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崎
凍豆腐,是我國傳統豆制品中的一個素食品種,為生豆腐經冰凍后制成,其成品呈蜂窩狀,類似考麩,具有孔隙多、彈性好的特點。用它可以烹制成各種葷肴素饌,不僅營養豐富,有益人體健康,而且味道鮮美、柔軟,適口性強,是人們普遍喜愛和別有風味的美食。
湖北武當山制作的凍豆腐,更是以其質優味美、獨具一格的特色,馳名于省內外。它是在零下20攝氏度的溫度下,采用武當山豆腐溝的水浸磨制成。由于對溫度、工藝要求嚴格,特別與其水質資源有關,所以做出的凍豆腐非常美味。因而,凡是到武當山攬勝的人,無不以品嘗武當山特有的凍豆腐為快。傳說,武當山凍豆腐是在明代洪武年間由一位名叫張三豐的道士首創。當年武當山上游人很多,道觀里沒有下飯的菜肴,張三豐道士便在夜間做凍豆腐,并將其撕成小薄片,烹制成凍豆腐菜肴下飯,受到廣大游客喜愛。
凍豆腐是豆制品中的佼佼者,可煨、燉、燒、炒、煮、燴,老幼咸宜。清代文學家、烹飪學家和美食家袁枚對凍豆腐食法頗有研究,在他所撰的《隨園食單》中,就記載有對凍豆腐的制食法:“將豆腐凍一夜,切方塊,滾去豆味,加雞湯汁、火腿汁、肉汁煨之。上桌時,撤去雞火腿之類,單留香蕈、冬筍。豆腐煨久則松,面起蜂窩,如凍腐矣。”并說:“用蘑菇煮豆腐,雖夏月亦照凍腐之法,甚佳。”其他《醒園錄》《養小錄》等食書,均記載有對凍豆腐的制食法。袁枚曾贊:“豆腐得味,遠勝燕窩。”可見,凍豆腐入饌是更勝于其他美味的珍饈。
凍豆腐一般在冬季制作食用,“冬月凍透者味尤美”(出自清代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在用生豆腐制作時,豆乳不必煮沸,這樣黃色色素不至于完全破壞,制成的豆腐可呈美麗的鮮黃色。豆腐經凍制好后,可撕成薄片吹干,以備長期食用。夏秋之日,亦可利用電冰箱制作凍豆腐,如在普通冰箱內放入豆腐凍2~3天,在冷凍效果好的冰箱則可縮短凍放時間,以豆腐完全凍硬為度。凍好后取出,用自來水化開,呈蜂窩狀,然后改切成小塊,即可烹食。若無電冰箱,有人試驗還可采用壓力鍋制作。其做法是:將豆腐切成5~6厘米見方的塊,入鍋加水以浸沒為度。蓋上帶有橡皮圈的鍋蓋,煮沸冒氣后,扣上壓力閥,視火力大小,約三五分鐘時間;待壓力閥下開始排氣即離火,隨即摘掉壓力閥,讓蒸氣迅速排盡后,打開鍋蓋,可見沉底的豆腐膨脹浮起;等自然冷卻后,豆腐內部呈泡沫狀小孔,其質感特點似凍豆腐一樣,既能入味,又耐煮不爛。
凍豆腐潔白細嫩,吃起來像牛肉,但比牛肉經嚼味長,也可和豬肉媲美,還比豬肉爽口味鮮。如用凍豆腐燉蹄膀、烹雞或炒肉,味道均醇厚、鮮香。
編輯 吳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