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瑩
(長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湖北 荊州434023)
近年來,巖屑在大位移井中運移規律的研究內容備受關注,由于大位移井不同井段的類型、角度存在差異,所以巖屑運移規律不能一概而論。要想得出全面、準確的研究結論,務必通過模型分析法全面分析大位移井巖屑運移情況,以便為大位移井日后的技術應用奠定良好基礎,大大提高巖屑分布特性的參考價值。可見,這一論題具有探究性意義和現實性意義,論題內容概述如下。
鉆頭下鉆處理期間,巖層碎屑隨之出現,這是巖屑層形成的主要原因[1]。巖屑向外輸運的過程中,常因巖屑體積不規則,導致碎屑在井口大量堆積,隨著時間積累,發育成巖屑床。巖屑層一旦出現,則巖屑會在外力、自身重力等因素影響下滑落、堆積,最終影響鉆井速度,以及井下物質開采量。一般來說,巖屑濃度越高,巖屑床厚度越高,進而傾斜角度隨之增大,對礦井開采效率、運送速度、鉆井液密度會產生負面影響。
隨著油氣田開發活動大范圍開展,大位移井應用頻次相應增多。然而大位移井方法投用期間,受不同井斜角度影響,會影響巖屑運移量及運移速度。考慮到井下環節復雜、多變,憑借傳統的人為方式難以準確歸納巖屑運移規律,所以幾何模型的構建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2]。具體來說,利用結構化多面體網格單元劃分網格,以便滿足差異化井斜角度(30°、45°、65°)下幾何模型的構建,及其在巖屑運移規律分析中應用,為幾何結構網格模型建立提供價值化數據。在此之前,以相關資料查閱、現場考察等形式深入研究井筒內部參數,如壓力、排量、液體當量密度的變化情況,為巖屑在不同井斜角條件下運移規律對比奠定基礎。
井斜角度影響巖屑運移,一般來說,小于30°井斜角直井段形成巖屑床的可能性較小。客觀總結大位移井不同井斜角度下巖屑運移規律時,基于同心工況條件,比較不同井斜角巖屑分布情況。在此期間,會用到基本方程、巖屑擴散方程,經相應公式代入客觀獲得巖屑運移規律,具體內容分析如下。
觀察位移井中心處不同井斜角截面巖屑速度變化情況,低井斜角度對應高環空氣流、高巖屑運移速度,相反,高井斜角度對應低環空氣流、低巖屑運移速度。環空反速條件下,靜止巖屑層、移動運移層、懸浮運移層由下到上形成,基于此,構建相應的巖屑運移模型,如果環空存在穩態固液兩項非壓縮流體,且物質連續,三層巖屑體積濃度約50%,鉆桿靜置。此時,運用連續性方程進行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M、N、S 分別代表面積、巖屑濃度、速度;sd、mb 代表懸浮層、移動層;Msd代表面積懸浮層、Nsd巖屑濃度懸浮層、Ssd速度懸浮層;Mmb代表面積移動層、Nmb巖屑濃度移動層、Smb速度移動層;τ 表示應力;s 表示濕周。傾斜角度產生后,環空氣流速度變化具有對稱性,受重力影響,巖屑運移方向靠近低速區。
井斜角由30°增加到45°,再到65°,巖屑床厚度明顯增加,致使鉆井液垂直向上的分量由多到少[3]。環空返速情況下,井斜角一旦改變,會明顯作用于環空返速較小時巖屑床厚度,相對來說,環空返速較高時,對巖屑床厚度影響較弱(如表1)。巖屑厚度與層流流型、紊流流型分別呈正相關和負相關,環空返速與紊流標準一致,返速提高后,泥漿摩擦力和阻力相應增大,這種情況下巖屑顆粒隨之流動,巖屑層厚度相應減小。壓降減小率>泥漿流動摩擦力增加率,環空總壓明顯降低,但并不是一直降低,當巖屑運動摩擦阻力減小率<泥漿流動摩擦阻力增加率,環空降壓隨之增加,巖床高度、厚度減少到最小,則巖床不存在。環空斷面巖屑均勻分布,混流體與純流體的壓降值大致相同,隨環空返速增加相應升高,其中,極小值的環空返速為臨界環空返速。

表1 不同結構軸向截面速度對比
比較30°、45°、65°井斜角度工況下巖屑井深速度,得知傾斜前部分井斜角變化對巖屑運移速度影響較小,傾斜后部分井斜角變化后,巖屑速度隨之改變(如表2)。

表2 不同結構巖屑沿井深高度速度對比
巖床順著井壁方向的重力分量同井壁與巖屑床的摩擦力增大,一定程度上減慢了攜巖運動速度,主要原因是井斜角度擴大。環空返速條件下,運動床面積與井斜角成正相關,即運動床面積增大,井斜角隨之擴大。對于靜止床來說,水平段巖床面積與井斜角呈反比,即井斜角增大,則巖床面積減小。井斜角65°時,巖床面積最大,當井斜角小于65°,巖床面積以較快速度減小;井斜角30°時,巖床面積最小。環空返速條件變化時,近水平井段重力壓力梯度以較小幅度變化,并呈遞增趨勢,井斜角小于65°后呈遞減趨勢。具體如圖1 所示。

圖1 不同井斜角度下巖屑運移規律
鉆井液、巖屑運移情況模擬的傳統方法,即構建液固兩項歐拉-歐拉雙流體模型,這一方法未全面考慮細小巖屑流動細微流動情況。從實用性角度來看,運用CDF-DEM 方法模擬傾斜井段巖屑運移情況,能夠彌補傳統方法片面呈現模擬圖像的不足,進而全面、直觀呈現巖屑運移規律,使油田勘探開發作業精準化開展,盡可能增加產量,提高經濟效益。方法實踐階段,基于Lagrange 坐標獲得離散運動軌跡,基于Euler 坐標得知液相運動情況,分別求解。為客觀總結顆粒、井壁、鉆桿壁的碰撞運動規律,以及巖屑不同狀態下的變化規律,通過構建軟球模型比較模擬情況下巖屑濃度值與實驗數值,根據對比結果判定CDF-DEM 方法是否具有可靠性。
由于工況參數多樣變化,所以巖屑運移現象不盡相同。以巖屑運移影響因素為切入點,經總結發現:隨著轉速加快,液體周圍抬升力量隨之增強,意味著懸浮能力在原有基礎上提升,在這一活動中,巖屑床受到外力沖擊,不同程度上阻礙巖屑堆積進程,進而減少巖屑床厚度。鉆桿偏心度在原有基礎上擴大,鉆桿環空間距減小,當流動速度減慢,顆粒溫度由高向低過渡,導致鉆桿底層出現大量集聚現象。流動速度逐漸加快,巖屑床軸向助推力量明顯加劇,同時,環空內流核區面積范圍相應擴大,說明巖屑顆粒以較快速度運輸。CDF-DEM 方法在不同操作環境中有較強適應性,當液流變性在巖屑運移中產生影響,這與井筒內液固兩相流動狀態相近,能為鉆井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了解大位移井不同井斜角度下巖屑運移規律后,應掌握巖屑科學化管理措施,盡最大可能控制巖屑運移環節的負面因素,從整體上提高巖屑運移效率。如果巖屑運移速度過快,順利的情況下能夠縮短碎屑移送時間,一旦礦井內部環境復雜,則會出現碎屑大量滑落現象,并且巖屑床完整性會受到破壞。巖屑上返期間,務必客觀、全面分析礦井環境,提供適宜的移送工具,同時,做好過程監督與管理,盡可能減少碎屑掉落現象。最為關鍵的是,相關技術人員靈活運用錄井技術,據此精準測量巖屑體積、獲取巖層信息,為巖屑管理方法制定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4]。基于巖屑體積測量的實際需求,針對性處理環空巖屑,同時做好記錄,為巖屑地質地貌研究提供理論指導。考慮地質斷層情況,盡可能減少巖屑體積測量誤差,據此獲得真實的地質信息,確保巖屑管理工作高效開展。此外,三維解剖模擬圖常態構建,據此追蹤鉆探鉆頭方向,通過運動軌跡對比,及時矯正偏差,大大提高巖屑管理有效性。可見,這既能提高錄井技術實用性,又能順利完成巖屑管理目標,推動油田開發活動順利進行。
綜上所述,大位移井方法廣泛用于油田勘探,要求勘探人員客觀總結不同井斜角度下巖屑運移規律。為直觀、具體了解巖屑運移情況,基于幾何模型掌握縱向截面速度場、軸向截面速度場,并比較井深方向巖屑速度。當理論內容掌握后,為巖屑管理提供思路指導,進而適時改進巖屑管理方法,從整體上提高油田勘探有效性,推動區域經濟和國家經濟穩健發展。此外,這能為日后巖屑運移規律總結奠定基礎,取得井眼清潔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