:“你處于一種狂喜的狀態(tài),好像自身幾乎不存在。我一次又一次地經(jīng)歷這種狀態(tài)。我的手好像不是長在我身上,我好像跟正在發(fā)生的事情一點關系也沒有。我只是坐在那里,看著奇跡發(fā)生,音樂自己流淌著。”
2.減少你的通勤時間。想在遠郊買個大房子、每天花更多時間在路上?這樣做可不劃算。蘇黎世大學經(jīng)濟學家布魯諾和亞洛伊斯認為,每天通勤2小時的人,必須多賺40%的工資,才能過上跟住在工作單位附近一樣滿意的生活。丹尼爾說:“通勤情況無法預測,每天開車在車流里左閃右躲,簡直是經(jīng)過另一個地獄。”
3.建立密切關系。積極心理的創(chuàng)始人馬丁發(fā)現(xiàn),快樂值高、抑郁的跡象少的學生們有一個共同點:跟家人和朋友的聯(lián)系很密切,和親近的人共度時光。人需要說話,鍛煉社交技能很重要,親近的人際聯(lián)系和社交支持讓人更快樂。
4.小睡一會兒。足夠的睡眠讓人更快樂。在人腦中,負面記憶是由杏仁核處理的,積極或中性記憶則由海馬體處理。睡眠不足讓你更難回憶起快樂的事情,同時把難過的事情記得很清楚。
5.堅持鍛煉。鍛煉可以促進內(nèi)啡肽的生成,緩解焦慮,讓你睡得更好。你不用去跑馬拉松或參加3個小時的訓練班,每天走20分鐘就好。
6.明智地消費。金錢買不來愛情,但如果你花對地方,金錢可以買來快樂。關鍵是要花錢買經(jīng)歷,不要買物品。康奈爾大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我們從度假、參加活動得來的快樂不斷增加,因為我們常常愉快地回憶起來。但如果我們買物品,比如買一臺新手機,拿到手之后你開始跟別人的手機比較,接下來就開始想買別的手機了。但你的經(jīng)歷不因為比較而變得貶值。
7.享受感官體驗。經(jīng)過兩旁風景優(yōu)美的路去上班,撫摸你家的貓,聽你最喜歡的音樂,品嘗你喜歡的一種美味,冬日里曬太陽,都能夠啟動你的“愉悅系統(tǒng)”,引發(fā)大腦中的快樂感覺。
8.模仿積極樂觀的人。模仿積極人士的行為,可以把你變成一個積極的人。改變你說話的語氣,改變你的體態(tài)語(悲觀的人步速慢、步子小、低著頭),說積極的詞句,堅持下去,你會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9.跟樂觀的人交朋友。快樂是可以感染的,《醫(yī)學統(tǒng)計》雜志的研究發(fā)現(xiàn),快樂的朋友跟你住在同一個小區(qū),你變快樂的可能性提升25%。如果快樂的朋友就住在你家隔壁,那你變快樂的機會就增加34%。
10.幫助別人。無論是做慈善活動還是幫助同事,都會讓你感覺良好。但每個星期花2個小時來做這些事就好,不要過度勞累,更不要影響本職工作。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