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



裝修家之前,范小喜報名參加了一門軟裝課程,設計師呂愛華正巧是當期講師。意趣相投下,呂愛華成了范小喜營造理想之家的伙伴。因為結構允許,這間公寓里的所有墻體都可拆除,對空間的設計事實上變成了對生活的設計——接下來的幾年里,主人的心情、愛好、作息、社交、每天會做的事以及不可能去做的事,都將和這片空間嚴絲合縫地貼合在一起。
呂愛華觀察發現,范小喜的朋友們都很年輕,喜歡自由。她的家不算很大,層高并不突出,但她對空間通透度和松弛度的需求很高。于是配合原有窗戶的高度,一個綿延的地臺出現在客廳中。范小喜不喜歡電視柜,地臺就兼作電視柜,年輕人的客廳不需要中規中矩,地臺就是朋友們到訪時隨時能席地而坐的會客區。范小喜喜歡深顏色的質感,不想空間太輕飄,也更中意“敦實”穩定的家具。在暗色沉穩的基調上,地臺就劃出一條調皮的線,和建筑自帶的圓柱配合,豐富了空間層次,也增添了一點兒趣味。在這個家里,家具的平均身高都很低,家具擺放的方式也頗為節制。動線保持流動,不被打斷和干擾,人多了也能放松自在。在這個家里,只要在尺度內,“有趣”就可以大膽發生。比如,和地板用材完全相同,深色的橡木板蔓延到了墻面。又如,沙發后延續一整面墻長度的邊柜其實是鞋柜,木皮上色后,柜體的立體感得到擴張,產生空間魔術效果。


呂愛華想過效仿西式教堂,用圓穹頂的方式拉高空間。但受到結構限制(也多虧這個原因),兩個柔和的圓角凸框吊頂成就了這個家獨特的性格。比起平鋪直敘,犧牲一點兒高度,曲線先下再上、先抑后揚,原本平淡低矮的頭頂顯得更高了,而且在視覺上聚氣,亮度上又不做犧牲,一抬眼,沉靜又愉悅。設計上的變更需要工廠單獨為新的吊頂方案開模,范小喜同意了。這是家主人把家做好的決心,也是對設計師完全信任的體現。信任源于小細節處,設計師越是用心關注家主人,空間就越能長出故事來。范小喜喜歡太空元素,以一張從南非背回的太空人海報作為背景,地臺一角被布置成“宇航員俱樂部”。范小喜說,她有一顆想去月球的心。“80歲的時候還是想去一趟,回不來地球就算了。”幾步遠處,同樣是宇航員主題的手工織毯是呂愛華特意幫范小喜定做的,它背后是一扇隱形門,通向客人們無法發現的“私人宇宙”。
疫情的到來讓很多人重新認識了自己和家的關系。在足不出戶的時間里,家里廚房利用率空前提高。開放式廚房和客廳連在一起,讓人“走進去時沒有心理障礙”。平時如果三兩位朋友來拜訪,大家就圍在島臺,人多時在廚房里忙碌的人也能和大家交流,不耽誤相聚。一切如常的話,范小喜家每周五肯定會來差不多10位朋友,年節聚會陣容則在15人左右。她愛玩、愛熱鬧,家里的冰箱永遠是滿的。她的入戶門是密碼鎖,設置好密碼,聚會日朋友到了就自己進來。“感覺我們家像一個桌游吧。”范小喜開玩笑說。前期合理的規劃降低了空間維護的難度,只是吃吃喝喝的時候,地毯承擔了友情唯一的風險。
搬進這里后,范小喜很少去外面玩了,她更喜歡自己舒適且放松的家。比起住在精致漂亮,卻不敢隨便去觸碰的宅邸,她更享受這種朋友們來了她家能隨便躺、隨便坐,或在沙發后面站成一排群舞的狀態。

這個家,“ 有趣”隨處可見。而細節處處體現了設計的情理之中,效果往往在意料之外!



“容納10位以上的朋友是我們家的常態,感覺有點兒像個桌游吧!”


深顏色的“敦實”家具穩定了空間,一抹深沉的藍調皮地貫穿了整個“游戲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