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師朱一君喜歡騎著自行車在泉州城里走街串巷、吃冰喝茶,逢上一陣急雨,就近躲人屋檐下,正是路邊小廟。雨聲滴答,這位從東京歸來的建筑學博士就這樣跟“神仙”一起靜默待了半小時,也挺好。
吳志超喜歡改造老房子。作為地道的泉州人,他對城中心這幢不知鎖了多久的老樓夢寐以求,每當路過,都會趴在門縫口往里望,如同望一位夢中情人。得知它要出租時,他還沒進去看過就已簽好了臺同。
這樣的兩個人,相識于東京的建筑之旅,牽手自對泉州的赤誠之愛——這是一座擁有時間的城市。于是,他們決心拿勇氣與專業性來與這“脾氣固執”的老建筑平等對話,把它的老故事呈給大家看,也把如今的新趨勢講給它聽。在這穿越了千年的時空中,一汪活水令茶香滿溢,一個好故事就要開場了。
白水皓兮就在裴巷口,三層的圓弧形陽臺上留下過清麗少艾斜倚欄桿的倩影,亦零落著莊重老者感喟世事的嘆息。從這里的陽臺能俯瞰整條西街——自唐宋始,它作為泉州的主要商業街已熱鬧了上千年,現在仍不肯放慢丁點兒腳步。而吳志超要在這里做茶空間,為的就是能于如此繁華塵囂中留一處讓人停駐的奢侈地。目光再往巷內投射,不遠處就是1915藝術空間——當年宋先生一家從菲律賓衣錦而歸,建了這片奢華祖宅之后離開。而宋家的管家,受恩惠于主人,自己榮光后特意買了巷口這塊地建房子,建成整條西街的制高點,就為了能隨時看到主人家院里的情況,幫他們守護家宅。
大概也是這樣的情意動人,讓負責這次改造項目的建筑師朱一君在首次踏進這個迷宮般的老房子里來時,就能夠撥開它破敗逼仄的層層遮掩,看清那個暗藏了無數歷史密碼的建筑“真顏”。“經過初步推斷,這房子至少經歷過4次加建,整個空間的形態和風格都很不統一,樓板、樓梯等很多功能全部喪失。”面對這棟老房子,他需要足夠勇氣來做減法。好在吳志超挺他:“我們泉州自古就是大港口,什么文化和信息都能欣然接受,泉州人也足夠開放、創新。我一個泉州人來改造空間卻不敢創新,那就對不起這座城了。”
于是秉持“與古為新”的原則,朱一君在建筑內部開始了一場古與今的眼神交流。他首先把曾作為部隊宿舍和民宅使用時期的各個小隔間全部打開,讓光線和氣息都流動起來。然后在保留原本建筑了這里。
本頁光線在整個三層空間里漫溢開來。泉州熱烈的陽光通過有深度的洞口漫射后變得溫潤。在行游過程中,身體和視線不斷穿越各種洞口,不斷經驗著曠奧、遠近,高低開闔的節奏感。視線所及處既有屏障,也有勾連到另一個空間的可能性。


1.二層通往三層的黑胡桃木樓梯掩在原本計劃拆除的老墻后面。這面墻在拆到一半時被建筑師叫停,他認為這樣不經意地半遮掩狀態更彰顯老建筑的歷史層次。

2.三層的茶室“清平”。建筑師為這個項目設計定制了全套家具,譬如陳設于此的“椅半邊”。茶桌桌面是藝術家吳東權的大漆作品。

3.原本昏暗陡峭的樓梯間被改造為一個由光、水和木頭構成的空間,漫射光牽引著來人探索。
整個參觀過程猶如登山,又似游園。我們的視線和情緒在這不過453平方米的老建筑內被不斷地拉近、推遠、收縮、放開……而隨著樓梯和每一層動線的起伏蜿蜒,我們得以不斷地逼近它、遠離它、仰視它、俯瞰它、從各個角度去欣賞它,并在這個緩慢的過程中,讓自己的步調與心緒都逐漸和緩平靜下來。到最后來到位于三層的包間“清平”里坐下時,我們都已被“調試”至面對一盞茶時的最佳狀態。“我想在這里創造一種類城市體驗的空間。”朱一君要“再現”的城市自然是泉州。這個尚佳地保持著街巷文化與街坊形制的城市被他“微縮”到白水皓兮中來,所以很多尺度他都特意留得非常極致,正如城里那些兩人相遇都要側身而過的巷子那樣,“我一直在尋求這種尺度關系。”但在開間并不敞闊的老房子里尋求這種尺度,如何消弭隨之而來的逼仄感則向他提出了挑戰。但這位理科男卻悠哉地做起了“對偶句”:“我不斷在其中創造開闔、曠奧、高低、遠近的對偶性關系,創造出視覺上的透明性。不論是近景、中景、遠景都有各自的層次,不斷形成視線的勾連,能讓你看得很遠,也能把你逼得很近。”這種近似被逼到極限的逼仄在突然放開的那一刻讓整個空間有了一種電影般的場景節奏,這種收放之間的妙處不在現場無以體會。
我們還是選擇在“清平”包間坐下來,正正經經享受一泡閩南烏龍的時間。不過,說是正經,卻并無正襟危坐的緊張,只留下與茶交會的尊重之心。在泉州,上至耄耋之年的老阿嬤,下到吳志超念小學的女兒,工夫茶的泡法是代代閩南人心領神會的密碼。不論是在街邊就手淋起來的桌仔茶,還是在家中三五友聚時伴隨談資泡起來的工夫泡,茶是浸潤到閩南人生活的每一個毛孔里的。他們不在茶里禪修,也不于茶中問道,但他們的茶就像他們的生活一樣如實,在一泡、一淋、一斟之間,盡是他們的倫理秩序、思想宇宙。生活不停,茶水就不停。所以在這里喝茶,有日常起居的自在,“喝茶對我們而言就跟刷牙洗臉一樣是每日必須,茶水我們是從小就這么喝起來的,茶生活我們也是從小就這么過起來的。”在這一點上,吳志超有掩不住的驕傲。
而此刻,我們在這個號稱“泉州最美的陽臺”上持一盞茶,對著開元寺東西雙塔飲下——800年前的泉州忽而醒來,溫暖的煙火間雜開元寺的香火,繁忙的市井生活環繞著幽靜的林泉雅韻……這一刻,是時空穿過了我們,唯有手中的茶是那么真實,如同接引,令我們出入無礙,與時間共飲。

4.三層,公共流線盡頭是遠眺開元寺雙塔和古城的觀景筒。人行于此,忽得豁然開朗。

5.本次項目的建筑師朱一君(左)與空間主人吳志超(右)在白水皓兮庭院里。朱一君,清華大學學士、碩士,東京大學建筑學博士候選人,一捆建筑設計工作室(Ikkun Architects)創始人兼主持建筑師,Chiotto(尺度)家具創始人。吳志超,福建三人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旗下經營高端bjd人偶玩具、慢居系列民宿等。

6.公共空間流線圍繞著中庭梁柱展開。這套結構當年是從南洋運回建筑物資,采用進口技術砌筑的“現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