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寶星,殷世平,郭立峰,劉 丹,張恒翀,王 銘
(黑龍江省氣象科學研究所,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氣候變化不僅引起極端天氣頻發, 還對社會經濟和人類活動造成危害。 極端天氣事件特點是突發性強、破壞性大、難以預測等,極端天氣事件所導致的災害呈遞增趨勢[1-2]。 眾多學者已對極端溫度做了大量研究,但閾值方法不同,對分析極端氣候事件帶來難題。 因此世界氣象組織(WMO)成立專家組,在以往研究計劃和監測中選取11個極端降水指數和16個極端氣溫指數,有助于全面、客觀、科學的認識極端氣候變化規律[3-4]。
黑龍江省地處中國東北部, 土壤肥沃, 物產豐富, 氣候變化顯著, 同時氣象災害帶來損失愈加嚴重, 極端天氣導致的玉米倒伏造成減產10-24%[5-6]。因此, 黑龍江省極端氣溫指數的時空分布特征及演變規律非常值得研究, 對制定行之有效的防災減災措施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基于1971-2015年(此時段數據較為完整和連續)黑龍江省80個氣象站點逐日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數據,來自黑龍江省氣象數據中心。 利用WMO 在氣候變化監測會議中所定義的極端氣溫指數[7]。 極端氣溫指數包括極值指數和絕對指數, 極值指數為年內日最高(低)氣溫的極大(小)值;絕對指數是基于原始觀測值和固定閾值的指數,即夏天日數、結冰日數和霜凍日數(表1)。

表1 極端氣溫指數定義
利用氣候統計方法, 將研究區域各站點1971-2015年逐日最高氣溫、 最低氣溫根據研究需要進行相關統計,得到極端最高氣溫、極端最低氣溫、夏天日數、結冰日數和霜凍日數,采用線性氣候傾向率[8]、EOF分析[9]和小波分析[10]等方法分析極端氣溫指數的分布特征和演變規律。 本文選用Morlet 復小波變換來分析極端氣溫指數時間序列的多時間尺度特征,可以濾掉實小波變換系數造成的虛假振蕩, 使研究結果更為精準。
由圖1 可見,極端最高氣溫、極端最低氣溫呈增加趨勢, 極端最低氣溫增溫率為 0.41 ℃·(10a)-1,極端最高氣溫增溫率為 0.16 ℃·(10a)-1,極端最低氣溫的升溫趨勢更明顯。 從演變曲線來看,極值指數年代際變化特征明顯, 極端最高氣溫從20 世紀80年代以來氣溫逐漸升高,近幾年有所下降;極端最低氣溫則從20 世紀70年代以來氣溫逐漸升高, 近幾年有所下降。
絕對氣溫指數的變化曲線如圖1 所示, 霜凍日數和結冰日數呈減少趨勢,夏天日數則呈增加趨勢。霜凍日數和結冰日數在20 世紀70-80年代變化較為平穩,20 世紀80-90年代下降較為明顯,近幾年來有所增加,霜凍日數的下降幅度為 3.12 d·(10a)-1,這比周雅清[3]等得出的全國霜凍日數下降幅度3.0 d·(10a)-1要大, 這也反映出黑龍江氣候變化的敏感性較強。 夏天日數從20 世紀80年代以來不斷逐漸增加。

圖1 黑龍江省極端氣溫指數變化趨勢
EOF分析顯示,黑龍江省極端氣溫指數(極端最高氣溫、極端最低氣溫、霜凍日數、結冰日數和夏天日數) 第1 特征向量方差貢獻率介于69-86%之間,體現研究區域極端氣溫指數的顯著空間分布。 圖2可見,極端最高氣溫、極端最低氣溫、結冰日數、夏天日數呈現一致的正變化趨勢,霜凍日數呈現正、負相間變化趨勢。 極端最高氣溫區內高值中心在拜泉附近,低值中心在東寧附近;極端最低氣溫區內高值中心在拜泉附近,低值中心在東寧附近;霜凍日數區內漠河附近為負值,其他地區為正值,空間變化呈現相反的變化趨勢;結冰日數區內高值中心在孫吳附近,低值中心在東寧附近; 夏天日數區內高值中心在穆棱附近,低值中心在綏芬河附近。 極端氣溫指數受地理環境影響較大,區域特征差異明顯。 極端氣溫指數第1 特征向量的時間系數絕對值最大, 表明這一時刻分布型式最典型。

圖2 黑龍江省極端氣溫指數第1 特征向量空間變化
小波分析顯示(圖3),1971-2015年各種極端氣溫指數存在不同時間尺度的周期變化, 極端最高氣溫存在 28 a、22 a、13 a和 6 a 的周期變化,極端最低氣溫存在 26 a、18 a、11 a和 7 a 的周期變化,霜凍日數存在28 a、7 a和5 a 的周期變化, 結冰日數存在28 a、10 a和 6 a 的周期變化,夏天日數存在 28 a、22 a、8 a和 5 a 的周期變化。

圖3 黑龍江省極端氣溫指數小波方差
(1)黑龍江省極端最高氣溫、極端最低氣溫和夏天日數均呈增加趨勢, 結冰日數和霜凍日數呈減少趨勢,年代際特征明顯。
(2)黑龍江省極端最高氣溫、極端最低氣溫、結冰日數、 夏天日數空間分布模態呈現一致的正變化趨勢,霜凍日數空間分布模態呈現正、負相間變化趨勢。 極端最高氣溫、極端最低氣溫、結冰日數、夏天日數區內低值中心在東寧-綏芬河附近,極端最高氣溫和極端最低氣溫區內高值中心在拜泉附近, 結冰日數區內高值中心在孫吳附近, 夏天日數區內高值中心在穆棱附近, 霜凍日數區內漠河與其他地區空間變化形勢相反。 極端氣溫指數受地理環境影響較大,區域特征差異明顯。
(3)黑龍江省各種極端氣溫指數存在3 種較為明顯的周期變化, 即22-28 a 長周期,10-18 a 中周期,5-8 a 短周期。
(4)本研究限于資料和研究水平,得出的黑龍江省各種極端氣溫指數演變特征只是基于統計所得,未能從物理過程及其機理出發揭示極端氣溫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制, 還需進行更深入的理論和數值模擬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