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婷
摘要:現今的高職高專教育在培養學生時,對學生創業的關注和指導尚有缺乏。針對目前學生創業人群的增加,如何將高職高專創業作為教授內容,融入其專業課程中,是目前教學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文章從高職高專的學生出發,研究將雙創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相融合思路,充分重視高職高專學生群體在雙創教育中的適應性。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對高職高專創新創業教育工作起到推動作用。
關鍵詞:學生;雙創教育;專業教學;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1)02-0040-03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轉型,社會就業壓力的加劇,創業逐漸成為高職高專在校生和畢業生的一種職業選擇方式。高職高專學生創業有其自身的優勢,作為我國的年輕高級知識人群,他們擁有著豐富的知識儲備、無窮的創造力以及創業的激情和熱忱,因此,在校高職高專學生作為創業的主體,是符合我國十三五規劃創業主要人群的。如何更好地將高職高專雙創教育與專業教學相融合,是教育工作者普遍關心的問題。本文將從學生角度出發,探討雙創教育與專業教學的融合。
1 高職高專雙創教育概述
雙創教育即創新創業教育,在培養我國創新人才、創新精神上起著重要作用,是我國高校教育改革中作為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雙創教育在獲取新思維和新方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生將專業知識能夠科學、變通地應用到實踐當中,將創新意識轉化為創業能力,最終形成創新創業意識和精神[1]。高職高專學校作為應用型高校,雙創教育改革更是勢在必行。通過雙創教育,能提高高職高專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思維,獲得創新創業技能等素質,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大量的創新創業人才。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指出,各高校要促進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充實和挖掘專業課程中創新創業的教學資源,在專業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加大創新創業教育[2]。
2 高職高專雙創教育與專業教學融合現存問題
目前,高職高專的許多學校都已經在專業教學中融入雙創教育,拓寬了高職高專學生創新創業思路,建立了高職高專學生創新創業平臺,為高職高專學生創業帶來了新的啟示和可能。但創新創業教育不僅著眼于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更應強調在市場競爭中的盈利層次以及對財富承諾的兌現能力[3]。這其中,不乏有成功的案例,但是,創新創業失敗的案例也不在少數。在研究中發現,融合教育的過程中,凸顯了這樣一個問題:現在產教融合的研究大多都是自上而下的,即從高職高專教育體系角度出發,而忽視了對高職高專學生群體的適應性研究。換句話說,現在的雙創教育在專業教學中的融合性研究,是適合某一類學生群體的方式,但倘若教授所有學生,這種以偏概全的教育方式必然會出現問題。經過在學生群體中的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具體有以下幾個問題。
2.1 教育群體過于籠統
雙創教育在專業教學中的融合還處于摸索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入雙創教育往往會比較機械、籠統。一方面,對于創新創業來說,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適合,有一定創新創業能力的學生能在課程改革中獲得幫助,從而成為人生事業的起點,但部分學生由于自身的性格特點等,并不適合創新創業,并且對自己也沒有一個清晰的定位和規劃,雙創教育在課程教學中的融入又讓他們過分自信自己的能力,于是跟風創業,但大多數以失敗告終。另一方面,自身素質較高的學生在籠統教學下,很難發揮自己的個性和主動性,他們需要更多的知識和機遇。他們有可能急于求成,在知識儲備還未完善的情況下開始創新創業,遇到挫折后又自我懷疑、一蹶不振。由此可見,專業教學中的雙創融合教育群體過于寬泛,需要有所選擇。
2.2 教改項目過于盲目
在當前的融合教學中,雙創教育的實際項目主要來源于企業需求、專業競賽等,這些項目的完成度較高,對于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要求也相對較高,適合拔優,但并不適合一般的課程教學。面對這些項目,教師和學生往往要花費大量的課堂時間去應對,雖然在項目實踐中,學生的雙創能力快速成長,但在此過程中,很難做到兼顧本專業的每一個基礎教學環節,甚至會本末倒置,學生在專業課程基礎都沒有打牢的情況下盲目自信,急于求成。還有一些雙創項目對專業教學沒有實際幫助,但為了追求融合而融合,將無關項目引入專業教學中,對教學而言適得其反。專業教學是學生雙創教育的知識保障,是學生就業的保障,雙創教育的融合是在教學中的錦上添花,而不是顧此失彼,因此,關于“融合”不能盲目地進行教學融合,而應在保證學生順利完成專業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進行。
2.3 雙創目光過于短淺
目前融合教育改革更多集中在創新創業模式、創新創業政策上,缺少對高職高專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引導研究。從2015年至今,作者對本校在校學生和畢業生的創新創業進行了包括問卷、訪談等形式的調研,從調研結果可以看出,高職高專學生雖在教學過程中接受了相關專業的雙創教育,但在自主選擇創新創業項目時,往往會顯得盲目、沖動,跟風選擇社會上的一些熱點項目,與所學專業關聯不大,對自己的職業規劃也未作長期打算。特別是在校生,他們大多沒有選擇跟專業相關的項目進行創業,而是選擇熱點項目,如此沒有準備、沒有基礎、沒有規劃的創業.是導致高職高專學生創業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2.4 雙創內容過于片面
教學中的雙創項目往往是采用企業或實踐項目,教學中項目的加入的確能讓學生很快地掌握項目中的某些專業技能,但過于片面,缺乏系統專業知識和長期職業規劃。從調研中發現,高職高專院校中很多在校期間創業的學生,由于將過多的精力耗費在創新創業上,導致了他們本該學習的專業知識沒能好好掌握,一旦創業失敗,原有的專業知識不足以使他們在社會上快速找到合適的工作,從而導致他們陷入了尷尬的境遇。還有部分學生由于在校期間創業,經常遲到早退未能及時修完學分,導致延誤畢業,甚至還有學生輟學創業,如此顧此失彼,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是不愿看到的。
2.5 考核形式過于單一
當前對于高職高專雙創教育與專業教學融合的考核手段還比較機械,許多考核項目只是在專業課程某一章節中強行加入了關于創新創業的實訓練習,考核標準上也往往采用了傳統的專業課程考核方法,要求教師用踩點給分的方式統一考核所有學生。這種單一的考核手段并未能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多樣性,缺乏對學生的分層考察,也未能體現出創新創業項目的特殊性。
2.6 院系融合過于欠缺
現今,各高職高專院校的雙創教育都開展得如火如荼,很多教師在課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加入了雙創的相關概念,雙創的項目化教學也穿插其中。但作為雙創項目來說,它需要的知識可能并不僅僅是學生所在專業的相關知識,還需要一些其他專業知識進行輔助,但不可否認的是,學生很難從自己所在專業的專任教師處獲取其想了解的其他專業知識。如產品設計專業的學生在進行產品設計創作時如魚得水,但讓他們銷售自己創作的產品時又一籌莫展,專業老師在產品銷售方面也缺乏經驗。
綜上幾點問題,對于雙創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的融合,需要從“教”的角度轉換到“學”的角度,教學也應從“老師怎樣教”轉變為“學生怎樣學”更合理,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研究在雙創教育中,高職高專學生到底需要什么,從而在實際的產教融合課程中從“教師能給予什么”轉變為教師能配合什么。
3 以學生為本的高職高專雙創教育與專業教學融合意義
教學中的“融合”指的是打破原有各門課程或學科之間的封閉狀態,交織整合,加強之間的溝通和互補。產教融合的育人模式既符合高職高專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定位,又適應當前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4]。在雙創教育與專業教學中,以學生為本,從學生角度出發研究雙創教育與專業教學的融合意義非凡,通過對學生的充分調研,可以將雙創教育理念更好地滲透、貫徹到專業教學中的方方面面。
首先,以學生為本的融合可以幫助教師更有針對性地了解學生相應的知識需求,將雙創教育課程體系進行重新拆解、穿插、融入到各專業課程教學當中去,同時根據高職高專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際需要,將各專業課程間的教學內容互相融合,以滿足高職高專學生創新創業的知識儲備。其次,可以幫助教師設計出更適合學生的教學形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豐富課堂的教學形式,如項目化教學、競賽化教學等,結合高職高專學生創新創業實際項目的實施,借助網絡平臺、手機平臺等渠道,實現教學上的多樣性。再次,可以幫助教師在教學中有創新性地形成多種師生互動模式,結合學生創新創業的實際需要,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模式將不再是簡單的教與學,可能是師傅與學徒,也可能是客戶與銷售商,師生間可以形成多種互動模式,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創新創業,并同時熟練掌握專業知識。最后,從高職高專學生自身的創新創業項目出發,將專業課程的“最終考核”形式轉變為項目的“線狀考核”形式,將考核項目竟可能分布在“線狀考核”的每一個節點上,分節點考核,發現學生在考核節點中的閃光點,挖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并完成相關教學內容。
4 以學生為本的高職高專雙創教育與專業教學融合思路
4.1 針對雙創分層教育
現今各高校的“雙創教育”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蓬勃發展起來的,經過這幾年的培養,已經涌現出一批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年輕力量。但在這種形勢下,我們更需要思考,是不是每個學生都適合創新創業?是不是每個學生都適合雙創教育?其實,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適合創新創業,對于那些不適合雙創的學生,也有他們自己的社會定位,在教育初期,就應該讓學生對自己有一個清晰地定位,并盡早制定自己的職業規劃。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訪談等形式,充分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并結合學生的自我評估,讓學生盡早地意識到自己的優劣勢,選擇正確的職業道路。對于那些適合雙創的學生,可以在雙創教育上給予更多的專業幫助,而對于不適合創新創業的學生,不用過分要求其完成雙創相關的學習,點到為止即可,通過分層、分人的教育方式完成教學計劃。
4.2 雙創項目需經評估
由于雙創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是通過實訓項目作為紐帶的,因此,雙創項目的選擇必須慎之又慎,要經過評估,不能“拿來主義”。一方面,項目的選擇必須要符合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項目必須要跟著專業教學進度走,不能出現過分強調實訓項目而忽視專業學習的現象;另一方面,實訓項目也要有能給學生一定的發揮余地,從而適時地進行雙創教育,甚至實現部分學生的創新創業。對于項目的數量也要堅持少而精的原則,可以結合學校或專業特色,借助合作企業和社會資源選擇對課程理論學習和雙創教育有幫助的項目。同時,還需要跟學生強調,在校期間應以學習專業知識為主,不能因過分關注項目而忽視專業知識的學習,教師在教授時也要明確雙創項目是為專業課程教學服務的,它是課程融合下孵化出來的衍生品,不能顧此失彼。
4.3 做好長期職業規劃
就目前調查發現,很多學生在創新創業時考慮得比較短淺,往往都追求眼前利益,很少會將創新創業作為自己的職業起點,畢業時會放棄已有的創新創業項目,又重新投入到找工作的大軍中。還有部分學生畢業后雖仍然在經營自己的項目,但這些項目往往是快消品,沒有形成一個長期的職業規劃,在遇到一點挫折時就很容易放棄,而沒辦法往更高的層次發展。在高校推行雙創教育一方面能大力推動我國的創新創業,另一方面,也實際地解決了部分學生的就業問題,穩定就業環境。因此,創新創業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長期的職業規劃,是可能終身從事的職業。專業教師在學生創新創業時應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創業意識,協助制定長期的職業規劃,并預估可能遇到的職業風險,為學生創新創業的第一步保駕護航。
4.4 結合專業進行雙創
在與學生的問卷和訪談交流中發現,部分學生有創新創業的想法但不愿意去嘗試,他們顧慮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創新創業一旦失敗該怎么辦。如何讓學生在學好專業課程的同時進行創業,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呢?結合專業創業是首選。在本專業教學中,適當融入該專業學生文化創業的內容,從學科專業的角度幫助學生做好相關專業的創業規劃,教授專業課程的同時引導學生創業,并將文化創業部分納入考核系統,使創業學生既不耽誤學業,同時也兼顧創業,這將會是雙贏的局面。特別要強調的是,專業理論知識與專業實踐項目同等重要,不能有所偏頗,理論知識對于學生的影響是長期的、終身的,應培養他們用專業的角度來看待、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將來的職業發展做好鋪墊工作。
4.5 考核形式多樣化
由于專業課程中融入了雙創教育,從而在專業課程考核中要兼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要做到因人而異。但同時,也不能一味地“照顧”創新創業的學生,甚至降低專業要求區別對待。教師需要把握好考核的度,畢竟學生在校期間還是以完成學業、學好專業課程為主,雙創的學生應是在學有余力的基礎上提前進入職業發展通道的一批新人,因此,對他們的要求應更加嚴格。部分學生對創新創業無感或不適合的,也不應強求,不需將雙創項目作為其專業考核點,僅從專業角度考核即可。另外,要重視過程性的考核,過程往往更能看出學生潛在的能力,條理性、應變能力、團隊組織合作能力等都可以作為考察的內容,形成多方面的分層考核,鼓勵學生開展課題研究、專利研發、創業實踐等[5]。
4.6 強聯合編織創業網
在雙創教育中,要發揮學校各專業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不能過分地依賴企業對學生的培養,要從社會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某一合作企業需求出發,幫助學生從長遠角度考慮創新創業。學校內,也需將自己看成一盤棋,將學校各院系統籌協調,發揮每一個專業老師的優勢,做到專業知識的互補和融合。如可采用線上課程、名師講壇等形式,對其他專業的學生進行雙創相關知識的普及;學??沙闪㈦p創咨詢室,各專業教師輪流坐鎮,接待學校各專業學生咨詢雙創相關的專業事宜;建立學校雙創學生畢業生聯系網,定期邀請創新創業的畢業生回校與學弟學妹們經驗分享;開通學校雙創博客,形成雙創學生的交流平臺,發布雙創相關信息并給予指導等,在學校中形成有形與無形的教學網絡,幫助學生更好地創新創業。
5 結語
通過本文的研究,高職高專雙創教育要想與專業教學融合,可以通過實訓項目將高職高專學生雙創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結合各專業特色,培養學生業務能力,普及相關概念,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加強課堂與社會的聯系。在融合的過程中,還需充分考慮學生的所思所想,從學生角度出發,以學生為本,更好地研究高職高專雙創教育與專業教學的融合方式方法,充分重視高職高專學生群體在雙創教育中的適應性,為學生長期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基礎。
本文系江蘇開放大學辦學體系“十三五”201 9年度科研規劃課題《高職藝術類專業文化創業與教學融合研究》(項目編號:19TXZC-01);2019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股項目(項目編號:2019SJA1941)。
參考文獻
[1]邰娜.創新創業驅動下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工業設計,2020 (09):40-41
[2]吳慧蘭,錢秀飛,創新創業教育與《模型與塑造》專業課程的融合[J],工業設計,2020 (03)35-36.
[3]陳相雨,邵悅,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及創新創業教育之關系辨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8(11):142—143
[4]常曉宇,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9 (21):76-80.
[5]胡燁丹,王玉龍,正江,“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0 (1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