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璟

摘 要:19世紀末20世紀初,技術的精進、材料的豐富和文化思維的碰撞使得建筑和藝術交錯融合,從而推進了現代主義建筑的發展。文章從貝爾拉格的作品入手,分析其與磚砌建筑的關系,以期揭示由磚材(材料)和砌筑(技術)組成的磚砌建筑在被賦予全新的設計思維的同時,承載的對當時社會問題的理性思考。
關鍵詞:現代主義;貝爾拉格;磚砌建筑
現代主義的建筑風格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磚砌建筑的發展進程,特別是在20世紀中期出現的一批優秀建筑師,他們追求一種具有創造性的、能體現出個人愿景的建筑形式,理性客觀的設計思維因此而盛行。
一、背景
在工業化進程的時代背景下,藝術運動中的某些激進思想逐漸融入建筑,比如形式主義、風格主義和功能主義等,它們的出現促使了現代主義建筑思想的形成。現代主義者認為應該摒棄傳統教條的約束,將目光放在更長遠的未來,這些建筑師擁有強烈的社會主義意識和良好的教育背景,加上戰爭造成了住房短缺等嚴重的社會問題,使得這些建筑師開始在建筑中呈現強烈的社會主義傾向。建筑師將設計準則的天平向多元化傾斜,不斷探索形式與結構上的可能性,以科學與理性的思維推翻了藝術與感性的想象。他們認為在某種意義上,磚砌建筑既是“表面象征”的事物,也是宗教藝術的浪漫體現,無法滿足他們想要改變社會的美好愿景,于是在建筑中大量運用能夠代表理性的工業材料,這使得磚砌建筑的地位岌岌可危。直至現代主義建筑思想逐漸成熟,接納吸收了各個建筑派別的觀念,將新興技術融入磚砌建筑中。
二、磚砌建筑
古羅馬人用磚材造就了無數令人驚嘆的瑰寶,使磚砌建筑得以普遍出現在歐洲各城鎮。16至17世紀,荷蘭脫離西班牙的統治后擴張海上貿規模,使得具有民族特色的磚砌建筑開始影響周邊各國。
(一)發展歷程
17世紀的荷蘭正值經濟騰飛和軍事實力增強時期,人們對展現知識和財富的熱情隨之高漲,磚砌建筑成為了較高社會地位和宗教獨立性的代表,大量的新興教堂和帶有華麗山墻的住宅開始涌現,荷蘭也因此“成功地以磚造建筑標志了其新興國家的自我認同,亦確定了其自身的建筑傳統”。19世紀的磚砌建筑大多以開展工業活動為主,呈現出建立在古典主義基礎之上的折中主義和新哥特式的新面貌,帶有濃厚民族風格的建筑成為主流。后來荷蘭建筑轉向了追求個人主義的設計風格,當時的建筑師轉變了舊有的形式思維,理性思考迅速占據了20世紀荷蘭建筑的主流。先有庫伯斯①繼承的維歐勒·勒·杜克②的“結構理性主義”,后有貝爾拉格③提出的“標準化設計”,他們將自己的觀點與磚砌建筑相結合,各自形成了頗具個人風格的作品,為磚砌建筑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助力。
(二)貝爾拉格與磚砌建筑
人們擺脫過去的建筑需服從宗教的固有思維,使得建筑不再是宗教的附屬品,而是表達個人需求和社會特征的獨立產物,再加上當時的材料具有局限性,不斷阻礙著建筑形式的創新,這些都促使了貝爾拉格形成盡可能減少裝飾、建筑物各部分需服從整體的主要設計思想。貝爾拉格認為建筑作為一個反映社會現象并解決社會問題的載體,是社會的產物,須反映當下的社會條件,他“向往一種公共的、非個人主義的建筑,使用一個時代所能提供的材料,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現狀”,從而借由磚砌建筑,筑起了與現代主義相聯系的橋梁。
1.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中心
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中心④從外觀看,有著大小不一的紅磚山墻和意大利式浪漫主義的鐘樓,入口位于塔樓下方。貝爾拉格遵循1∶2的尺寸比例規劃平立面,通過改進原有的磚砌方法,將3.8m×3.8m的方形模塊作為設計模型。建筑物內部有三個大廳,分別用于容納商品、囤積谷物和證券交易,每個廳堂都圍繞著較小的辦公室和服務區域。設計方案幾經修改后使建筑物具有了雙重功能,即商品交易和社會服務,顯現出了一定的社會主義傾向。
2.狩獵小屋
狩獵小屋⑤由一個中心塔樓和兩側低矮墻面圍繞的小庭院構成,貝爾拉格用建筑立面代表鹿角,塔樓代表十字架。為了使建筑的整體構造與平面布局相統一,建筑表面以大塊磚組成,在配色和材料方面保持一致,每個房間均用兩種顏色裝飾,天花板由方形玻璃的馬賽克磚塊組成,這些都極具貝爾拉格一貫的設計風格。緊靠狩獵小屋的矮樓設有工作間、車庫和員工居住的區域,通過將服務性活動和日常生活隔開實現功能的區分。
三、理性與批判
磚砌建筑久盛不衰的原因不僅在于其被賦予的宗教意義,還在于其堅固莊嚴的外觀和布局合理的結構,更在于其緊跟時代步伐的設計理念。加之工業革命之后,磚砌建筑中大量地使用鋼架結構,讓建筑空間看上去輕盈通透。貝爾拉格有意識地將早期哥特式與新古典式風格門窗組合的復雜細節統一為簡潔明了的窗戶和入口,使得建筑的結構和空間組織更加合理。為了追求纖細、純凈的建筑形象,建筑的外墻壁和天花板部分與其他的同類建筑物相比來說較薄。相關資料顯示證券交易中心是木樁地基,雖然通過木框架相互連接的地基支撐整棟建筑從理論角度是不科學的,但貝爾拉格利用桁架保證了整體重心的平衡。“商品和股票交易大廳的桁架上安裝了馬鞍形屋頂,……‘裝飾以預期負載的形式存在,并以明亮的色彩強調鉚釘和扣板等功能性零件。”同樣的方式也見于狩獵小屋,通過聚集小體積空間形成統一的整體,使用馬賽克磚塊和木制家具制造古典氛圍,在比例法則的約束下使用克制的設計手法,與貝爾拉格的設計思維相契合。
四、思考與啟示
貝爾拉格在其所著的《關于風格的想法》一書中說道:“由于建筑是空間封閉的藝術,我們必須強調建筑的空間本質,無論是建設性的還是裝飾性的,從這點出發,建筑物不應考慮占據主要部分的外部形式。”從早期對建筑桁架結構的探索,到后來賦予建筑物平立面以故事敘述性,表達方式的演變呈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在他看來,建筑不只是個人內心的映射,更是對社會現象的折射,這種思想啟發著現代主義建筑風格。如今,現代主義建筑風格雖在美感和功能之間達成了高度統一,卻逐漸丟失了社會層面的深層意義,走向一味追求表象的形式設計。文章中對貝爾拉格與磚砌建筑的關系進行了剖析,或許能帶來某種程度上的深省。
注釋:
①①P.J.H.Cuypers(1827-1921年),荷蘭建筑師,代表作有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和荷蘭國立博物館,同時也從事于教堂修復工作。
②E.E.Viollet-le-Duc(1814-1879年),法國建筑師,其著作中關于建筑的形式與功能關系影響著包括安東尼·高迪、路易斯·沙利文和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等新一代建筑師。
③H.P.Berlage(1856-1934年),荷蘭建筑師,對現代主義建筑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他的作品也開創了傳統主義建筑的先河。
④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中心(Amsterdam Stock Exchange),H. P. Berlage的代表作品,是世界上第一所交易中心,也是19世紀荷蘭建筑的豐碑,反映了19世紀傳統建筑向20世紀現代建筑的變化過程。
⑤狩獵小屋(St.Hubertus Hunting Lodge)建成于1920年,H.P.Berlage晚年代表作,位于荷蘭海德蘭德省,克羅勒·穆勒斯(Kr■ller-Müllers)夫婦的私人宅邸,用于狩獵和接待客人。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