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復寧
馬克思、恩格斯對新聞傳播活動、新聞傳播產業及其規律進行了深入思考與闡發,這種對傳播實踐的關注和對新聞理論的抉發,與他們的生活與工作經歷密切相關。恩格斯17歲開始向報刊投稿,馬克思大學畢業后便參與《萊茵報》的創辦工作,而他們于1848年創辦的《新萊茵報》更是在二人的革命生涯中具有重要意義,甚至直到10年之后,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仍然稱恩格斯《勒克瑙的解救》“在風格和文體上都使人回想起《新萊茵報》的鼎盛時代”。①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自誕生之日起,便是根植于實踐之中,具有強大生命力與戰斗精神的銳利理論武器。新時期媒體從業者自覺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指導思想,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投身新聞事業,堅持黨性原則,牢記“文章合為時而著”,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做好宣傳戰線的排頭兵。
新聞報道是客觀事實在新聞傳播者頭腦中的反映,是通過某種符號向受眾發布的物化產品。新聞事實是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將事實采寫為報道的過程則經過了新聞傳播者頭腦中的加工,增入了人的成分,也正因為此報刊具有了黨派性和階級性。
黨報黨刊作為黨的旗幟和陣地,擔負著與各類錯誤思想作斗爭、牢牢立足輿論引導制高點的重要職能?!稌x察冀日報》《新華日報》《解放日報》《大眾日報》等黨報的發展史無不與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史息息相關:1942年《解放日報》改版時旗幟鮮明地提出“黨報的主要任務是宣傳、貫徹黨的政策,反映黨的工作和群眾生活;黨報編輯部要和領導機關的政治生活聯成一氣”。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媒介格局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眾多黨報也積極呼應報業市場的新變,組建報業集團,創辦一批子報。新創辦的子報雖然被歸入都市報范疇,但仍然需要牢記在社會主義新聞事業中的責任,堅持以黨的指導思想作為新聞傳播的準繩,以馬克思主義作為具體工作的根本指針,以大寫新時代、高揚黨的方針政策、以生動活潑的風格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為奮斗目標。各類都市報往往報道都市新聞,其內容貼近讀者、貼近生活,這對從業者的政治立場、明辨意識提出了較高要求。需要自覺堅定理想信念,不斷提升理論素養與分析判斷能力,才能準確分析判斷社會生活中的各類現象背后所蘊含的本質,進而在新聞報道中自覺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從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
馬克思曾經指出,“報紙是作為社會輿論的紙幣流通的”,③新聞媒體從業者應當牢記自己所擔負的引領社會輿論、反映人民呼聲的重擔,而要想真正做好本職工作,以媒體人的身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就需要自覺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做“一個實際上能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④恩格斯明確指出,傳播者應當具有“更多的智慧,思想要更加明確,風格要更好一些,知識也要更豐富一些”,只有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自覺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理念融入新聞活動實踐中,才能堅定立場、實事求是、廉潔自律、客觀公正地進行新聞報道,真正實現新聞從業者的社會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黨管媒體”,明確指出“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⑤在2018年8月舉辦的全國思想宣傳工作會議上更是多次強調“要加強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全面領導,旗幟鮮明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這就要求新時期新聞從業者必須增強政治素養、堅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自覺向黨中央靠攏,在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宣傳戰線上為黨的方針政策奠定良好的群眾基礎。
但值得我們警惕的是,近年來也有一些新聞工作者(或曾經的新聞從業者)政治立場不堅定,未能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自覺要求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甚至于理想信念缺失,公開說出“我是群眾,我沒有信仰”一類言論,將“群眾”身份與馬克思主義信仰相對立,嚴重喪失無產階級立場。雖然具有此類錯誤思想的新聞從業者數量極少,但這種抵觸馬克思主義對黨的新聞事業的指導地位、將馬克思主義庸俗化的錯誤思想觀念對新聞事業帶來的負面影響卻是不容小覷的。各類媒體的黨委、黨支部應當對具有此類錯誤思想的從業者予以高度警惕,發動黨員、積極分子等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宣傳工作,切實幫助思想出現偏差的從業者走出錯誤思想的泥淖,杜絕這類缺失社會責任感、抵觸馬克思主義對新聞媒體工作指導性地位的歪風邪氣在新聞戰線蔓延。將“群眾”身份與馬克思主義信仰相對立的言論,不僅僅暴露出對馬克思主義的抵觸和對政治生活參與度的缺失,更從側面反映出對新聞專業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與緊迫性。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高度重視新聞事業在教育和引導群眾、干預和指導斗爭中的作用,明確提出“報紙的態度也是政治”。如果放任這些喪失階級立場、對政治生活漠不關心的人從事新聞媒體工作而不加以思想政治教育,極有可能導致重要報道的思想立場出現偏差,給宣傳事業帶來嚴重損失。
新聞工作具有極強的政治性,同時又對從業者的業務水平提出了較高要求,這就需要新聞從業者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才能勝任新時期新聞媒體宣傳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人才培養、宣傳隊伍建設高度重視,指出“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核心優勢是人才優勢”,并要求“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⑥我國的新聞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為各級各類新聞媒體輸送了一大批高素質新聞人才,這與新聞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自覺踐行“三全育人”、狠抓學科思政,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觀念、基本原理熔鑄到日常教學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提升新聞學、傳播學學生的政治素養,為新聞媒體培養一批德才兼備、又紅又專的后備力量。
與以往局限于紙媒、廣播、電視等單一向度的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方式相較,當下的傳播方式更加豐富多元,我們已經走進了“所有人對所有人傳播”的新媒體時代,這樣的新變也對媒體從業者提出了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⑦而應對這樣的變局與挑戰,就要求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新聞傳播隊伍,需要新聞從業者能夠全面把握媒體融合的趨勢和規律,以堅定的政治素養、過硬的業務水平、敏銳的輿情嗅覺、高度的互聯網思維從事新聞傳播工作,真正成為黨和人民的喉舌,這也對新聞教育工作者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絕大多數新聞傳播學科師生以實際行動踐行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自覺運用到新時代新聞傳播知識的學習與運用中,但值得警惕的是也有極個別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抵觸黨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習中走過場、胡亂應付。此類學生要么以自己的群眾身份抵觸理想信念教育,要么以自己從事的具體研究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學而是“傳播理論與實務”“品牌傳播”“廣告學”等新聞傳播領域的新興方向為借口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地位提出質疑,甚至在面臨明顯的與馬克思主義相抵觸的觀點時仍然以“究竟違反了具體什么理論的哪一條”為遮羞布,妄圖以教條化馬克思主義的方式進行詭辯。而與之相關的新聞教育工作者未能真抓、狠抓學科思政。兩者結合,致使此類學生并未真正領會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精神內涵,無法在宣傳工作中自己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維護黨的權威,促進黨的團結。
實際上,新興的傳播方向仍然離不開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聞媒體發展規律的指導。傳播學所關注的是“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⑧從這一角度著眼不難看出,新興的傳播理論與實踐與既有的傳統媒體傳播之間雖然存在著傳播途徑與方式的差異,但其根本都是傳播社會信息。而提高對所傳播社會信息的明辨程度,以立場堅定的思想、團結奮進的導向、昂揚進取的內容、奮發有為的精神宣傳方針政策、鼓舞人民群眾、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乃是新聞傳播從業者責無旁貸的本職工作,并不因傳播方式的更改而轉移。而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隨之而來的各類社會現象、社會問題,以及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入侵,使得意識形態工作面臨著更為艱巨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8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⑨在這樣的背景下,強行將新興傳播理論方法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割裂的思想是別有用心的
自覺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傳播理論構建,以黨性原則指導傳播實務,切實提升媒體從業者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是當下“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時代背景的必然要求,需要新聞教育工作者在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中予以高度重視,切實踐行高校教師“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學科思政寫在每一堂課中,培養合格的新聞傳播人才。
自上世紀末以來,新聞改革熱潮席卷全國,而新聞商品化思潮也隨之對新聞傳播事業帶來嚴重沖擊。面對這一現象,江澤民同志指出“精神產品的生產,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處理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要進一步研究宣傳文化領域的有關政策,要善于利用市場機制增強文化企事業單位的活力,同時要形成有利于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環境和條件”,⑩這一論述至今看來仍是震聾發聵。處理好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在這一基本前提下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既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重要思想之一,又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中被新聞媒體工作者所重視。2014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組第四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確保融合發展沿著正確方向推進”。保障新型傳媒集團具有公信力的重要方面之一,便是正確處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的關系,避免報刊媒體被經濟利益所裹挾,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社會效益。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規定,社會效益是國有文化企業,包括新聞傳媒產業的堅定方向和剛性指標,文化企業提供精神產品,傳播思想信息,擔負文化傳承使命,必須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國有文化企業是發展文化產業、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力量,必須著力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充分發揮示范引領和表率帶動作用,在推動兩個效益相統一中走在前列。在這一指導意見的引領下,眾多新聞傳媒企業努力探討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評價考核機制,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統籌兼顧的方法和對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的清醒認識,投身于新時代新聞傳播事業當中,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雙效統一”的戰略目標。
但仍有部分新聞傳播從業者未能緊繃社會效益這根弦,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在從事傳播學研究特別是品牌營銷傳播時片面強調經濟性,而忽視社會效益,更有甚者片面追求廣告效益,將過度炒作、虛假宣傳等令人不齒的行徑披上“傳播手段”的外衣,堂而皇之地作為“創新”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良好的市場秩序才能保障經濟行為的正常運行,這就要求經濟行為參與者自覺遵守經濟秩序、恪守職業道德。具體到新聞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來說,要立足于新聞傳播的真實性,準確地發布新聞信息。以廉潔剛正、沖虛自守的心態從事新聞事業,方能客觀公正、實事求是,而一旦開口“品牌策劃”閉口“形象營銷”,而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所要求的真實性原則拋在九霄云外,便會陷入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怪圈。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樣一句古老的詩句卻有著長盛不衰的生命力,直至今日,我們仍能從中汲取來自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智慧。新聞工作者應當時刻牢記自身的使命,牢記新聞傳播所具有的階級性特點,自覺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自身行為。更應該珍惜自己所受到的新聞傳播專業教育,珍視新聞從業者的身份,在面對各類不正之風時敢于質疑,而非出于種種目的裝聾作啞,甚至顛倒是非、混淆黑白,打著“溫文爾雅”“講求平和”的幌子,掩蓋自身喪失立場的事實。
同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人文社會學科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對人文社會學科從業者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也是學科思政建設中的必然要求。不論是新聞還是藝術,人文還是社會,馬克思主義都因其所具有的指導性、普適性和戰斗性而成為銳利的思想武器。當下少數哲學社會科學從業者缺失信仰,片面強調業務水平、忽視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和世界觀的改造,甚至以自己的學科專業為借口,打著“凡有所學,皆成性格”的旗號推崇調和主義、折中主義,對于這種錯誤思想更應深挖其思想根源,真正做到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新聞傳播事業,“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連接中外、溝通世界”,推動新聞媒體唱響新時代、大寫新時期!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9頁。
②丁淦霖,《中國新聞事業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頁。
③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5頁。
⑤ 習近平,《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人民日報》2016年2月20日,第1版
⑥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333頁。
⑦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前線》2019年第4期,第4-7頁。
⑧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頁。
⑨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報》2013年8月21日,第1版。
⑩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9頁。
習近平,《共同為改革想招,一起為改革發力,群策群力把各項改革工作抓到位》,《人民日報》2014年8月19日,第1版。
習近平,《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人民日報》2016年2月20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