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蕾霖 盛加諾 朱懿宸 曹志明
摘 要:革命紀念性空間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社會的發展,原有的許多革命紀念性空間需要通過改造升級,來適應當下紅色文化傳承的時代要求。文章通過舉例分析淮海戰役該主題紀念空間現存的問題,提出改造設計思路與建議,從而更好地發揮紅色場館宣傳教育陣地資源的優勢。
關鍵詞:徐州地區;淮海戰役;紀念性空間;改造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徐州地區淮海戰役遺址紀念設施現狀調查與主題紀念性空間環境改造設計研究”(XCX2020204)研究成果。指導教師:曹志明。成員:邱蕾霖、盛加諾、朱懿宸、王夢婷、徐浩然。
徐州地區是淮海戰役的主戰場,戰后遺留下了眾多的革命戰爭遺址以及為此建造的紀念性空間。這些由革命戰爭歷史文化環境及其紀念物構成的革命戰爭紀念性空間,不僅是具有物質功能的空間場所,更是傳承紅色革命文化的重要載體。革命戰爭紀念性空間作為傳播民族精神文化與加強社會記憶的媒介,在加強愛國精神教育、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傳承紅色文化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一、徐州地區淮海戰役紀念性空間現存的問題
通過對徐州地區淮海戰役紀念性園區及其相關主題紀念性空間考察研究發現,這些空間環境中,原有的紀念性空間與新建的建筑設施相比,在現存狀態與展示水平上有較大差異。以徐州淮海戰役紀念園區中的國防教育紀念館為例,可以發現主要存在著以下五個方面問題:
(一)建筑外部環境景觀與主體建筑空間不協調
淮海戰役紀念性空間建筑大多以低層建筑為主,常見的主體建筑多為一至三層,因此,為了突出主體建筑空間的中心地位,周圍的景觀環境設施應在尺度等方面與之相協調。考察發現:淮海戰役紀念園區中的國防教育館外圍的景觀樹木由于尺度過于高大,給參觀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壓迫感;從紀念節點區域主體建筑與配套環境景觀關系來看,無法突出建筑主體,也使得建筑本身與外部空間缺乏空間上的聯系。另外,過于高大密集的景觀植被分配使得建筑內部缺乏良好的采光與通風,昏暗的光線與不夠宜人的尺度往往會給參觀者造成較差的觀感。
因此,在具體改造過程中,應在保證景觀內容合理性的同時,將淮海戰役紀念空間的整體風格融入其中,謹慎處理建筑與景觀之間的關系,使主體建筑與周圍景觀相融合,保證建筑與整體風格具較強的統一性。
(二)建筑外部廣場設施陳舊
紀念館外部部分廣場設施過于陳舊,地面鋪裝材質簡陋缺乏維護,破碎的磚塊縫隙之間雜草叢生,影響觀感與紀念氛圍。另外,廣場上布置的主題設施沒有充分利用好空間結構,排布方式不明確,功能與意義不夠明確。
出現該問題是因為沒有充分利用好空間結構,外部空間與建筑的連接部分可以使整個紀念空間由開敞到封閉、由公共到私密,序列化、系統化地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所以,在外部空間的設計上,應該做到與建筑主題的風格相統一的同時,增強活動空間的美觀性、意義性與有效性。
(三)紀念建筑內部主題與動線不夠明確
通過對國防教育展廳的考察可以發現,展廳內的內容雖豐富,但卻不能傳遞準確的信息。每個小型展廳內的內容概括不明確,展廳之間的串聯性不強,觀者整體游覽下來會感到思緒雜亂。展板展臺等的布置也并沒有充分利用空間結構,疏密不協調,有些地方展陳擁擠,有些地方則過于疏簡而顯得進深過大,十分空曠。參觀動線的合理組織能夠強化展示內容的故事性與連續性,以保證紀念情感的連續激發和場所精神的精準傳達。在進行國防教育展廳內部的空間塑造時,應運用空間形態的象征來激發人們的想象,并配合以界面、光影等的處理,結合動線的設計引導,通過四者的協同作用來表達主題紀念空間的情感特質,準確地傳達場所精神,進而可以更好地達到傳播文化與意識形態、保存戰爭記憶、提供民族及國家認同感、傳承紅色文化的功能作用。
(四)空間內部展陳設施陳舊
考察發現,紀念廳內大部分的設施,如展板、展臺、地板、墻壁等,都出現了老化現象。大部分場景空間燈光照明缺少層次,再加上外部樹木的遮擋,展廳內部的光線較昏暗且不均勻。年久失修的各類設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安全隱患。
因此,需對紀念廳的內部設施進行改造與翻新。內部空間的處理包括對界面材料的色彩、質感、肌理和具體表現的選擇與應用,通過營造恰當的空間氛圍來左右參觀者的心理感受。內部設施的風格也對展廳主題風格有影響,在內部設施的設計中需要做到兼顧設施使用性與美觀性的同時統一展陳風格,展廳之間要合理融合過渡,帶給參觀者循序漸進、有情緒節奏的觀感體驗。
(五)建筑內部采光與通風較差
美國建筑師斯蒂芬·霍爾說過:“沒有光,空間將有如被遺忘了一般。”光也就意味著陰影。光與影的過渡、界限以及光的折射等同樣可以帶來對空間的組合與分割,光影是營造空間氛圍感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就是說,光在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之外,還能對空間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塑造,引導人們對空間的感知[1]。所以光線對內部空間的展現至關重要。在保證采光的良好性的同時還要具有合理的通風。
光是空間表現中最重要的元素,光不僅能給人帶來視覺感官上的生理刺激,更重要的是給人心理上、精神上的沖擊感。在國防教育展廳的內部空間中,可以利用精心設計的人工光影效果來營造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引導參觀者的行為和情感。恰當的開窗與精心設計的不同采光口位置會帶來不同投射方向的自然光影與令人舒適的通風方式,使得整個展廳不會過于沉悶。
二、徐州地區淮海戰役紀念性空間的具體改造設計思考
(一)整體建筑環境方面
徐州國防教育館外圍陳列著一批大型軍事武器,可以利用大型軍事武器、廣場以及綠化將主體建筑圍合起來打造成“回”字狀建筑景觀布局。充分利用外部空間,打造出靈活的游覽流線,可以使整個建筑更加生動突出。建筑外部的廣場用水泥鋪滿直至建筑外部臺階連接處,從視覺角度看,擴大了空間延伸性;從藝術角度看,廣場的加入更具藝術性,增加了建筑的莊嚴性。在植物配置上選用草坪及低矮的灌木組合搭配。低矮的灌木可通過定期的修理來維持造型,且不會遮擋光線,不會影響館內采光,局部展品可通過自然光線增加本身的質感。同時,草坪作為過渡地帶的一部分,可以為游客提供緩沖。建筑環境是一個融時間、空間、自然、人文、建筑和相關門類藝術于一體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充分利用建筑環境和建筑之間的關系能夠增加建筑物整體的藝術性,更好地烘托整體建筑紀念氛圍。
(二)外部造型方面
“在當下信息技術發展的背景下,建筑造型設計師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還有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的審美也在不斷地改變,建筑設計的手法和理念也變得更加嚴格。”[2]為了突出徐州國防教育館本身的特色,以“國防”為思路重點,將抗戰時期“安全屋”的造型運用在建筑上。建筑主要采用鋼結構與混凝土材質,鋼結構的運用凸顯出堅定不移地宣傳國防教育思想任務這一出發點,以此來銘記烈士們的英勇犧牲。冰冷、毫無溫度且不做任何色彩裝飾的混凝土代表著戰爭的殘酷,以此來提醒人們:當下的和平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保衛和平、積極擁護國防建設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三)內部空間布置方面
通過考察,國防教育館可分為“民兵光榮史”“戰場武器”“戰時會議”“戰場重現”“當今國防”五部分,分別對應一個展廳主題。“民兵光榮史”主要以展板和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方便游客閱讀;“戰場武器”用展臺和文字介紹,凸顯戰時威力;“戰時會議”以小場景展現出來,營造緊張氣氛;“戰場重現”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游客帶入戰爭場景,感受戰爭的殘酷;“當今國防”與“戰場重現”聯合在一起,使游客感受到國家對人民安全的重視,從而加深游客對國防安全的重視,將徐州國防教育館的作用最大化,達到國家宣傳國防教育的目的。
原展廳設計沒有明確的游覽方向指引,應積極利用導向標識和空間出入口的結合來做引導,以此解決游覽展廳動線問題。
建筑遺產是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是人們在歷史發展中反映各個階段背景的重要實踐活動。對于建筑遺產的保護源自建筑遺產所承載的歷史價值,這種價值的作用是巨大的,所帶來的作用也是無窮的[3]。改造設計可以保留部分舊館特色并與新場館設計相結合,從而達到新舊館一體,這既保留了原來的時代韻味,也是對新展館設計的尊重。
建筑內可將自然光和人造光結合設計來表達紀念內容與精神。通過改造設計引入的自然光會增強空間的氛圍,如在武器展示空間使用人造光打在主要展現物品上,達到主次分明的效果。如觀影室部分,需要幽暗的環境,我們采用地面照明引導游客行走,地面照面的補光滿足了參觀要求同時也起到導向作用。而部分場景采用頂面光照設計,利用趨光性,在心理效果上達到“撥開云霧見天日”的效果。光的設計運用對國防教育觀的紀念內容與精神指向起到雙重作用。
合理的開窗不僅有利于采光,也達到了通風換氣的目的。在紀念精神方面,合理的通風能夠配合光渲染出當時戰場的凄慘、悲壯的氛圍。同時,適當的通風也能通過觸覺把游客的思緒及時拉回現實。
三、結語
以上通過對徐州國防教育館的改造設計思路分析可見,通過改造設計可解決當前國防教育館存在的參觀者期望與當下展陳水平不相符的狀況。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革命紀念性建筑空間的存在狀態及展陳水平與革命戰爭的文化背景逐漸不相稱,也落后于當下紅色文化傳承的時代要求。徐州地區淮海戰役主題紀念性空間及其他革命紀念性空間作為紅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應該不斷改造提升其物質精神內涵建設,打造徐州地區城市文化名片的新標高。
參考文獻:
[1]甄密密.基于建筑現象學的大屠殺紀念館設計初探[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13:43.
[2]田成帝.基于建筑外觀的造型設計問題探索研究[J].四川水泥,2020(8):206.
[3]裴軍.德國改擴建型博物館的設計研究[D].沈陽:沈陽建筑大學,2017.
作者單位:
徐州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