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瀾
立春,預示春天的來臨。立春這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蘇,生機勃勃。春天來了,養生要注意以下幾點。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也是春天的開始。因為春屬木,與肝相應,所以春季養生主要是護肝和調節心情。中醫認為,心情舒暢,既可防止肝火上升,又有利于陽氣生長,因此,要力戒暴怒,忌心情憂郁,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良好的心態。
從節氣上看,盡管立春是春天的開始,但氣溫還是非常寒冷。因此,人們應該結合地區和氣候實際進行養生和保健。從往年的氣候變化來看,立春后的一段時間里,天氣乍暖還寒,氣候變化仍較大,此時人體隨著春季的到來也開始變得疏松,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所以,初春時節不宜過早減少棉衣物,年老體弱者換裝尤應謹慎,不可驟減。“春捂秋凍”這條保健諺語告訴人們: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凍蟲伏,人體新陳代謝相應變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容易損陽氣,稍受風寒,易發宿疾。這時候如果出汗,應及時擦去,切勿敞開胸懷讓風勁吹。春天適當“捂一捂”,可減少疾病的發生,尤其是常見的呼吸系統傳染病。
立春后的氣候特征是“以風氣為主令”,即“風邪”,而風邪既可單獨作為致病因素,也常與其他邪氣兼夾為病。初春,天氣由寒轉暖,在人體陽氣初生時,溫熱毒邪也開始活躍,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隨之生長繁殖。如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多有發生和流行。同時,由于風邪善行數變,病變范圍廣,變化無定,上下竄擾,逆上可直達額頂,犯下可侵腰膝,加之“風勝則動”,凡見肢體運行異常,如抽搐、痙攣、顫抖、頸項強直等,往往責之于風邪致病。
為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在預防措施上,一要順應氣候的變化增減衣服;二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三要注意休息和加強鍛煉,提高機體的防御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在起居方面也要順應自然,適當增加室外活動,使身體的“冬藏”狀態改變,開始適應春天的到來,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1.早起早睡。立春開始后,自然界生機昂然,萬物欣欣向榮,這時人們應當順應自然界生機勃發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體,使情志順應春天生發之氣而不可違背它,這就是適應春天的養生方法。
2.每天梳頭百下。《養生論》云:“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頭是很好的養生保健方法。因為春天是自然陽氣萌生升發的季節,這時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自然,有向上、向外升發的特點,表現為毛孔逐漸舒展,代謝旺盛,生長迅速。故春天梳頭,正符合這一春季養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滯,疏利氣血,通達陽氣的重要作用。
3.少吃補品和鹽。很多人崇尚冬季進補,但是立春后進補要適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點,人生于自然,應順應自然規律。冬季根據個人體質適量進補,符合“冬藏”的養生原則。但立春之后的這段時間,不論是食補還是藥補,進補量都要逐漸減少,以便逐漸適應即將到來的春季舒暢、升發、條達的季節特點。與此同時,減少食鹽攝入量也很關鍵,因為咸味入腎,吃鹽過量易傷腎氣,不利于保養陽氣。
4.多吃韭菜香菜。春季陽氣初生,飲食的調養除了注意升發陽氣,還要投臟腑所好,應適當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為酸味入肝,具有收斂之性,不利于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食物可選擇辛溫發散的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編輯 吳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