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紫燕

8年前,崔振東的哥哥崔震,在上海賣雞蛋灌餅,收入可觀,是崔振東在老家本職工作收入的三倍多。崔振東特意請假一周時間,專程到上海跟哥哥學習制作流程和經驗。籌備一年后,崔振東辭職創業賣灌餅。
崔振東的灌餅店很快步入正軌,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于是他把哥哥從上海叫來,一起經營。最初的四年里,兄弟二人賣的是傳統的雞蛋灌餅,生意做得有聲有色。于是很多人紛紛效仿,崔振東兄弟的灌餅銷量逐漸滑落,他們開始商量如何扭轉局面。
崔振東發現很多孩子只吃灌餅,卻把里面夾著的綠色蔬菜掏出來丟掉,既浪費,又缺營養。能不能在這個問題上做一些調整呢?兄弟二人商量后,決定嘗試做果蔬灌餅,“既然孩子們不喜歡嚼菜葉子,那就干脆把水果和蔬菜打成汁,融入到灌餅里。”他們把生菜打成汁,制作生菜灌餅,綠色的灌餅看起來生機勃勃;把火龍果榨成汁,制作火龍果灌餅,玫紅色的灌餅鮮艷誘人;他們還制作了南瓜灌餅、紅薯灌餅……每一種灌餅,他們不斷試吃,直到調出最滿意的口感再投放市場。二人興奮異常,灌餅店要迎來新的轉折點了。
實際的市場效應事與愿違。孩子們看到五顏六色的果蔬灌餅,心生歡喜。然而,家長卻斷然阻止:“這灌餅可不能吃,肯定加了色素之類的添加劑,對身體不好!”他們費盡口舌解釋,大家仍心懷顧慮。
崔振東跟哥哥提議:“顧客都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得讓他們親眼看到制作過程才有說服力。”于是,他們拍攝了制作的全部過程,放在店門口的屏幕上循環播放。雖然不是100%的顧客會打消疑慮,但是終于有顧客放下戒備,開始嘗試。有了第一批體驗者之后,他們便口碑宣傳帶來了更多顧客。果蔬灌餅的誕生,讓崔家兄弟的灌餅店在諸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經過三年的沉淀積累,果蔬灌餅的銷量開始反超雞蛋灌餅。
此時,模仿果蔬灌餅的賣家蜂擁而至,又開始瓜分兄弟二人苦心經營的市場份額。兩人苦思冥想,卻始終一籌莫展。
去年女兒生日那天,崔振東帶女兒去買生日蛋糕時,被櫥窗里蛋糕上琳瑯滿目的造型吸引,他突發奇想:“我何不借鑒一下,把灌餅上也搞出各種造型來?”和大哥商量之后,“文身”灌餅的雛形初見端倪。如何保證圖案的環保可食用性?如何讓圖案和灌餅渾然天成?他們在摸索中發現了可食用糯米紙,然后又獨創了一種工藝,可以將可食用糯米紙和灌餅融合得天衣無縫。
最開始灌餅上的“文身”是時下流行的卡通和游戲人物等,隨著顧客群體的不斷擴大,他們還發明了私人訂制,可以將喜歡的照片做“文身”放在灌餅上。顧客只需要提前兩天微信下單預約,提供個人照片即可。專業的可食用糯米紙廠家,會用水果汁將圖案印在糯米紙上,寄到灌餅店,然后崔振東用特殊工藝融合灌餅與糯米紙。經過裝飾的灌餅變得生動有趣,栩栩如生,吸引了大量顧客。他們愛不釋手:“這么漂亮的灌餅,都舍不得吃了,想當藝術品收藏起來。”
“文身”灌餅又聚攏了新一批的客源,現在兄弟二人每天每人凈收入可以達到800元。崔振東表示,未來灌餅店將不會停止創新。
原地踏步不能成為常勝將軍,不斷突破和創新,才有機會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