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摘 要:當代農業示范園是具有農業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綜合景觀。其規劃是將農業資源通過景觀物種配置、公共設施設計等元素的藝術化表現,表現農業文化歷史脈絡,把農村風貌、風俗人情等象征性因素融會貫通在農業景觀形象之中,充分考慮人性化設計。當代農業示范園景觀規劃設計不再是理想主義,而是更接近人的生活、工作、生產等,強調技術為人民服務,讓農業景觀呈現出自然的審美。
關鍵詞:農業示范;自然要素;人工景觀;綠地設計
2020年中央就印發了《關于落實黨中央、國務院2020年農業農村重點工作部署的實施意見》的文件。文件中指出全國各地要按照世界、國內、地區三個等級的資源優勢,建設一批資源獨特、環境優良、設施完備、業態豐富的休閑農業重點縣。同時報告中也特別提出在農業示范園中引入數字化、信息化、綠色創新等技術。未來農業示范園的建設將產生巨大的變革,其景觀規劃設計就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本文以農業示范園景觀的綠地設計為重點,圍繞自然要素和人工造景的方法進行闡述。
一、國內外農業示范園景觀的發展與探索
農業示范園概念起源l9世紀的歐洲的鄉村。進入20世紀,生態農業體系逐漸成熟,歐洲各國建立起各種模式的農業生態園。目前國外的農業示范園主要是兩種模式:
第一是以生產生態農產品為主的現代農業模式。這類農場是以推廣先進生態技術為主體的基地。
第二是以進行鄉村旅游、休閑為主體的休閑農場,主要是以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農事活動為主要內容。它提倡生態的園區環境和科普教育意義,讓普通百姓走進農業園區,真正參與到農事活動中,讓人們在體驗農事中享受休閑、觀賞的樂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由于我國發展起步較晚,我國生態農業園區的建設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國內農業示范園景觀被關注的歷史比較短,其關注的重點是農業的生產和相關農業資源的開發等方面,或從區域發展的高度出發,在較大的地理空間面展開的研究。但在農業景觀理論的系統化、方法的現代化和相關研究成果的應用方面還較薄弱。
農業示范園的建設對我國新農村建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其影響極大。因此研究該選題的實際意義在于:推動了新農村建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生態農業具有良好的生態功能和旅游觀賞功能。
二、當代農業示范園的總體布局
按照總體布局,服從項目功能定位,植物與建筑、水系、道路及地形地貌共同構造園區的環境景觀。綠地環境的設計應服從以下原則:
第一,因地制宜進行綠化造景,根據分區原理分布綠地面積,在綠地設計的功能上做到全面規劃,達到一田一景,整體上又能體現點、線、面相結合的統一綠化體系,并充分體現綠色生態氛圍。
第二,綠化地形高低變化,打造視覺形象愉悅感。農業示范園不同于一般的景觀園林。首先就是地形設計的起伏。可以通過塑造微地形來豐富空間感受,結合自然起伏的地勢、蜿蜒變化的道路進行植物配置,形成變化的景觀效果,增加視覺情趣,形成障景。利用墻壁種植攀援植物,可以弱化建筑形體生硬的幾何線條,在植物造景中運用植物的層次、輪廓、季相、色相、花相、味相等構成錯落動態的景觀,提高空間的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其次,農業景觀是大尺度的景觀概念,其場地的復雜程度比較高。景觀規劃不能在原有的標高上填充景觀元素,而是要以整體地形天際線(包括建筑天際線)的變化為依據。農業示范園中的建筑與植物,綠地與道路應該是協調的。
第三,注意尺度,合理設置綠化和建筑的退讓關系。農業生態園景觀的設計不僅僅是豐富環境,更主要的是為農業建筑服務,以開放的景點和封閉的農業基地作為建設載體。以營造環境優美的田園風光為目的,最終為人類勞動活動創造一個具有親和力的空間環境。
第四,綠植疏密分層,木色秀潤掩墻基。在園區的植物配置中考慮植物的豎向結構,利用高低的變化來設計。景觀綠化的設計應當是可以看到綠化的深淺變化,達到視覺的藝術化。采用自由式的種植方式,將觀賞性強的小喬木與一些常綠的灌木搭配,如薔薇、杜英、楓樹搭配火棘、杜鵑等。地被植物以四時花卉、草坪為主,營造一種四季有花的景觀特色;也可在人流相對集中的地區設計分區的彩色灌木帶。
第五,修筑自然坡岸,巧用自然水景。在傳統的農田景觀中水景的利用多是水渠或灌溉型水資源,其形式比較簡陋,基本沒有考慮駁岸的造型。因此在農業示范園的水景設計中一定要注重坡岸設計。
第六,弱化通路、消防車道痕跡。目前國內的農業示范園都極少考慮消防車道的問題,多數的做法是像對建筑物一樣看待消防車道,設計只是在這之外進行填充。
綠化種植要求在不同的農業生態園分區中也不盡相同樣。具體來說:
第一,科研生產區。該區主要的功能是農業生產和產品研發,以建筑和道路為主,綠地面積主要集中在道路兩側。在科研生產區的道路綠化設計中,主調樹種多為落葉小喬木,基調樹種多為常綠灌木,二者綜合組成道路綠化帶,再以地被草花做適當的襯托,隨著季節的變化與生產區內的農作物景觀相互彌補,相互襯托。
第二,示范培訓區。園區的示范區內綠化形式則比較多樣,一般情況下選取的植物是根據各個示范區單元內容決定的,各具特色,整體上要體現香化、彩化并且隨季節而變化的特點。
第三,休閑和觀光區。園區的休閑區和觀光區的綠化多采用傳統的園林美學來設計。從游人的需求出發,兼顧植物群落的自然性和系統性來設計。形式上,可在綠地內修建供游人漫步的小道,為了表現其休閑和觀賞功能,還可在其間設計各種園林小品和雕塑;也可以根據植被景觀姿態活潑、顏色豐富、高低錯落的特點進行設計。在游人較為集中活動的地段,應修建大面積綠地,保證充足的活動空間。在觀光區可采用自由式的種植方式,將觀賞性強的小喬木與一些常綠的灌木搭配,如薔薇、杜英、楓樹搭配火棘、杜鵑等,地被植物以四時花卉、草坪為主,營造一種四季有花的景觀特色;也可在人流相對集中的地區,設計分區的彩色灌木帶,形成鮮花、水果、魚、蔬菜等造型迥異的道路綠化帶,既符合了休閑觀光區的主題,又提高了視覺效果。
第四,管理服務區。園區的管理服務區綠地設計以簡潔大方為主,通常以大型常綠或落葉喬木的規則式種植為主,設計時采用遞階形式,可選擇抗污、耐污、吸收噪音、滯塵的植物,如圓柏、雪松、桂花、夾竹桃、珊瑚樹等,即由喬木向小喬木、灌木、草坪過渡,多層次、立體化,形成良好的景觀效果。
三、當代農業示范園景觀的綠地設計研究
農業示范園的綠化植被種類應該參考季節變化,形式上可以從多方面進行設計。園區常見的的綠化形式有以下幾種:
第一橫向綠化,有各種形式的植樹和草坪。植物的設計要注意高度的限制以及水平空間疏密,還要考慮植物之間的距離和地下的各種管線。園區行道樹常有樹帶式和樹池式兩種;常用的水平綠化植物又可以分為觀果植物(包括火棘、枸杞、石榴、金桔、南天竹、枸骨等),觀賞蔬菜(包括五色辣、刺茄等),觀葉植物(包括楓樹、梧桐、李樹等)。
園區的草坪按功能分為觀賞草坪、休憩草坪、護坡草坪和放牧草坪等。地被植物的選擇需參考氣候、溫度、濕度、土壤等條件;另外多種低矮花灌木均可作地被應用,如棣棠等。
第二垂直綠化,主要是指位于各種構筑物的外沿包括建筑、墻面等,沿著墻壁攀附生長的,直立面綠化景觀。垂直性綠化所用植物有地錦、五葉地錦、凌霄、薛荔、絡石、扶芳藤等。支架式植物無吸盤和氣根,攀援能力較弱或不具備吸附攀援能力,設攀援支架供植物盤繞攀附生長,此類植物主要有金銀花、牽牛花、藤本月季等。
第三是水體綠化。水體植物要考慮水體深淺和水體護坡形式。水生植物按照生活習性和生長特性分為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等。挺水植物通常只適用于1米淺水中,植物高出水面,常用的植物有菖蒲、水蔥、慈姑、荷花等。浮游植物可生長于稍深的水中,但莖葉不能直立挺出水面,常用植物有睡蓮、碗蓮等。
第四是護坡綠化。在農業基地的邊界要注意護坡綠化的防護,選擇耐生長且根系發達的植物。另外多種低矮花灌木均可作為地被應用。
四、當代農業示范園綠地設計的研究價值
我國現代農業從全國層次上看,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的快速發展給農村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由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土地調整和整治以及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滯后,導致土地浪費,環境污染嚴重,農村景觀受損等,究其根源主要是在新農村的建設、土地開發整治和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缺乏生態景觀理論和技術指導,破壞了鄉村景觀的各項要素之間的景觀聯系,同時也導致了原有村莊的鄉土景觀受損,出現了嚴重的“景觀污染”現象。為了推進新農村建設,提升農村綜合發展能力、生態服務能力和景觀價值,本文在大量的實踐調查和課題設計基礎上完成了對農業生態園景觀設計的研究,系統分析了國內外關于農村示范園景觀建設的理論和方法,以期推動我國農業示范園綠地設計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志良,胡岱.關于觀光休閑農業的思考和建議[J].農村經濟,1998(3):3-5.
[2]何昉.景觀十年[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3]文向明.“農家樂”與生態環境建設[J].云南環境科學,2003(增刊1):118-122.
[4]顧筱和.論鄉村旅游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6(5):100-102,107.
[5]秦源澤,鄒志榮,管麗娟,等.區域鄉村景觀規劃體系研究初探[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0(5):207-211.
作者單位: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