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佳

壓力這個話題,我們應該都不陌生,很多人的口頭禪可能就是“壓力山大”。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壓力之下,他很有可能患上胃潰瘍或者其他慢性疾病。科學家認為,所謂壓力就是環境產生了變化,這些變化會讓我們感受到威脅,而我們的能力又不足以適應這種變化,所以就感受到了壓力。
這個說法可能不夠直觀,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常用的壓力測試問卷來認識一下何為壓力。問卷里有10道題,這10道題可以讓我們評估自己感受到的壓力到底有多大。
請回想在過去的30天里,你出現如下感受和想法的頻率:
1.你有多頻繁因為發生了一些意料不到的事情而感到心煩?
2.你有多頻繁感到不能控制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事情?
3.你有多頻繁感到緊張或有壓力?
4.你有多頻繁感到自己沒有信心處理好個人問題?
5.你有多頻繁感到事情不是按照你預想的方式進行的?
6.你有多頻繁發覺你不能妥善處理所有你必須處理的事情?
7.你有多頻繁不能控制自己生活中的惱人事情?
8.你有多頻繁覺得事情都不在你的掌控之中?
9.你有多頻繁因為事情超出自己的控制而生氣?
10.你有多頻繁感到困難重重,不能一一克服?
這是心理學中最常用的量表之一,叫作壓力知覺量表。當然,正式的測試會要求我們根據自己的感受做出1~5分的打分,最后計算總分得出結論。暫且不考慮打分,單說這個量表,它其實可以讓我們直觀地認識到壓力到底是什么。
從這些題目里不難發現,其中有一半的問題是在問你是不是無法控制生活中的事情,另外一半是在問你是不是缺少足夠的信息對未來進行預測。這是因為壓力有兩個特征,一是不可控制,二是不可預測。
也就是說,雖然壓力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如果我們對生活感到不可控制,或對未來感到無法預測,那么我們就處在壓力之中。
壓力不一定都是壞的。壓力分為“好壓力”和“壞壓力”,用更專業的說法來說就是,壓力分為急性壓力和慢性壓力。
云霄飛車、蹦極等極限運動帶來的壓力就是一種急性壓力,雖然我們可能從中感到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脅,但是這種感覺很刺激。在這個過程中,腎上腺素和壓力激素大量分泌,身體是高度警醒的,情緒上也很快樂。
急性壓力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旦云霄飛車到了終點,壓力很快也就消失了,并不會給身體帶來太大影響。再強烈的急性壓力,對我們身體的影響也只會持續兩個小時。急性壓力能夠讓我們的身體在短時間內釋放出大量能量,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能比平時跑得更快、跳得更遠,這其實是有利于生存的。比如,如果我們在大自然中看到了老虎,我們就會在急性壓力的作用下跑得更快,這樣就能更快地逃離危險。
當然,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已經不太可能直面老虎的威脅了,但是急性壓力依然有一定的好處。比如,在急性壓力下,我們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所以在適度的急性壓力下學習,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能夠讓我們的學習效率更高。
但是,壓力的這種好處只存在于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如果反過來,我們現在要把已經學會的知識提取出來,比如考試的時候,我們需要不斷地將大腦中的記憶提取出來,這時如果壓力太大,反而會感到大腦一片空白。
需要強調的是,“壓力有一定的好處”這一結論僅限于急性壓力。
如果我們每天都過著被壓力驅使的生活,那么也許一開始還會能量更足、注意力更集中,但時間長了,恐怕就會對生活充滿絕望。這時就會產生很多消極影響,這些消極影響就是慢性壓力。
慢性壓力如果不能合理釋放,就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一個公認的生理癥狀就是偏頭痛。另外,已有研究發現,慢性壓力也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慢性壓力帶來的另一個后果是肥胖,而且慢性壓力導致的肥胖非常氣人,它不會讓人全身肥胖,而是把絕大部分脂肪沉積在肚子上,也就是造成“啤酒肚”。雖然啤酒肚不一定都是由慢性壓力導致的,但是如果你處于慢性壓力之下,最后可能會悲哀地發現自己胖了,而且肉都長在了肚子上。
慢性壓力也會對消化系統造成傷害。當身體處于承受壓力的狀態時,消化系統是被抑制的,也就是感到不想吃東西。也有不少人在壓力大的時候反而很想吃東西,但是,在消化系統被抑制的情況下過度進食,對身體的傷害是非常大的。
(空 空摘自《科學畫報》2020年第12期,喻 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