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日華



龍泉“九山半水半分田”,是中國南方重點林區縣(市),被譽為“浙南林海”,是華東地區重要生態屏障,全市森林面積385萬畝,29萬總人口中林農達23萬。改革開放給予林農走向市場的契機,為林區脫貧帶來生機,但整體生產延續大量消耗森林資源的傳統模式。由于過度采伐,林木蓄積量逐年遞減,林相結構越發不合理,生態環境日益下降,經濟發展卻相對滯后,屬于浙江省欠發達縣(市)。2005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明了龍泉市經濟發展方向,找準突破口,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由此走上一條生態與發展相結合的良性循環致富道路。
生態立市大力發展竹產業
龍泉林農人均林地面積16.6畝,是耕地面積的15倍,林業人均收入占農村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1%以上。廣大林農靠山吃山,只有發展林業經濟,夯實一產基礎,才可具備脫貧致富的動力源。
2006年,龍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生態立市、工業強市、旅游興市”發展戰略,確立竹產業為主導產業,制定“八項技術一條路”的發展方針,促進森林資源長大于消。實施“竹產業提升工程”“竹產業效益提升工程”等項目。
龍泉主動與高等院校進行合作,聘請專家直接到林間地頭指導林農生產,將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為生產力。不同立地條件下的筍竹林、筍竹兩用林和竹用材林采用不同技術措施分類經營。在筍竹林中澆筑蓄水池,旱季可實行噴灌,以覆蓋方式提早出筍期,增加產量和產值;兩用林兼顧筍與竹各自特點,采用溝施或竹腔施肥等新技術;竹用材林則以保持竹材的韌性為主,為竹加工產品提供優質原材料。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快速有效地盤活豐富的竹木資源,突破竹產業發展“最后一公里”瓶頸,在龍泉市林業局統籌規劃下,各鄉鎮新建與完善基礎設施林區道路累計3276公里,形成鄉鎮、村的路網環線,輻射帶動低產竹林改造和毛竹高效示范基地25萬畝,為竹林生產經營提供了便利的基礎條件,每年有超1800萬根竹材和10萬噸竹筍經竹林道運輸下山,年均為竹農節本增收1億元,打通了山區聯通市場的“血脈通道”。為了杜絕農藥施用產生的環境污染,龍泉市出臺政策,以割灌機代替除草劑進行撫育,鄉村之間訂立鄉規民約,禁止施用過農藥的筍品和竹材流入市場。
通過十幾年努力,龍泉市毛竹面積從36萬畝增加到61萬畝,畝均立竹量從84株提升至145株,總立竹量超9000萬株,年采伐竹材從300萬株提高至1800萬株,畝均收入從不足100元增加至882元。“穿著短袖挖冬筍”“一根毛竹鬧翻身”成為當地林農致富路上的美談。“大力發展竹(林)產業、提升發展林產品加工產業、特色發展木本油料產業”是龍泉林業發展的又一思路。香榧、油茶、林下經濟等新興產業茁壯成長。高效生態林業、民生林業應運而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以竹代木有效保護森林資源
竹木加工產業是龍泉傳統特色產業,有著多年的生產歷史,屬勞動密集型。雖然帶動廣大群眾就業,但大量消耗木材資源也造成了得不償失的窘境。為了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增進民生福祉,秉承“有效保護森林資源,以竹代木生態工業”理念,龍泉依托豐富的竹林資源,穩步發展竹加工產業。
竹木制板材、戶外太陽傘和日用家具、木制玩具及家居(廚具)用品等200多個品種以竹代木生產后,產品質量提高,外觀更加典雅,林木采伐量銳減,森林蓄積量逐年上升。由此而帶來的效益,使竹木產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小微企業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龍泉市委、市政府編制了《龍泉市小微企業園區高質量發展五年規劃(2018—2022)年》規范性文件,規劃到2022年底全市建成17個竹木加工小微園,用地總面積1435畝,目前已竣工驗收竹木小微園2個,其中開發區芳野小微園一期,完成了2萬平方米廠房數字化改造,6家企業入駐,安排省級專項資金132萬元,并被評為省級數字化試點小微園。
龍泉有竹加工企業600多家,規上企業2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產業鏈覆蓋了原材料供應、研發設計、定牌加工、銷售等各環節,主要產品遠銷歐美、澳洲、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9年實現竹產業產值達36億元,同比增長10.8%,全市竹木企業年加工竹材6000萬株,直接為林農增收4億元,解決了近2萬人的就業。
以竹為媒打造森林旅游新業態
龍泉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森林城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連續五年蟬聯全省第一,森林旅游資源尤為凸顯。近年來,龍泉依托豐厚的山水森林資源,創建各類農(林)家樂、森林人家、森林村莊、森林小鎮等生態休閑觀光旅游載體,帶動全市森林旅游產業快速發展,也加快了農產品轉化為旅游商品,促進發展“全域旅游”,呈現了森林旅游“人財兩旺”新業態。其中最為突出的有寶溪鄉溪頭村特色竹建筑群,小山村大品牌,成功創下國家4A級景區,獲得“浙江最美村莊”稱號。
2016年9月,寶溪鄉舉辦了第一屆國際竹建筑雙年展,國際竹建筑文創生活村落占地2萬平方米,包含15個建筑主體,由來自中、美、德、意等8個國家的11位建筑大師共同完成。為了探索當代建筑中可持續材料的潛力,這些建筑物被建成永久固定裝置,竹建筑群成為了溪頭村一道美麗的風景。傳統建筑材料、時尚的線條,從鄉土元素中汲取靈感,結合青瓷文化與夯土壘石的建筑方式,給游客呈現了一場雅致而宏大的竹建筑視覺盛宴,充分展示了竹文化的魅力,也為龍泉竹產業做了進一步宣傳。溪頭村景區通過竹建筑文化融入到村莊旅游項目建設,實現年接待游客量突破2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超3000萬元;自2006年開始,上垟鎮竹農每兩年自發組織一次“筍王擂臺賽”,給種筍能手予以物質和精神獎勵,大大激發了林農種竹種筍積極性。該賽事不但引起了政府的關注,還吸引了周邊縣市積極參與,閩贛邊區也熱情加盟,中央電視臺進入山村向全國直播,最終形成了竹鄉的一個新生節日——筍竹豐收節。
2005年,習近平總書記登頂黃茅尖,指出“鳳陽山是代表浙江的山,真是一幅山水大畫卷。中國山水畫講究高遠、深遠、平遠,在這里我都看到了”,“龍泉山的景色非常美,龍泉山就是一個天然氧吧”。15年來,龍泉市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持續推進竹林資源培育和竹產業提升工程、努力發展林業產業,積極探索生態價值轉換機制,林木蓄積量增加到207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84.3%,2019年獲“中國林業產業突出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