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績效評價與時空差異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以來的實證分析

2021-03-24 06:49:18秦可馨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21年4期
關鍵詞:生態發展

鄭 燁,秦可馨

(1.西北工業大學 人文與經法學院;2.西北工業大學 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72)

0 引言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生態化就扮演著重要角色,隨后生態創新研究引起學界高度重視。當前,全球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不斷升級,促使生態環保日益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如日本、歐盟、美國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都不約而同地選擇通過發展高新技術減少能源消耗[1],提高自身國際競爭地位。由此,生態創新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實現可持續循環發展(環境—社會—經濟)的可能性[2]。聚焦國內形勢,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創新和環境發展的重要性,并且明確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隨后,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四中全會也進一步強調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保護生態環境、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總之,在當前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生態環保背景下,黨中央和國家領導人深刻意識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保護生態環境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一項國家中長期重大發展戰略,其本身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制度創新、知識創新、生態創新等各項創新活動的綜合協同,其目標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經濟社會長期協調可持續發展[3]。因此,著力實施生態創新、積極踐行生態環境保護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作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主體實施區域[4],是推動區域創新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載體,尤其是省會城市作為一省政治、經濟、科教文衛地域中心,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研究價值。在實踐中,為推動省會城市高質量發展,各地方政府在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的同時,越發重視生態創新的重要作用,并采取了一系列積極的干預措施,如通過行政手段對造成的環境污染收取污染稅費,促使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生態創新發展;鼓勵企業進行綠色技術研發,生產綠色產品,減少環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同時,在高新技術項目和環境處理方面加大經費投入等[5]。概而言之,當前各省會城市都在積極探尋節約資源,減少環境污染,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綠色生態發展模式轉變,從而實現城市科技、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

在現有理論研究中,盡管學界從政策、規制、技術、市場以及其它一些方面對生態創新相關問題展開了一系列有益探索[6-7],但針對城市生態創新議題,尤其是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的系統研究卻少之又少。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積極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及生態環境保護戰略。在此背景下,國內各省會城市當前生態創新績效狀況如何?各區域間是否存在明顯差異?這一問題亟需得到深入論證和解答。鑒于此,本研究基于創新驅動戰略實施背景,以中國內地29個省會城市作為研究對象,在系統構建城市生態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采用DEA-SBM模型對中國省會城市2013-2018年面板數據進行測度,并對城市生態創新效率和效益時空演變特征進行深入分析,旨在客觀把握中國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發展現狀、時空演化規律及績效水平,為進一步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參鑒。

1 文獻回顧

1.1 生態創新內涵界定

1996年,Fussler&James[8]首次提出生態創新的概念,認為其是指“為消費者和商業提供價值但也會顯著減少環境沖擊的新產品和新過程”。當前,這一術語與綠色創新、可持續創新和環境創新的含義大致相同。整體而言,國內外學者對生態創新定義展開了廣泛研究,雖然界定視角不同,但本質上差別不大。基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視角,Rennings等[9]認為對公司或用戶來說,生態創新是對全新產品、服務、生產工藝、組織或管理結構或商業方法的生產、應用或探索;Klemmer等[10]認為一些相關主體(企業、政府部門、非盈利組織、家庭等)以減輕環境負擔或實現生態化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采取一系列措施,引進新理念、創造新產品及工藝;Beise&Rennings[11]將其定義為用于避免或降低關于環境破壞的新的或改進的流程、技術和操作等;唐善茂[12]將其定義為通過生態技術創新、綠色制度創新及生態觀念改變,以可再生資源代替不可再生資源、以低級能源代替高級能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加除污設備研制與開發,進而減少環境污染,提高生態系統運轉資本;彭雪蓉[13]認為生態創新涵蓋內容非常豐富,是具有高生態效能的創新,明確強調經濟和環境的二元目標。在結合城市功能特征的基礎上,邵安菊[14]認為城市生態創新具有系統性特征,是激發城市創新的特定土壤和外部環境,隨著城市人才、信息、資金等創新要素的不斷聚集,由創新資源與政策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等要素構成城市創新生態系統;徐君等[15]認為在城市生態創新中,企業和產業創新活動需以區域為載體,生態創新系統無形且真實地存在于某一創新區域(如硅谷和中關村),由此實現創新要素與外部環境間物質、信息和能量的相互交換。盡管當前研究并未明確指出城市生態創新的內涵,但結合現有觀點,本文認為城市生態創新作為生態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城市創新主體基于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以城市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努力實現城市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間動態平衡的一種創新過程。

1.2 生態創新績效評價指標

關于生態創新績效評價研究,國內外學者當前主要聚焦于企業層面,圍繞城市的相關研究成果較少。當前,生態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三要素論”(投入—產出三要素)和“四要素論”(投入—產出四要素)。基于指標設置三要素,Anthony[16]認為投入包括科技活動人員、生產技術創新、企業污染治理完成投資額,產出包括專利申請及授權數、新產品開放項目數、環保產業產值;Cheng等[17]認為投入包括企業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生態環境治理投資費用、高新技術產業營業總額,產出包括環保產業每年產值、城鎮生活污水達標天數、GDP綜合能耗;付幗等[18]認為投入包括R&D人員全時當量、科技財政支出、企業R&D經費支出,產出包括專利申請授權數、技術市場成交額、代表新產品銷售收入的高新技術產業營業總額;García-Granero[19]認為投入包括R&D人員投入數量、高新產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生態環境治理投資費用,產出包括有效發明專利數、GDP能耗、技術市場成交額等;基于指標設置四要素,周雪嬌和楊琳等[20]認為投入包括R&D人員全時當量、R&D經費內部支出、高新產業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高等院校數,產出包括新產品銷售收入、技術市場成交額、有效發明專利數、GDP綜合能耗;彭文斌[21]認為投入包括地方財政科技投入、從業人口中的科技人員數、環境污染治理費用、高新技術總產值,產出包括期望產出(專利授權量)、非期望產出(工業SO2)、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煙(粉)塵排放量。總之,現有研究大多是從單一視角考慮生態創新績效評價維度,且缺乏對城市生態創新績效評價的系統性研究,且對生態創新績效時空演進規律的梳理也較少。因此,本文從生態創新內涵出發,結合城市功能特征,構建城市生態創新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其進行實證檢驗。

2 研究設計

2.1 評價維度與評價指標體系

本研究在梳理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從生態創新內涵出發,遵循指標選取全面性、可行性和代表性等原則,構建城市生態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本研究重點參考中國創新生態發展報告、中國創新城市評價報告、歐洲創新報告等權威機構遴選的經典指標,以及Cheng & Shiu[17,22]、王彩明等[23]、段新等[24]、周亮等[25]學者的建議,從生態創新投入和生態創新產出兩個方面構建科學可行的城市生態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其中,生態創新投入主要從人員投入、能源和資本投入3個層面篩選出6個二級指標,生態創新產出指標包括期望產出和非期望產出,從科技產出、經濟產出和環境產出3個方面篩選出8個二級指標。具體地,期望產出包括百萬人口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件)、每萬名R&D人員國際科技論文數(篇)和高技術產業當年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等,非期望產出包括萬元GDP綜合能耗(噸標準煤/萬元)等。本研究對于最終形成的指標體系特別咨詢了科技、環保等政府部門工作人員,進行反復多輪次商討之后才最終確定下來。

表1 生態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2.2 各指標含義

2.2.1 一級指標

生態創新投入是指城市在生態創新發展過程中投入的實質性資源,主要包括R&D人員數量、R&D經費支出、技術引進及改造經費、環境污染治理費用、節能環保支出等。生態創新產出是指城市在開展生態創新相關活動過程中取得的科技產出、經濟產出和環境產出效益,其中科技產出效益主要包括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和國際科技論文數;經濟產出效益體現在高技術產業當年價總產值和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等方面;環境產出效益主要包括空氣質量、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萬元GDP綜合能耗等指標。

2.2.2 二級指標

(1)每萬名就業人員中R&D人員數、企業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該指標反映企業在研發過程中對人力資源和資本資源創新的投入力度,即創新能力。

(2)環境污染治理費用占總費用的比重、節能環保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該指標反映在生態創新活動中為減少環境污染,加強生態環保所采取的行政手段或經濟手段。具體而言,節能環保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可看作供給側管理經濟政策,如通過專項資金支持資源綜合利用、能源管理和污染治理,或是對企業綠色生產進行補貼,反映政府依靠節能環保支出促進總量意義上的節能減排,以加強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26]。

(3)全社會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該指標反映國家或地區科技發展水平及其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評價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指標。

(4)技術引進及改造經費占總費用的比重。該指標反映技術促進生態創新水平提升程度。

(5)百萬人口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每萬名R&D人員國際科技論文數。該指標較為全面地反映區域科技創新產出,其在城市創新產出評價研究中已被廣泛采用。

(6)高新技術產業當年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占GDP的比重。兩個指標反映經濟產出收益,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可直接反映技術突破程度和產品創新成果產出量,用以衡量城市經濟發展水平。

(7)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天數占全年的比重、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該指標直接反映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對大氣資源、水資源以及固體廢棄物治理的效果,用于衡量城市生態創新中的環境效益。此外,萬元GDP綜合能耗反映對能源的利用程度,可間接衡量本年度城市各項節能政策措施實施效果[27]。

(8)萬元GDP綜合能耗。創新不僅帶來專利申請授權數等期望產出,還會產生GDP綜合能耗等非期望產出。非期望產出數量越少,越有利于創新效率提升。因該指標與創新效率呈負向關系,所以處理方式較期望產出有所不同,學者大多取其倒數作為產出。萬元GDP能耗說明經濟活動中對能源的利用程度,可間接反映本年度各項節能政策措施效果,表示每消耗一噸標準煤的經濟產值,是一項表征單位能源消耗的常用指標[22]。本研究中萬元GDP綜合能耗對應的投入指標是節能環保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

2.3 研究模型

本文主要采用DEA-SBM模型進行研究。DEA模型是線性規劃模型應用之一,常被用來衡量擁有相同目標運營單位的相同效率,是一種加權意義之下投入產出數據相對有效性評價方法,利用觀察到的樣本數據,評價具有多個輸入、特別是多個輸出“部門”或單位(稱為“決策單元”,簡記DMU)間的相對有效性,其本身具有評價多投入多產出同類型決策單元間相對有效性的顯著優勢。為完善傳統DEA模型的不足,Tone提出處理非期望產出的DEA-SBM模型,將松弛變量考慮到目標函數中,一方面能解決CRR模型不能解決的投入產出松弛性問題,另一方面也考慮非期望產出對效率測度的影響,這一模型當前已廣泛應用于生態、環境、工業等領域。具體模型表述如下:

假定有n個決策單元,m種投入,元素x∈Rm,定義X∈(x1,x2……xn)∈Rm*n且xi>0;s種產出,其中s1類期望產出(元素yg∈Rs1)和s2類非期望產出(元素yb∈Rs2)定義:

(1)

(2)

(3)

在公式(3)中,s-、sg、sb分別為投入、期望產出、非期望產出的松弛變量,目標函數對變量s-、sg、sb嚴格遞減,且目標函數值ρ*∈[0,1]。當ρ*=1時,s-、sg、sb皆為0,表明DMU有效;當ρ*<1時,表明DMU無效,這時就需要通過增加期望產出、減少投入或非期望產出改進效率。

2.4 數據來源與處理

國外對生態創新的研究起步較早,而中國真正將生態創新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融合,大力發展城市生態創新是近年來才開始的一項創新活動。正如前文所述,本研究旨在考察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背景下,中國內地各省會城市近年來生態創新發展狀況。本文借鑒已有學者的相關研究,以中國內地29個省會城市(剔除未查詢到數據的拉薩市以及數據缺失較多的西寧市)為研究對象,時間跨度為2013-2018年,樣本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火炬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地方統計年鑒以及統計公報等檔案數據,兼顧樣本數據可得性和可比性,對部分缺失數據按照插值法估算,盡可能保證數據真實、準確。

3 中國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績效時空差異

3.1 測算結果

本研究采用MAX-DEA軟件測算中國省會城市生態創新投入與生態創新產出效益,結果見表2。與此同時,借鑒學者Alegre[30]和姜濱濱等[31]的觀點,在構建“效率-產出”企業創新績效評價概念框架的基礎上,認為企業創新績效應由創新效率和創新產出兩方面構成。鑒于此,本文認為城市生態創新績效亦包括過程與結果兩個方面,其實質是轉化效率和產出效益的合成,具體表現為在特定時間段,隨著創新資源約束程度的提高和創新環境的不斷變化,這一結果會影響生態創新投入產出效益以及投入產出轉化效率。因此,本研究根據生態創新轉化效率與產出效益高低組合,將生態創新績效劃分為4類,如圖1所示。并且,以樣本數據中生態創新轉化效率與產出效益的全國均值作為基準,高于全國均值將其定義為高水平,低于全國均值將其定義為低水平,據此對中國內地29個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績效水平進行歸類,結果見表3。

圖1 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績效水平分類

表2 2013-2018年中國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績效評價結果(部分截取)

表3 2013-2018年中國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績效水平分布情況

3.2 基于時間維度的生態創新績效演化規律

根據2013-2018年中國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績效評價結果(見表2),以及中國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績效水平分布情況(見表3),在參考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分別繪制全國及三大地區(包括東部11個城市、中部8個城市、西部10個城市)[23]生態創新轉化效率與產出效益時間演化趨勢(見圖2)與中國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績效水平時間演化趨勢(見圖3)。

在2013-2018年,全國及三大地區省會城市生態創新轉化效率與產出效益走勢基本一致,但呈現周期性波動,均處于較低水平,如圖2所示。具體而言,東部地區城市生態創新轉化效率與創新產出效益逐年均高于全國均值,持續呈現“高產出、高效率”的發展趨勢;反之,中西部地區城市逐年低于全國均值,始終處于“低產出、低效率”水平。因此,全國各地區間城市生態創新績效水平呈現“兩極分化”發展態勢。選取2013年、2018年和代表性年份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得出2013年效率均值東部地區相對于中部地區變化幅度為47.4%,中部地區相對于西部地區變化幅度為55.3%,產出效益均值東部地區相對于中部地區變化幅度為147.2%,中部地區相對于西部地區變化幅度為44%;相應地,2015年對應的變化幅度分別為36.1%、42.5%和58.1%、47.6%;2018年對應的變化幅度分別為18.6%、25.8%和54.1%、21.3%。原因在于: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國家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東部地區省會城市大多沿海分布,地理位置優越,歷史財富積累較多,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引進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吸引著眾多創新人才,這些都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為生態創新發展提供優越條件。但由于資源短缺和不合理開發,導致資源、技術和生態環境間的協同關系越發緊張且極度不平衡;而中西部地區省會城市多位于內陸,長期以來主要發展老工業基地或產業,現代新興工業產業發展遲緩,在科技、資金、先進技術、高精尖生產設備和人才等方面明顯落后于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基本依靠對現有資源的消耗,生態創新發展活力明顯不足。

圖2 全國及三大地區生態創新轉化效率與產出效益時間演化趨勢

進一步,由圖3知,不同生態創新績效水平省會城市數量呈現小幅波動狀態,其中“低產出、低效率”城市數量保持在10~12個之間,相較于其它3類績效水平而言,占全國省會城市的41%,表明中國大多數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發展不成熟,尚未擺脫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發展過程中以環境污染為代價的特征較明顯,地區間生態創新績效水平提升伴隨著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及能源資源的過度消耗。“高產出、高效率”城市數量維持在8~9個之間,相較于其它3類績效水平而言,占全國省會城市的27%,表明中國省會城市在創新發展過程中,有部分城市秉承可持續發展理念,基本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協調,逐漸向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為特征的集約型綠色發展模式轉變。這主要是得益于近年來國家實施的相關政策,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發展進程。如2012年召開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生態環保戰略;2013年國務院頒布《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首次將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核心位置,提出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同時,“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戰略部署等。除此之外,“低產出、高效率”和“高產出、低效率”水平城市數量比以上兩類城市占比低,其中“高產出、低效率”城市樣本數量最少。這說明,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和創新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中國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發展呈現正向發展態勢,開始從傳統城市發展模式向效率導向型模式轉變。

3.3 基于空間維度的生態創新績效地區差異

根據中國省會城市生態創新轉化效率和產出效益測算出的評價均值,將全國均值作為基準(見表2),繪制中國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績效空間分布圖(見圖4)。圖4結果表明,中國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績效水平在空間上差異顯著,且具有明顯的空間集聚性特征。具體而言,“高產出、高效率”水平城市數量為12個,占全國省會城市的41%,且其中大多數城市位于東部沿海地區,少數位于中西部地區;“低產出、低效率”水平城市數量為10個,占全國省會城市的35%,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低產出、高效率”水平城市數量為5個,占全國省會城市的17.24%;“高產出、低效率”水平城市數量為2個,占全國省會城市的6.76%。

圖3 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績效水平時間演化趨勢

圖4 中國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績效空間分布

從三大地區生態創新績效水平分布狀況看,東部地區生態創新績效水平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而中西部地區間差異較小。原因在于:東部地區城市大多毗鄰沿海,發展歷史悠久,城市經濟圈相互協同發展,形成城市聚集型經濟發展模式,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體系、管理制度理念及科技研發水平等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對國內經濟發展有強大的牽引作用。與此同時,近年來東部地區市場開放程度不斷上升,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展開,這些因素都促使東部地區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發展優勢較為突出,城市生態創新轉化效率和產出效益隨著科技水平提升逐步升高,其生態創新績效水平多處于“高產出、高效率”水平。反之,相較于東部地區省會城市,長期以來中西部地區城市(尤其是西部地區城市)發展相對落后、緩慢,主要以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成本產業發展為主,加之一些西部地區城市地理位置較偏,生態創新基礎設施落后,生態創新環境較為脆弱,創新人力資本稀缺。這些城市依靠傳統型資源投入發展模式,創新資源優化配置能力較弱,從而導致生態創新資源投入無法獲取相應的生態創新績效產出,因此處于“低產出、低效率”水平。

從個別特殊省會城市看,重慶生態創新績效處于“高效率、高產出”水平,因為重慶作為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近年來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方面在創新培育、基地建設、人才改革、投融資等領域大膽突破,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推進科技平臺建設,努力提升城市科技綜合實力;另一方面,重慶以綠色發展為主線,全面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加大生態環境領域投資力度,創新生態環境保護機制,著力發展綠色產業,從而促使其在生態創新績效方面在西部地區位居領先水平。石家莊生態創新績效處于“低產出、低效率”水平,因為其雖然位于東部地區,且屬于京津冀都市圈核心城市,但在科技、人才等方面尚未與北京、天津實現充分的資源共享,有待進一步融入京津冀都市圈。此外,石家莊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型和資源型城市,長期以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資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較大,生態環境脆弱,加之城市自身科技創新能力較弱,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科研成果轉化效率較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等,這些因素導致其生態創新轉化效率和產出效益處于較低水平。長沙和昆明生態創新績效處于“高產出、低效率”水平,長沙作為中部地區的代表性城市,昆明作為西部地區的重要樞紐,近年來享受到的國家創新政策扶持力度和創新資源投入力度較大,城市智慧化發展程度雖然較高、發展效果明顯,但是城市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呈現粗放外延式的特點,生態創新資源配置效率不高,仍需在綠色技術工藝和綠色產品以及生態創新環境營造等方面不斷完善。太原生態創新績效處于“低產出、高效率”水平,太原位于中部地區,礦產資源豐富,近年來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引導下,大力依靠科技創新驅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生態創新資源轉化效率呈良好發展狀態,但長期、過分依賴資源開發形成的工業發展模式,使得太原的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環境承載力逐漸下降,導致生態創新產出效益受到較大影響。

4 結語

4.1 研究結論

本研究選取中國省會城市2013-2018年的面板數據,基于DEA-SBM模型,對中國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績效進行全面評價,并從時空兩個方面展開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1)基于時間維度視角發現:①全國及三大地區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績效整體水平較低,且不規律波動性較強;②東部地區大多數城市生態創新績效始終處于“高產出、高效率”水平,中西部地區大多數城市持續處于“低產出、低效率”水平;③處于不同生態創新績效水平的城市數量呈現小幅度波動,即“低產出、低效率”城市數量保持在9~12個(占全國省會城市的41%),“高產出、高效率”城市數量為8~9個(約占全國省會城市的28%-31%),“高產出、低效率”城市數量為1~4個(約占全國省會城市的3%-13%)。以上數據表明,中國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發展存在區域不平衡和遲緩性等特征。

(2)基于空間維度視角發現:①全國三大地區及各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績效水平呈現顯著差異性;②各區域之間生態創新績效水平呈現兩極分化態勢,東部地區>全國均值(效率:0.73,產出:0.068)>中部地區>西部地區;③各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績效水平空間集聚性顯著。其中,“低產出、低效率”城市10個,占全國34%,且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高產出、高效率”城市12個,占全國41%,且主要聚集在東部地區;“低產出、高效率”城市5個,“高產出、低效率”城市2個,占全國7%。這表明,中國各省會城市以及三大地區間生態創新發展水平存在不平衡性。

4.2 理論貢獻

本研究理論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從生態創新投入和生態創新產出視角界定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績效并對其進行測量,依據轉化效率和產出效益高低程度組合,對城市生態創新績效水平進行劃分,彌補現有研究從單一視角劃分生態創新績效評價維度的不足,同時也豐富了生態創新績效評價應用成果;②揭示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績效在時空維度上的演化規律及區域差異,有助于豐富當前生態創新績效及城市創新領域研究成果,為地方政府部門制定差異化城市生態創新發展戰略提供理論指導。

4.3 政策建議

為深入貫徹落實區域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中國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績效水平,實現經濟發展、科技創新與生態環境間的相互協調,促進城市綠色發展,本文從區域和國家兩大層面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優化生態創新空間格局,縮小區域間差距。本文研究結果表明,中國省會城市生態創新績效水平為:東部>中部>西部,考慮到區域間經濟基礎及資源稟賦等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應因地制宜地制定適合各區域城市生態創新發展的相關政策。首先,東部地區城市經濟發展較早,在生態創新發展方面擁有資金、人才、技術等諸多優勢,因此未來在生態創新發展過程中應秉持自主創新戰略,兼顧經濟增長、科技進步與環境改善間的關系,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加強統籌聯動,探索建立高效率—高產出協調推進機制,促進城市生態創新績效水平不斷提升;其次,中部地區相較于西部地區而言,城市經濟基礎雄厚,鄰近東部沿海地區且人才聚集,但是當前仍以老工業基地和傳統發展模式為主,阻礙了城市生態創新發展。未來,中部地區應著重調整產業結構,為城市發展注入創新活力,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條件,實現自上而下的生態創新轉型;最后,盡管目前西部地區城市生態創新發展不太樂觀,但其資源豐富,可進步空間較大。未來,西部地區應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實現跳躍式追趕,更好地利用國家政策扶持,加大對生態創新資源的投入,不斷營造良好的生態創新環境,凝聚生態創新發展動力。

(2)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創新省會城市。當前,積極響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生態創新型省會城市是城市治理現代化的目標訴求,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則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發揮積極作用。首先,在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內,各級政府部門在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對各區域生態創新資源投入的同時,還應該重視生態創新資源投入結構、投入方式及產出效率等問題,重點發展高科技產業、綠色環保產業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省會城市高質量發展;其次,強化省會城市綠色發展理念,優化城市生態創新發展路徑。一方面,應進一步明確政府在城市生態創新建設中的責任與擔當,使其主動成為生態創新理念倡導者、制度制定者和執行者,積極宣傳生態創新發展理念,引導社會增強環保意識,營造支持生態創新城市建設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應優化和完善城市生態創新發展各項制度,如建立差異化、特色化的生態創新考核評價體系,促使城市內部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社會等多領域與多層級間協作,建立優勢資源流動共享機制,充分實現不同利益相關主體間的協同聯動等。

猜你喜歡
生態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之旅
生態之旅
生態之旅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生態
領導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在线无码私拍| 久久毛片免费基地| 欧美高清三区| av在线无码浏览| 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操国产美女|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观看|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福利在线不卡| 在线免费看黄的网站| 日本久久网站| 亚洲天堂久久久|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国产毛片不卡| 国产激情影院|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国产欧美性爱网|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久久人体视频|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九一九色国产| 丝袜亚洲综合|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综合天天色| 69精品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国产视频 第一页|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99热这里只有精品5| 91精品国产91欠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日韩视频欧美一区|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久久青草热|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 日韩A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激情成人| 免费看美女毛片| 69视频国产| 亚洲综合天堂网|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亚洲二区视频|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欧美日韩第三页|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欧美a在线看|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v| 日韩高清一区 | 国产第二十一页|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欧美色视频日本|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