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新
從媒體上讀到多篇引用清宮軼事“道光皇帝補褲子”的文章。開始不大在意,后來發現幾篇文章的引文內容互不相同,且與原著存在很大出入,摻雜了許多憑空想象、隨意改造和“合理”發揮的東西。謂予不信,試抄錄于此——
一家著名紙媒載文如是引用:“道光皇帝特別喜歡穿湖縐面料的褲子,有一回一條褲腿上破了一個洞,他不肯做新的,便命內務府拿去織補。此舉無疑是皇帝崇尚節儉的示范行為。但是他沒有想到,補這條褲子卻花掉了三千兩白銀,相當于做100條新褲子的錢。內務府官員對此的解釋是:‘皇上所穿褲腿,系屬有花湖縐,剪過幾百匹,鮮有花頭恰合者,是以如是其貴。道光皇帝啞口無言。”
一家“重點期刊”載文如是引用:“道光皇帝穿的一條‘湖縐御褲破了一個洞,為示范節儉,便命內務府拿去補。后來褲補好了,看上去天衣無縫。道光大喜,問費銀幾何,答曰‘三千兩白銀。道光大怒:‘做條新褲尚且三十兩白銀足矣,補個洞倒要三千兩,該當何罪?內務府忙做出解釋:‘皇上御褲,系有花湖縐,剪過幾百匹,鮮有花頭恰合者,是以如是其貴。道光聽了,無可奈何。”
一家網絡官媒載文如是引用:“有一次,道光皇帝的褲子破了,準備報內務府縫補,結果內務府官員開口就管皇帝要數十兩白銀,道光一聽這個價錢,心想這么貴索性讓自己的皇后替自己補好就是了,沒有讓內務府的官員貪到便宜。”
上述文章作者均表明引文出自清人何剛德所著《春明夢錄》。何剛德曾任清朝吏部主事,書中所述之事多為他親歷親聞,具有相當可信度。查閱《春明夢錄》原著,記述此事的原文如下:“嘗聞宣宗極崇儉德,平常穿湖縐,褲腿膝上穿破一塊,不肯再做,命內務府補之,開賬三千兩。宣宗怒其貴,嚴詰之。渠對曰:‘皇上所穿褲腿,系屬有花湖縐。剪過幾百匹,鮮有花頭恰合者,是以如是其貴。后來不知如何結束。”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上述幾則引文除了內務府官員的解釋與原著基本無異外,其余主要內容大相徑庭,其中“道光皇帝啞口無言”“做條新褲尚且三十兩白銀足矣,補個洞倒要三千兩,該當何罪”云云,完全是主觀臆斷、隨意發揮;而那則網媒引文更是憑空想象、不著邊際,不知作者是如何“創造”出來的。這種用臆想解讀歷史、演義歷史故事的做法,說輕一點,是治學或寫文章不嚴肅、不嚴謹;說重一點,是對歷史的不恭和戲弄。
如果事情僅僅是引經據典不夠準確倒也罷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對待歷史的漫不經心甚至肆意妄為。君不見,在一些紀實性、敘事性演講和文章中,時有憑主觀想象瞎編亂造的情況發生,為了吹噓自己、嘩眾取寵,每每信口開河卻從不紅臉赧色。有人寫自傳、回憶往事,雖年代久遠,且未留下任何日記等文字記錄的東西,卻煞有介事地能說清哪年哪月哪天、何地何處何人,記憶力簡直卓爾不群,完全可以上電視臺“挑戰不可能”了。有人對一些歷史人物的言行早已記憶不清,可為了顯示自己的楚楚不凡,便隨意張冠李戴、指鹿為馬,結果離歷史真相和本來面貌相去甚遠。有人對某些史實細節完全印象模糊,卻偏偏還要繪聲繪色地說得活龍活現,結果越說越走樣、越傳越離奇。
歷史是不容想象和改造的。講述歷史必須尊重歷史、還原事實,引經據典必須忠于原著、核實出處,不能憑空想象、借題發揮,不能東拼西湊、張冠李戴,更不能弄虛作假、無中生有,否則必然會以訛傳訛、謬種流傳。這其實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常識。可不知何故,如今這種常識卻常常被一些人遺忘或不屑。試問,倘若憑空想象歷史、演義史實,還有歷史可言嗎?倘若隨意“引用”典故、改造歷史故事,還有史實可信嗎?
由此想到了一位我拜訪過多次的老紅軍。這位老紅軍身經百戰、功勛卓著,晚年經常給青少年學生講述戰斗故事和革命傳統,深受學生愛戴和社會尊崇。他每次接受報社、電視臺等主流媒體采訪,幾乎都要不厭其煩地說明,自己所敘述的歷史事件大致時間、大概地點和主要情節不會有錯,但具體時間、具體地點、具體情節和有關數字已經記不準確了,需要找歷史檔案或正規出版的史料、專著仔細核對。我想,這才是對待歷史和事實、對待讀者和觀眾的應有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