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雋



在天平路的小院里住了近三年后,西濤設計工作室搬到了莫干山路上的商戶樓里。沿著狹長的白色樓梯上去,好像走進了光的通道,頭頂上隱隱有光暈蕩漾開來,接著,一個巨型銀色金屬框架籠罩下的辦公室剖面清晰地矗立在你的面前。
不同于一般辦公室的橫平豎直,這是一個“手槍形”的異形結構。工作室的聯合創始人CC(蔡春燕)和劉濤介紹道,在這個280多平方米的空間里前區是商戶,前端部分沒有一條直線;后區是居民樓,是由承重墻隔好的一扇扇開間。面對這把棘手的“來福槍”,兩人帶著團隊一點點地做自適應設計。

朝北的前區被劃分為主要的辦公區域,這里有一整面弧形窗戶,西濤用建筑材料輕鋼龍骨相應打造了一個圓形框架,又從下往上嵌套了一個方形結構。朝北沒有直射光,團隊用陽光板做了頂棚。有了框,再添些植物和裝置,就自然“長”出了角落。一旁的空間做了會議室,設計師特意將這里的地面抬高,讓人的視野聚焦在窗外非常寬的綠色帶上,外面綠影婆娑。
在劉濤看來,這恰好達到了一種限定又自由的狀態。原本開放式的辦公空間有些散漫,通過框架的限定設計,保留了靈活而有秩序的動線。辦公區域的墻面也被利用起來,團隊購置了貨架系統的A柱,用鍍鋅板DIY了可拆卸的折頁,固定上墻便是開架閱覽室。地面簡單地涂了環氧樹脂漆便強調了工作區,隨處可見西濤對材料的多樣化運用,以及在功能和需求之間的平衡考量。


當辦公區域過渡到后區居民樓時,團隊面對的難題是一個個零碎的空間。CC和劉濤為此設計了一個11米的長桌,把隔斷的墻體“嵌套”在桌子里,當它們連接起來時,破碎化的感覺便消失了。“這是室內家具建筑化的手法,一體化的長桌把規模擴大化了,達到了建筑上的效果。”CC表示,家具從某種程度來說也能替代建筑。
關于設計的尺度和比例,一直是西濤關注的重心。建筑本身有固定的常規尺度,通常大家都按規操作。但在西濤看來,尺度和空間場地、人的使用緊密相關,對于每個項目,他們都像做算術題一樣精密推導。劉濤談及青龍塢的膠囊旅館和書店項目,他們對樓層重新定義和規劃,杭州的普通讀者書店項目中也沒有照搬閱覽書架的通行尺寸。“我們根據每個場地來發掘新型尺度,不介意由此推導出非常規的形狀。”CC解釋道,“這可能也是大家覺得我們的設計很新的緣由吧,我們針對每個項目都有單獨和特定的回應與態度。”

雖然員工都有固定工位,但考慮到設計師特殊的工作方式,每個人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區域靈活辦公。后區還配備了材料室、茶水間,大的開間是設想以后與不同的設計團隊跨界合作時做聯合辦公場地。最新的創作是借一扇窗做了榻榻米的小型裝置,伏案久了就看看窗外的芭蕉,木板在光的折射下流淌出蜜一般的顏色,整個屋子都亮堂了。

西濤之前在天平路的工作室是通過院子連接起的三間房,就像一個家,推開門外面就是市井巷陌。如今他們搬到了這個280多平方米的商業空間里,這無疑是非常大的變化。“我們熱愛田園牧歌,也擁抱城市生活。”CC說道,“設計師要做的就是在這些空間縫隙里填補一些,改變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