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帥 陳琳 孟麗娟

摘 要:文章探析了海南傳統建筑門窗的裝飾藝術之美,通過對其形式、工藝、意境等多個方面進行歸納對比,展示了海南傳統建筑門窗的裝飾語匯特色。
關鍵詞:海南;傳統建筑門窗;裝飾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統建筑語匯傳承與活化——以明清海南小木作為例”(S201913892098)、三亞學院2019年度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教學專項研究項目“空間建構設計教學”(syxyylbkkc01-06)研究成果。
《道德經》曾云:“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而傳統建筑門窗的實用功能就在于以實體的“有”創造空間的“無”。傳統建筑門窗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承擔起了傳承傳統文化的載體作用,逐步演變成了具有自身魅力,集各種裝飾手法于一體的富有藝術特質的物質文化語匯。海南傳統建筑門窗又因其地域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不同、材料不同、地方風俗文化習慣不同,呈現出多樣化的裝飾特點。
一、門窗裝飾的形式美
明末清初的造園家張南垣講“窗欞幾榻,不事雕飾,雅合自然”[1],海南的傳統建筑門窗的裝飾在形式上多運用單純齊一、對稱均衡、節奏韻律等美學法則,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形式美。
(一)門窗裝飾的重復與對稱
重復與對稱是門窗形式美的基礎,同時也是海南傳統建筑門窗裝飾使用較多的形式。重復就是單純齊一,對稱傳達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均衡。海南傳統建筑門窗通過重復排列單一圖形的形式,以及嚴格的對稱方式形成獨具特色的美感。被譽為“天下第一樓”的海口市五公祠的橫陂窗就利用六邊形進行排列組合,凸顯出幾何美感。隔扇和檻窗多以偶數形式出現,門窗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契合了人們對美感的追求。如三亞崖城學宮的大成殿隔扇和崇圣祠隔扇、檻窗,以及李氏宗祠后堂隔扇和檻窗等,除此之外門窗洞口的形狀也經常采用對稱的圖形,如圓形、方形、六邊形等(圖1),進而形成一定的秩序感與形式美。
(二)窗欞圖案的節奏韻律
傳統建筑的窗欞圖案主要分為平欞式和菱花式。平欞式的窗欞在海南運用比較廣泛,常見有直欞窗、龜背紋門窗、井字紋門窗、套亞字紋門窗、回形紋門窗等,裝飾效果更加有節奏感和韻律感。海南傳統民居最常用的是直欞窗(圖2),以豎向的窗欞等距間隔構成,簡潔大方;回形紋門窗的形狀連綿不斷,具有波動的韻律,代表著薪火相傳之意;亞字紋門窗(圖3)的其圖案先有一個矩形和四條折線,折線從四個方向來切割矩形,形成“亜”字紋,“亜”是甲骨文,有做官、升官的意思;龜背紋(圖4)中龜的四腳向四個方向延伸,中心為龜的軀干,是典型的離心式紋樣,是吉祥長壽的象征[2]。平欞式的窗欞圖案以其豐富的構圖表現主題,極具節奏感與韻律感。
(三)門窗裝飾的正統美
中國封建社會傳統倫理道德中的主從、尊卑等關系,在傳統建筑的門窗中有明確表現,其他是等級觀念制度的物化形式[3]。海南傳統建筑門窗的裝飾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但同時也深受禮制思想的影響。例如三亞市崖城學宮的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東西兩廡除了在屋頂形式、開間數上有等級差別之外,在隔扇、檻窗、板門也有明顯的等級差別。大成門中門使用紅色門板,每扇門的門釘縱橫各九路,共81顆金色門釘與兩旁腋門形成明顯的對比,足以凸顯其等級之高,正統之美。等級最高的大成殿,是崖城學宮的核心,也是舉行祭祀慶典的場所,其隔扇為六抹隔扇,因為是舉行祭祀慶典的重要場所,在中絳環板和下絳環板使用帶有地域性的如意卷草紋(金色)、水草紋(金色)進行裝飾。等級次之的崇圣祠隔扇為五抹隔扇,絳環板上無紋飾,檻墻之上設有三抹套方式檻窗,東西兩廡僅設有五抹隔扇,不設檻窗。崖城學宮的門窗在體現等級差異的同時,也體現著禮儀、序列、和諧,進而凸顯正統之美。
二、門窗裝飾的工藝美
“五材并用,百堵皆興”,五材本指“金、木、水、火、土” [4],在傳統建筑材料上也可以附會說是磚、瓦、木、石、土。優越的自然條件為傳統建筑的選材提供了豐富的林木資源與石材資源。傳統匠人以菠蘿蜜木、黑鹽木、青梅木、菠蘿格、荔枝木、苦楝木等為主要材料,使裝飾呈現出獨特的工藝美。確定選材后常通過浮雕、透雕、磚雕、陶塑、陰刻、陽刻、彩繪等多種技藝手法來表現某一種造型或圖案,多在大門、檻窗、隔扇這些人們視線容易觸及之處,通過不同的技藝來展現獨特的工藝美。
浮雕常用于絳環板與裙板處,透雕在海南傳統建筑中運用比較廣泛,透雕門窗利于采光和通風,節省材料且雕刻組合的方式方法也比較多樣。文昌市鋪前鎮的林家大院的門窗較為典型,其木門通過浮雕與透雕相結合技藝雕琢而出的精致木門。在絳環板的位置上,動物形象的青蛙、花鳥、鯉魚等浮雕栩栩如生,立體感強,梅、蘭、竹、菊等浮雕清雅秀麗,儼然成趣。木門隔心部分,采用透雕的手法,穿插結合花卉、銅錢、瓜果、蝙蝠等圖案,構圖豐富完整,結構合理,又滿足采光和通風的需要,呈現出極富地方特色的工藝美。
彩繪多施于門窗的額上、窗楣、左右兩邊等處,海南常用一些如綠色、金黃色、灰色、青色、藍色等清新淡雅的顏色作為彩繪的底色,使人置身于藝術的殿堂,滌蕩心靈,升華靈魂。例如,澄邁縣羅驛村李氏宗祠東側橫屋檻窗窗框黃藍相間的彩繪,以及檻窗之上彩繪的“乳姑不怠”“埋兒奉母”壁畫,都在用顏色的優勢來自如地表現主題,增加了活潑生動的工藝美感。
三、門窗裝飾的意境美
中國傳統建筑意境的形成,本質上由中國傳統建筑獨特的空間元素及其構成,以及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藝術思想所決定[6]。海南傳統建筑門窗通過文字、幾何圖形、裝飾題材等不同的形式來表達創作者的情感,營造出獨特的意境美。
文字是一種最直觀、最容易理解的表達方式,在一般被雕刻在門框、門簪、門額等顯眼的部位,運用陰刻或者陽刻的手法直接雕刻“壽”“喜”“福”等這些帶有吉祥寓意字語來營造一種獨特的文字意境,給人以遐想空間。其中,“喜”最常見的表現方法為“雙喜”或“囍”,寓意為雙喜臨門;“壽”常代表人們對幸福與美好的寄托;“福”常用楷書、草書、篆書來表現福如東海。在瓊海的民間有一段關于“福”字的順口溜:“一福床上無病人,二福牢里無罪人,三福有兒有女不斷根,四福兒子媳婦都孝順,五福有喝有吃無外債,平安喜樂度一生。”[7]
“圖必有意,意必生境,境必吉祥”,古人常運用不同的裝飾題材來營造意境。植物題材如用梅花象征高潔孤傲,牡丹象征花開富貴等;動物題材如用喜鵲象征喜事臨門、喜事到家,龜、鶴象征長壽等;人物題材如八仙獻壽、百子鬧春等;文字題材如文字對聯、百壽圖等;器物題材如琴棋書畫等;幾何圖案題材的如冰裂紋、一碼三箭等。這些題材都是在通過不同的象征寓意來營造一種獨特的意境,令人神往。三亞市崖城的民居院墻上多有雕刻成葉子形和扇形的青石漏窗,這是在外拼搏多年的商賈歸隱故鄉后用此來表達一種“出門見善”“落葉歸根”的意境,并且在視覺上形成一種“閉而不絕,連而不斷”的感受。三亞市保平村明經第門樓從剩下的字跡中,依稀可以辨別出“明經第”三個字,顯露著百年老宅的滄桑之感,其門牌匾兩側的刻畫圖案更是精美絕倫,左側圖案上畫著獾往上爬,另一側則畫著喜鵲站在枝頭上往下看。“這兩幅刻畫連起來的意思就是‘歡天喜地的意思。”海口市瓊山區的吳氏故居的門窗不僅雕刻著鸚鵡、喜鵲、麻雀等各種鳥類,另有大棗、花生、芭蕉、西瓜、桂圓、佛手、南瓜、葡萄等瓜果,還有牡丹、菊花、蘭花等花卉。這些生動逼真的瓜果,不僅給人以垂涎欲滴、唾手可得的快感,而且,每一種瓜果都有其深刻的寓意:葡萄、南瓜籽比較多,象征多子多孫;牡丹表示榮華富貴;芭蕉葉大,象征子承大業;佛手、桂圓組合在一起也有大富大貴之意。
四、結語
在海南全面建設自由貿易港的背景下,繼承創新海南優秀的傳統建筑文化是一個重點,而傳統建筑門窗裝飾文化作為傳統建筑文化的點睛所在,對其進行系統的探析尤為重要。門窗裝飾所體現出的形式美、工藝美、意境美充分反映了海南傳統建筑濃厚的文化性與裝飾性,體現了傳統匠人的精湛技藝,以及建筑設計者與使用者的理念和行為習慣。我們不僅要發揮傳統建筑門窗裝飾的觀賞利用價值,更要從實際出發將其裝飾語匯運用到建筑設計等多個相關領域,使海南傳統建筑門窗的裝飾語匯煥發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王麗娟,祁素萍.中國傳統窗欞藝術探討[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13(4):77-78.
[2]王銳.朝鮮族傳統建筑門窗裝飾藝術探析[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57-65,141.
[3]向業容,李賢華.中國傳統建筑門窗文化探析[J].大眾文藝,2015(17):138.
[4]李允鉌.華夏意匠[M].2版.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4:209.
[5]熊紅麗.文昌民居建筑裝飾文化探析:以鋪前鎮林家大院為例[J].大眾文藝,2014(9):123-124.
[6]馮頎軍.中國傳統建筑意境空間構成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8.
[7]王小茹.海南瓊海近代民居人文內涵及裝飾藝術研究[D].海口:海南大學,2016.
作者簡介:
周帥,三亞學院藝術學院學生。研究方向:傳統村落保護與再利用。
陳琳(通訊作者),博士,三亞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歷史及其理論。
孟麗娟,三亞學院藝術學院團委書記。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