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鈺,胡海青
(1.西安理工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2.西安外國語大學 財務處,陜西 西安 710128)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愈發受到重視,作為優化知識資源配置、促進技術進步的重要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與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息息相關。制度理論指出,組織行為嵌入于制度環境中,制度規范對企業戰略具有重要影響。作為宏觀制度規范下的微觀主體,新創企業不僅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助推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活力之源。具體來講,新創企業大多屬于知識密集型行業,其發展必然離不開創新,知識產權保護的核心任務是為創新提供保障,因而以創新構建持續競爭優勢離不開知識產權保護的有力支撐。由于新創企業組織規模小、成立時間短、經營風險高、資產輕質化等特有屬性,其天生“弱而小”卻不得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與狼共舞”。發展理論強調,法制建設、知識創新與經濟增長應是一個相互促進、互相作用的協調體系[1]。因此,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作為法律、知識和經濟相結合的產物,對新創企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理應成為新創企業克服成長劣勢,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然而,現有文獻大多圍繞知識產權保護對企業績效的直接效果[2,3],或對某一效應進行研究[4,5],但若僅僅關注對現象及結果的特定描述,將容易導致研究結論碎片化,難以形成完備性。實際上,宏觀政策對微觀主體的作用效果及影響途徑往往是由多因素共同驅動的,法律政策等制度環境對企業績效的作用路徑不僅依靠管理者的主觀能動性,也離不開相關利益主體的外部驅動。一方面,基于企業內部視角,Engelen等[6]指出,創業導向作為新創企業提升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決策,是管理者基于特定環境追求創新發展動態而持續的戰略行為,強調對內部成長過程的關注;另一方面,從企業外部視角進行分析,由于新創企業成長速度快,隨著其社會影響力日趨擴大,公眾對企業“社會公民”的身份期望日漸增加,企業社會責任愈發受到關注。王清剛和徐欣宇[7]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指出,社會責任本質是一種為維護各方關系所締結的契約訴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部環境對企業行為的驅動。因此,新創企業成長不僅僅是外部制度壓力和需求驅動的結果,更體現了內嵌于組織深層次的價值觀及思維方式。另外,企業兼具商業組織與社會組織的雙重屬性,尤其作為新經濟態勢下最活躍的組織形態,新創企業更需要致力于對創新績效與財務績效的追求,以增強組織動態戰略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以新創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分別以創業導向與社會責任作為內部驅動和外部驅動的中介路徑,系統揭示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對企業績效的作用,通過對企業自身稟賦條件進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明確影響新創企業成長的潛在因素。
本文可能在以下方面有所擴展:一是不同于既有文獻對企業績效的單維度考慮,本文以新創企業為研究對象,以創新績效和財務績效作為企業績效測度依據,不僅更加符合新創企業的戰略追求,而且使“法與經濟”關系研究更具有實踐價值;二是不同于以往關于制度對企業作用機制的單一路徑研究,本文通過構建內外部兩條作用機制,不僅更加明晰創業導向的內部中介效應,而且將企業置于更廣闊的社會系統中,創新性地將企業社會責任作為外部中介因素加以分析,提出新創企業戰略管理動態路徑整合框架,為新創企業戰略管理提供新思路。
La Porta等[8](LLSV)開創了法與經濟研究視角,其核心觀點強調,健全的法律制度不僅是保障經濟增長的關鍵,同時也是改善公司治理的重要因素。既有研究表明,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作為“創新之法”,通過提高企業研發投入程度及期望收益,對企業績效產生促進作用。具體來講,對于新創企業而言,首先,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能夠為其提供與大中型企業公平競爭的環境,有助于企業通過自身專利技術構建“護城河”。Ang等[9]以中國中小企業為研究對象指出,中小企業由于資金、技術等較為匱乏,只有通過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才能提高創新投入,從而獲取競爭優勢。因此,知識產權保護對企業績效的促進作用之一在于: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通過排除模仿者的非法侵犯而產生壟斷利潤,激勵企業研發投入并維護企業研發利益,不僅能夠提高企業創新績效,而且可以通過品牌效應擴大市場份額以實現快速成長,進而提升財務績效。其次,基于融資約束與信息不對稱視角,新創企業通常以特有知識、技術等作為核心資源,為保證專用資產的安全,往往不愿過多披露相關信息,從而導致組織內外部更加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外部資金提供者由于無法掌握充分信息,進而降低其投資意愿,從而影響新創企業融資效果[10]。知識產權保護能夠通過對侵權行為的打擊促使企業主動向外披露更多內部信息,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有助于企業通過引進風險投資等方式進行融資。Brown等[11]研究指出,知識產權保護水平越高的地區,上市公司越傾向于進行高質量會計信息披露,提升企業信息透明度,吸引更多投資者關注。因此,知識產權保護對企業績效的促進作用之二在于:通過提高信息透明度有效緩解融資約束,能夠提高企業外部融資能力進而提升績效水平。最后,知識、技術商品化以及由此形成的知識產權交易市場是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形成的原動力,同時,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完善有助于促進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健全與發展,使資源匱乏的新創企業通過知識產權質押等途徑獲得有效的資源支持。因此,知識產權保護對企業績效的促進作用之三在于:通過完善知識產權中介機構以及提高產權市場規范化程度,拓寬企業資源獲取、交易及配置渠道,從而提升企業績效。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知識產權保護與新創企業績效正相關。
H1a:知識產權保護與新創企業創新績效正相關;
H1b:知識產權保護與新創企業財務績效正相關。
創業導向是企業戰略決策過程的重要內容,是指企業根據內外部環境變化,追求新技術、尋找新機會、開發新市場的動態而持續的戰略行為,在推動創新決策過程中通過對資源、能力等的配置影響企業價值績效。Covin & Slevin[12]將創業導向視為一種資源消耗型戰略導向,可見,創業導向本質是通過對機會的識別、開發及選擇,不斷整合資源以滿足成長需求的過程[13]。因此,從創業導向發揮效應的條件看,創業導向需要以資源或能力作為支撐。然而,對于新創企業,其自身資源稟賦有限,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能夠通過激勵企業內部資源投入促進知識存量增長,同時提高企業外部融資能力,從而使新創企業擺脫資源束縛,緩解管理者“短視癥”[14]。因此,根據動態能力理論,知識產權保護下創新資源累積效應能夠為高風險的創業導向行為提供資源支持,有效緩解創業導向型戰略決策在不確定環境下的后顧之憂,激發管理者創業導向的主觀能動性與風險承擔能力,促進企業積極進行機會識別、新產品開發、新市場拓展,對創業導向起戰略驅動作用。因此,知識產權保護對新創企業創業導向培育具有促進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2:知識產權保護與新創企業創業導向正相關。
Campbell[15]指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動因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即經濟利益、合法性壓力以及利他主義,政府規制則是影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第一要素。制度理論強調,法律法規、道德規范及社會輿論等制度環境都會對企業社會責任產生影響[16]。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作為重要制度因素,不僅關系到企業經營收益,還通過合法性及企業倫理壓力對社會責任履行產生影響。具體來講,首先,新創企業作為知識要素市場化配置下最活躍的微觀主體,同時也是產權制度改革最基本的承擔者,經濟因素是其承擔社會責任最根本的動因?;凇俺杀尽找妗痹瓌t,只有當預期收益超過投入成本時,資源約束下新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才是值得的戰略選擇。一方面,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能夠賦予企業創新成果一定的壟斷利潤,提高企業創新收益,對社會責任產生激勵效應;另一方面,當知識產權保護不夠健全時,違法侵權等不當行為大量出現,惡性競爭等壓力增加了交易、監督和執行成本,迫使企業通過降低產品質量等投機主義行為縮減成本,有損于社會責任。其次,更加嚴厲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加強了市場合法性約束,增加了組織合法性壓力,包括投資者選擇壓力、消費者選擇壓力、社會輿論批評壓力等,企業必須通過以履行社會責任為外顯機制的組織行為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遵從外界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期望,進而獲取并維持合法性資源支持[17]。第三,利他主義強調企業文化的重要性,正所謂“無恒產者無恒心”,只有對產權擁有長久的所有權,才能使產權擁有者具備相應的道德觀念或行為準則。知識產權保護無疑為“恒產”提供保障,“恒心”則是產權主體承擔社會責任的核心體現,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由此強化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道德規范。由此可見,知識產權保護對社會責任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3:知識產權保護與新創企業社會責任正相關。
動態能力理論強調創業導向與戰略管理結合,因其改變了企業資源配置、經營慣例及成長潛力[18]。創業導向作為一種獨特的心智模式反映在企業差異化經營戰略中,它是以企業績效目標為動力,在戰略執行過程中設定愿景并產生資源需求,驅動企業通過機會識別等方式不斷優化資源配置,推動企業創新發展過程、行為和決策活動[19],反映了企業依據資源進行戰略制定的方式、方法和實踐,體現了組織資源動員能力。在此基礎上,企業績效是管理者認知、行為等多方面的反映,企業績效強調結果,創業導向則反映了組織認知模式及戰略態勢。大量研究驗證了創業導向對企業績效的積極作用,創業導向所具有的預應性、創新性及風險承擔性等特征有助于企業優先通過新產品開發、新技術探索等方式捕捉潛在機會以構筑競爭優勢,進而提升企業績效。
Nadkarni & Barr[20]基于戰略管理動態認知視角,進一步強調管理認知在企業情境及戰略決策中的中介作用。具體而言,企業掌握的技術、知識、人才等關鍵資本所具有的稀缺性、價值性、異質性及難以模仿性特征是其獲得可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通過保障企業關鍵資源投入或重新配置效益,提升組織戰略柔性與資源使用效率,促進其形成資源位勢壁壘(Position Barriers)[21],占據新的利基市場,進而對創業導向產生促進作用。創業導向正是通過資源稟賦尋求相匹配的創新機會,從而提高企業績效。尤其對于新創企業,只有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對企業核心資源的正式規范,實現企業資源高效配置,才能促進企業制定創業導向型戰略決策,進而有助于把握先動優勢,通過開發市場的非均衡獲得更多關注,確立品牌認知地位,取得超額利潤[22]。因此,創業導向在知識產權保護與企業績效間發揮傳導作用,是新創企業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實現價值創造的重要中介路徑。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4:新創企業創業導向在知識產權保護與企業績效間具有中介作用。
H4a:新創企業創業導向在知識產權保護與企業創新績效間具有中介作用;
H4b:新創企業創業導向在知識產權保護與企業財務績效間具有中介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僅僅是出于強制性規范,那么社會責任只能被視為一種“道德說教”,最終難免背道而馳。尤其對于快速成長的新創企業,資源約束下能否主動履行社會責任,關鍵在于是否明晰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之間的內在聯結和賦能轉換機制。Dhaliwal等[23]基于組織成本理論指出,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可以幫助企業降低資本成本,提高財務績效;張兆國等(2012)指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一種價值創造機制,不僅可以為社會創造價值,同時也提高了自身價值,這種“利己利人”的雙贏效應有助于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此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績效還具有“道德聲譽資本”的類似保險機制,提升正面形象并減少負面歸因[24]。新創企業更容易受資源約束和聲譽缺失的雙重制約,履行社會責任有助于其緩解融資約束[25]、提高企業聲譽、積累道德聲譽并提升社會形象[26],進而提升企業績效。
在此基礎上,Zheng等[27]指出,企業外部環境變化顯著影響社會責任帶來的長期績效。知識資產創造價值的有效性取決于制度基礎[28],組織合法性作為制度理論的核心概念,是連接外部環境與組織行為的中介橋梁[29],體現了企業與其所嵌入情境價值觀的一致性。新創企業合法性是在客觀制度情景下,企業符合外部通行規范化的程度[30],是新創企業獲得融資認可的重要資本[31]。由于新創企業面臨“合法性門檻”[32],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作為外部規則、認知規范的通行范式,更加抬高了產權合法性門檻,故企業當務之急是要滿足知識產權制度壓力下的合法性需求。Suchman[33]指出,社會責任是獲取外部合法性支持的重要途徑,企業能夠通過承擔社會責任在一定程度上掩蓋(transcend)某些不良事件。由此可見,社會責任是新創企業在制度約束下通過提升規制合法性獲得外部資源的重要路徑,履行社會責任是為獲得合法性的一種符號性行為[34],能夠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約束力不斷增強的情形下幫助新創企業提高可信度和可靠性[35],獲得顧客、供應商等利益相關者認可。因此,知識產權保護通過促進新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幫助其提升企業績效?;诖?,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5:新創企業社會責任在知識產權保護與企業績效間具有中介作用。
H5a:新創企業社會責任在知識產權保護與企業創新績效間具有中介作用;
H5b:新創企業社會責任在知識產權保護與企業財務績效間具有中介作用。
本文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
本文借鑒劉偉等[36]的方法,將新創企業界定范圍確定為處于企業生命周期中快速成長階段的股份制企業。具體選取2014—2018年我國創業板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在剔除退市及數據缺失的公司樣本后,最終得到404家上市公司數據。其中,各省侵權糾紛案件數量、知識產權代理公司數量等相關數據來源于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年報;各省專職律師數來源于《中國律師統計年鑒》;各省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額、地區生產總值及人口數據分別來源于國家統計局(NBS)網站,其它有關財務數據來自于CSMAR和Wind數據庫。

圖1 理論研究框架
2.2.1 省際知識產權保護水平
由于我國立法與司法之間不同步,省際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差異顯著,因而國際較為普遍的知識產權保護GP指數在我國適用性不強。韓玉雄和李懷祖基于GP方法測算出1984—2002年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修正水平(韓玉雄、李懷祖,2005),但其也無法滿足新態勢下的發展要求。本文借鑒胡海青和王鈺[37]的方法,通過以下5項指標構建知識產權保護指數(見表1)。
2.2.2 創業導向

2.2.3 社會責任
本文樣本企業社會責任相關數據來源于和訊網數據庫每年公布的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具體得分概況包括對股東責任、員工責任、供應商、客戶及消費者權益責任、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等方面進行指標評分。
2.2.4 創新績效
關于企業創新績效,本文以研發強度(R&D stock / asset)進行測度,即企業當年研發費用存量(R&D stock)除以年末總資產。其中,研發費用存量借鑒吳超鵬等[5]的計算方法,即Ki,t=(1-θ)Ki,t-1+ri,t。其中,Ki,t表示企業i第t年末的研發費用,折舊率θ設定為15%,ri,t表示企業i第t年新增研發費用,該指標能較好地反映企業每年研發投入程度。
2.2.5 財務績效
現有關于上市公司財務績效的研究指標通常采用會計績效ROA或市場績效Tobin's Q加以反映。Tobin's Q在資本市場全流通的情況下較為理想,但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發育尚未完善,仍存在大量非流通股,Tobin's Q指標測度結果可能不夠準確[39]。因此,本文采用被廣泛應用的會計績效指標總資產報酬率作為代理變量。
2.2.6 控制變量
本文選取的企業特征控制變量包括:企業規模、無形資產率、資產負債率、托賓Q值及企業年齡。另外,采用各省人均GDP增長率作為省份特征的控制變量。上述各變量具體指標解釋如表2所示。

表1 知識產權保護指數構建

表2 具體指標解釋
表3為相關變量描述性統計結果,包括樣本數、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標準差。由此可以看出:樣本企業研發強度均值為0.045 8,說明公司每億元總資產的研發費用存量為458萬元,但公司之間創新投入差異較大,標準差為337萬元,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3 196萬元;財務績效總資產報酬率最大值為37.89%,最小值為-138.73%,平均值為3.01%,標準差為0.106 2,說明不同企業之間財務績效差異十分顯著;省際間知識產權保護均值為1.279 9,但省際間差異十分顯著,最低僅為0.296 9,最大值為3.672 8,標準差為0.998 3;企業創業導向差異十分顯著,最高達到了12.072 8,最低僅為0.000 6,平均值為0.310 9,標準差為0.500 4,說明新創企業創業導向總體較好;社會責任得分最大值為0.852 4,最小值為-0.184 5,平均值為0.204 4,標準差為0.117 4,說明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同樣存在較大差異,同時反映出我國創業板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履行情況不夠理想,有待進一步提高。

表3 描述性統計結果
本文根據溫忠麟和葉寶娟[40]對中介效應的檢驗步驟與分析方法,基于已建立的面板數據選取混合OLS方法對前文假設進行檢驗,檢驗過程中同時控制年份及行業效應,多元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多元回歸結果
(1)模型M1和M2為自變量與因變量的主效應分析結果。其中,模型M1為知識產權保護(IPR)與創新績效(R&D)的主效應分析結果,以驗證H1a;模型M2為知識產權保護(IPR)與財務績效(ROA)的主效應分析結果,以驗證H1b。結果顯示,模型M1中,知識產權保護對創新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r=0.004,p<0.01),H1a成立;同樣,模型M2中,知識產權保護對財務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r=0.006,p<0.05)。因此,H1b成立。
(2)模型M3和M4為自變量與中介變量的回歸結果。其中,模型M3是中介變量為創業導向(EO)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知識產權保護與創業導向顯著正相關(r=0.016,p<0.1),H2成立。類似地,模型M4是中介變量為社會責任(CSR)的回歸結果,系數顯著為正(r=0.001,p<0.05),表示知識產權保護對社會責任具有顯著促進作用,H3成立。
(3)模型M5—M8為中介效應檢驗結果。其中,M5是同時引入因變量創新績效(R&D)、中介變量創業導向(EO)、自變量知識產權保護(IPR)及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結果顯示,自變量IPR(r=0.005,p<0.01)及中介變量EO(r=0.005,p<0.05)均顯著為正。因此,H4a成立。類似地,M6驗證EO在知識產權保護與財務績效(ROA)間的中介效應,H4b成立。另外,模型M7、M8為社會責任(CSR)分別在知識產權保護與創新績效(R&D)和財務績效(ROA)關系間的中介效應檢驗結果,相關自變量與中介變量系數均顯著。因此,H5a和H5b成立。
為了減少知識產權保護與企業績效之間可能存在反向因果或遺漏變量的內生性問題,本文通過固定效應模型進行穩定性檢驗,回歸結果基本一致(見表5),說明數據穩健性較好。
本文以新創企業為研究對象,以制度理論與戰略管理理論為基礎,以2014—2018年404家創業板上市公司為樣本,驗證知識產權保護對創新績效與財務績效的直接作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入創業導向及社會責任的中介作用,以內外部兩條中介路徑剖析宏觀環境對微觀個體的影響,從不同視角明晰正式制度影響企業價值創造的具體過程,并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對新創企業創新績效與財務績效均具有直接促進作用。該研究結果說明,轉型經濟下要不斷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充分發揮知識產權保護對新創企業的激勵作用。這既有利于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發展,又能通過緩解外部融資約束提高企業績效水平。對致力于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新創企業而言,能夠實現創新與盈利“兩條腿”奔跑,對其完善戰略管理動態路徑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價值。

表5 穩健性檢驗結果
(2)基于企業內部視角分析創業導向在知識產權保護與企業績效關系中的中介作用,揭示了創業導向在企業成長過程中對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合理開發利用具有主觀能動性。尤其對于新創企業,創新發展是必由之路,創業導向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只有具備創新性、先行性及風險承擔性的創業導向戰略,才能不斷適應政策環境變化,從而促進企業績效提升。
(3)基于企業外部視角探索社會責任具有的中介效應,搭建起制度環境與新創企業績效關系的橋梁,揭示了知識產權保護對于緩解新創企業資源約束的外部作用機制,有助于深化對“制度—資源—戰略”整合觀的理解。
本研究的重要理論貢獻在于明晰了創業導向與社會責任在知識產權保護和新創企業績效間的中介作用,深化了對“制度—行為—績效”路徑的理解,并在制度理論的基礎上,整合內部創業導向理論與外部利益相關者理論,對致力于在轉型經濟下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新創企業提高其創業導向的能動性與社會責任履行的積極性具有現實價值,為其實現創新績效與財務績效的價值創造目標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