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茵 張強



摘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日趨豐富,其中鄉村旅游成為人們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徑,具有自然景觀,又有人文景觀的民俗文化村也成為人們的首要選擇。本文首先闡述了鄉村民俗景觀設計的意義及方法,然后以咸寧石南鎮海港村為例闡述其民俗景觀設計。以期對鄉村民俗景觀設計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鄉村;民俗文化;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1)02-0134-02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地方的文化都相差很多,所以要實際與理論相結合,在當地的文化、民風民俗的基礎上進行景觀設計的相關研究,存在一定的挑戰。但是目前我國也有一些在鄉村民俗景觀設計成功的案例。他們根據當地的歷史背景,不僅保留了鄉村原有的民俗民風,還因地制宜,加入了現代我們需要的新的理念,以此在保留民俗民風特點的前提下還能夠進行農村的文化景觀建設。
相比之下,國外的民俗景觀設計比我國發展要全面很多[1]。在1898年的時候,一位叫霍德華的設計師就注意到了這些問題,并且還提出了新型的設計構想——田園城市,人們對鄉村開始逐漸的重視起來。法國還頒布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意大利、英國等國家也開始慢慢的形成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
2 鄉村民俗景觀設計的意義
民俗文化[2]從字面來看就是民間在日積月累下形成的民風民俗的生活文化,如今也叫做傳統文化,在現今的鄉村中仍保留著大量的傳統民俗文化;從生態的角度來看,鄉村又有著天然的資源優勢,我們需要不斷的通過探索了解鄉村的民俗文化,吸取好的民俗文化,與景觀文化環境相結合,從傳統中繼承,繼承中創新[3]。
鄉村的民俗文化融入景觀設計中的寓意也大不相同[4],例如一些有著美好意義和象征的圖案元素,例如梅花、牡丹、仙鶴、蓮花等。并且優秀的民俗文化對景觀設計也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和很深的聯系[6]。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各個地方都有著不同的民俗文化,可以充分發掘各個鄉村地區自身的民俗文化。將其融入現代的鄉村景觀設計中,可以打造出極具豐富個性的鄉村景觀。將鄉村景觀設計中融入傳統民俗文化,還可以加強民俗文化對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協調性[6]。
3 鄉村民俗景觀設計的方法
對一個具有獨特的傳統文化、民風民俗的鄉村進行景觀設計時,首先應該整理出民俗景觀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思路,用科學的方法確定規劃目標和發展,正確的認識民俗景觀,并且要正確引導民俗景觀的可持續發展,在保持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其次進行現場調查,針對當地的生態景觀環境、人文景觀、田園生活、農業生產以及工業發展進行調研。通過歸納演繹法,因地制宜,具體方案具體分析,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可以改善鄉村生態環境質量的同時,還能夠促進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將研究對象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將案例分析法與實地調研相結合,針對如何發揚傳統文化,如何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如何體現當地民俗文化以及表達形式,如何發展當地的產業以及未來的經濟發展,文化價值的定位等問題,進行較為完整的設計方案。
4 石楠鎮梅港村景觀設計
4.1 石楠鎮梅港村現狀
咸寧石楠鎮梅港村位于湖北省通城縣西北部。整體的設計范圍大致為166,042平方米,為不規則的多邊形地帶。該區域中部有著29,711平方米的水塘,整體為帶狀分布,呈“L”型。水塘種植著大量的荷花,“半禾半荷”的種植模式形成了一處風光旖旎的景觀區。梅港村三處居民點分別分布在水塘西北方向、東北方向和東南方向,其中東北方向的1 3戶居民最靠近水塘。
4.2 設計思路和原則
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導,在梅港村民俗景觀設計時考慮結合當地文化特色與人文環境,融入民俗文化元素,結合農耕體驗、鳥類苗木觀光體驗的旅游等項目,打造一個集鄉村旅游、休閑度假,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民俗村,如圖1所示。
針對梅港村的現狀,主要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設計:
1)根據當地文化特色,對梅港村的整體空間布局進行了重新規劃,主要分為入口景觀區、特色節日活動區、民俗文化展示區、田園風貌體驗區等,如圖2所示。
2)在道路系統的規劃上,除了主要的一級道路外,村內游線考慮環環有路,處處有景的特點,使游客隨處都能觀景、賞景、玩景,并且可以體驗當地的民俗生活。次要景觀節點環繞主要景觀節點布置,形成“環軸聚合”的布局特點,如圖2所示。
3)在傳統文化的打造上,加強鄉村的遺產保護,同時強調延續傳統空間形態和保護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當地“賽鑼賽亮”的民俗節日,將此文化融于場地之中,打造地標性特色景觀節點。
具體的梅港村民俗景觀設計上,應遵循以下方面:
1)塑造多樣化的景觀游線,強化周邊特性,建立沿線特色景觀區域,通過植物的樹姿、花期、色彩、高矮等變化達到不同的視覺效果,使梅港村的街道沿線景觀更加有田園氛圍,打造一條展現本地特色的沿線景觀,如圖3所示。
2)保護梅港村現有土地使用利用結構,根據土地結構,設計波浪式斷面道路,合理設置防護帶,有利于防護當地的水土流失,以此提升土地的利用價值。
3)打造綠色生態產業,設計品牌調并整結構,深化加工梅港村的休閑農漁業園區,提升整個梅港村生態系統,發揚當地歷史文化,手工藝品、廟會、竹馬、燈會、唱花燈表演等,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如圖3所示。
4.3 梅港村民俗景觀設計
1)當地有著眾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例如“賽鑼賽亮”鬧元宵更是具有濃郁的鄂南地域特色的傳統節日??紤]在賽鑼賽亮的節日里,人們要比誰敲的響,敲的亮,所以在設計時結合傳統文化打造一個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動廣場——龜鼓廣場,作為當地的地標性景觀。以石龜來托起一架巨大的鼓為中心,再以小鼓圍繞,不僅起到標志性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在節日里敲響最大的鼓,振奮人心。
2)根據當地村子的風俗習慣,在村內道路的沿線設有小牌樓式路燈,打造出具有特色的篝火氛圍,使人能夠體驗到傳統的樂趣。在夜晚同時也可以欣賞夜空景象,與聚火臺相呼應。
3)利用山體環境特點,最大化保留場地的原有植物,將原有的生態環境得到最好的保護和借用,以環保為宗旨和原則,打造豐富且有情調的民俗景觀村。因此,保留當地的荷花池,在此基礎上為游客打造一個舒適的觀景平臺,以木質棧臺為主,賞花同時又保留了村子的民俗風景。形成“一水三亭”的布局,除了荷花池,還利用當地的天然石材,打造了一處觀音亭,連接著水塘兩側,提供游人休息的同時也可觀鳥賞景。保留當地原有的荷花還將種植蓮花,打造蓮花亭。中間隔著龜鼓廣場,與荷花池相對,為游人做到“賞荷、賞蓮、拜觀音”。
4)以涌動的泉水、匯聚的祥云、形成四個舞動的人形為基本構圖元素作為梅港村標識,整體形象似敲打著的鑼鼓,彰顯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賽鑼賽亮的傳統習俗如源頭活水永不枯竭;匯聚的祥云展示了傳統文化藝術魅力,舞動的人行寓意著賽鑼賽亮民俗文化心手相傳、生生不息;鑼鼓形象有機融合,烘托出梅港村歡樂吉祥的氛圍。整體象征著梅港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源遠流長、世代相傳。
5 總結
我國的傳統文化重要的元素即是民俗文化,更是我們中華民族源遠流傳下來珍貴的精神文化和民族財富。在景觀的設計上,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揚,將民俗文化和鄉村景觀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同時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以和諧景致的設計原則,保護鄉村的生態環境。好的景觀不是推翻原有的重新塑造,而是應該因地制宜,合理的利用當地原有的景觀,將景觀與當地特色文化結合,形成具有獨特鮮明的民俗景觀設計風格。同時也要注重民俗景觀設計的多樣性,多元素化發展。要對當地的鄉村景觀進行延續和保護,這不僅是對當地文化的一種保護,更是對我們整個人類文化的傳承和延續。
本文系武漢工程大學教研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2017043)。
參考文獻
[1]楊波,陜西歷史街區中民俗景觀設計研究——以臨潼石榴古鎮民俗文化街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6.
[2]葉木泉.探析民俗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以閩都民俗文化園為例[J].中國園藝文摘:工業技術,2012 (04):122—124
[3]喻苗,成都古鎮“慢生活”景觀特質探析——以平樂古鎮為例[D].四川農業大學,2013.
[4]袁波.德昌傈僳族風情園景觀設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
[5]趙翠,關中西部民俗文化景觀設計[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6]滕美娜.基于民俗文化的秦巴風情小鎮景觀設計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