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衛軍
新課程標準指出:“生物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生活中用生物知識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師應充分利用農村的資源優勢,開發課程資源,合理組織活動,采用多種活動方法,引導學生在親身經歷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使學生在探究的學習環境中得到充分的發展,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
一、依托農村豐富的課程資源,盤活教材,充實教學內容
生物教學可以選用農村生活中的資料,選用學生身邊的生物材料,利用農村與大自然之間的天然聯系和農村學生豐富的生產、生活方面的感性知識,搞好生物課堂教學。
1.課前讓學生參與實驗材料的準備
初中生物涉及的實驗材料較多的是動植物材料,農村學校學生采集起來比較容易。如根、莖、葉、花、果實、種子、鼠婦、菜青蟲、鯽魚、蚯蚓、蝗蟲等材料,學生都很容易采集到。讓學生采集材料,既有利于學生走進自然,了解自然,而且有助于他們理解科學的本質。如讓學生采集蚯蚓、鼠婦等實驗材料,他們就了解了蚯蚓、鼠婦的生活環境。
2.課堂上引入活體或實物材料
課程標準倡導的課堂教學選材的理念是:有“生的”就不要“死的”,有“真的”就不要“假的”,有“會動的”就不要“不會動的”。將學生熟悉的自然現象、活的動植物或實物引入課堂教學中,既加強了教學的直觀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3.課外進行拓展探究
讓學生親身體驗生物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可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拓展教學空間。可以把學生帶到學校周圍的田野上、沙灘上、池塘邊采集實驗材料,制作標本。如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下)中圍繞“生物技術”這一主題組織教學,分別介紹了扦插、嫁接等生物技術。學習了這些內容之后,學生的知識積累就不再被局限在課本里,而是向課外延伸。
4.以校園、班級的生物角為基地,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生物課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研究的是活活生生的物體。應充分利用班級的生物角、窗臺等可利用的空間,養幾盆花、幾瓶魚,當探究嫁接、觀察魚鰭的作用時,可以在班級邊操作、邊觀察。這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就在我們身邊,調動興趣,利于教學。
5.利用好家中生物,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農村家畜家禽幾乎家家都有,花花草草隨處可見,為美化家庭環境,家里或多或少都有幾盆花。應該充分利用好這些課程資源,尤其是家養的動植物,啟發學生進行觀察、管理,在觀察和管理過程中,就會逐漸了解它們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生長規律及其作用等等。如學習哺乳動物,其代表動物就有家兔,有飼養經驗的學生就會知道:家兔生產前要喝足夠的水,否則它會把幼仔吃掉等活生生的知識。如此一來,學生既增長了知識,又陶冶了情操,同時培養了動手動腦的能力。
農村的環境、動植物資源,農民的種植經驗等,都可以成為教學內容和資源。從農村生活環境出發,充分發揮農村自然資源的優勢,全方位、多角度地選擇素材,必將有效地促進教學。
二、根據經濟發展的需求,開發課程資源,增補鄉土教材,讓更多的學生學習和掌握實用性較強的、對振興當地經濟有用的生物學知識
新課改中的課程資源不再局限于學校資源,還包括鄉土資源、家庭資源、媒體資源、隱性資源等,這就要求老師給予充分的開發與利用。對這些鄉土內容的學習,可以擴充學生的生物專業基礎知識,提高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還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國情、鄉情教育。
因此,教師應利用生物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在推進素質教育進程中,不斷拓寬教學的知識領域,盡量將課本知識滲透到農作物的種植和海洋漁業的養殖等實用技術中去,與當地經濟發展相銜接,以縮短課堂和社會的距離。如在講“光合作用”時,可介紹大棚蔬菜的生長情況,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介紹如何提高大棚蔬菜的產量。
實踐表明,將這些知識在課堂上適時滲透,不僅充實和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樂趣,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