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軼
冬十一月,荀躒、韓不信、魏曼多奉公以伐范氏、中行氏,弗克。二子將伐公,齊高強曰:“三折肱知為良醫。唯伐君為不可,民弗與也。我以伐君在此矣。三家未睦,可盡克也。克之,君將誰與?若先伐君,是使睦也。”弗聽,遂伐公。國人助公,二子敗,從而伐之。
——《左傳·定公十三年》
冬季,十一月,荀躒、韓不信、魏曼多奉晉定公之命攻打范氏與中行氏,沒有攻下。于是范氏與中行氏打算攻打晉定公,齊國的高強說:“久病成良醫。唯有攻打國君是行不通的,百姓也是不贊成的。我正是因為攻打國君才待在了這里。三家不和睦,可以全部戰勝他們。戰勝他們后,國君還能倚靠誰呢?如果先攻打國君,這是促使他們和睦。”兩人不聽,還是要攻打晉定公。晉國內的百姓幫助晉定公,兩人戰敗,三家跟著就去攻打他們。
該俗語講的是春秋時期,晉國內部有范氏和中行氏兩個集團的人,準備起兵攻打晉定公;當時有人指出戰事成功和失敗的關鍵,要看民眾是否支持,假如不能取得民眾的信任和支持,便將失敗無疑。范氏和中行氏起兵攻打晉定公是一種反叛行為,民眾自然不會支持他們。何況晉定公自己曾經伐君失敗,落得流居異國的田地,可以說是經歷過失敗的過來人。只要好好總結經驗,就像三折肱為良醫一樣,不會重蹈覆轍。
“三折肱知為良醫”出自春秋末年左丘明《左傳·定公十三年》。“折肱”,指折斷手臂,比喻失敗。“三折肱”意指多次失敗,原謂多次折斷手臂,就能懂得醫治折臂的方法,后多比喻對某事閱歷多、富有經驗,或是屢次受挫,就會總結教訓,領悟道理,自能造詣精深。
經歷過多次嘗試或失敗的人,正如一個多次折傷手臂的人,雖經救治后獲得痊愈,但他已嘗透了折臂的滋味;在幾次三番的折臂和治療的經歷中,他漸漸掌握了治療傷病的方法,以及規避傷痛的方法,換句話說,他已是個老手了。不論何人,經歷過多次挫折,還能艱苦奮斗得到成功,我們都可以稱之為是與困境奮斗過的“三折其肱”之人。
編輯 蘇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