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英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因此,把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緊密結合,讓學生將在文本中所學的知識技能在寫作中加以運用,既是對文本的深入閱讀,也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一、在文本中學習選擇素材
初中階段,寫作訓練以寫人記事的記敘文為主。在寫作中,應該怎樣把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地刻畫出來,讓所寫的人物真實而鮮活?在寫作訓練時,我們完全可以向語文文本學習寫作素材。如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作者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刻畫出一個真實、生動、鮮活的普通勞動婦女的形象。無論是稱呼來歷、切切察察以及不見得很好的睡相,還是煩瑣之至的許多規矩和講“長毛”的故事以及給“我”買《山海經》的事情,都是作者親見親聞親歷過的,所以寫來具有十分親切的感情,充滿幽默的真情美。所以,教師要通過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生活,從生活中選擇素材。
二、在文本中學習細節描寫
好的細節描寫無疑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觀、場面氣氛等細小環節或情節進行細致描寫,可以讓人物性格更加鮮明、作品主題更加深刻。如《阿長與<山海經>》中,魯迅先生為了表現長媽媽愛嘮叨、愛說閑話,寫她“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么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 另外,有關“元日”早晨的一段描寫也十分生動:“我”醒了就要坐起來,“她卻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我”驚異地看她時,只見她惶急地看著“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著“我”的肩。當“我”忽而記得了隔夜長媽媽的提醒,喊出“阿媽,恭喜”時,她“于是十分喜歡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里”。這些細節都傳神地寫出長媽媽對“我”的期待。
再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親爬月臺買橘子的細節細膩感人。父親怎樣的背影讓作者“最”不能忘記?傳達出怎樣的情感?“蹣跚地走”“慢慢地探”“穿”“爬”“攀”“縮”“微傾”等一系列的動作描寫,寫出了父親年邁體衰,行動笨拙,而“攀”“縮”“微傾”等詞更傳達出了父親那種“努力的樣子”,從而使“背影”成為焦點,強烈地烘托出父愛子的深厚情感。
用文本為學生打開心靈之窗,學生就會發現,原來生活中的素材是源源不斷的,只有平時深入細致地去觀察生活,關注生活的點點滴滴,才能在作文時以小寫大,給自己的文章添色生輝。
三、在文本中學習布局謀篇
一篇文章要寫得精彩,整體的布局謀篇是至關重要的。再好的材料,如果不善于布局、巧妙構思、運用一些寫作的技巧,也難以取得預想的效果。所以在文本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寫作的技巧,并將此方法內化成學生的一部分,這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益處的。
例如《阿長與〈山海經〉》以“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展開,真實地再現了魯迅先生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文章選擇了幾個典型事例,寫出了兒時魯迅對長媽媽由厭到煩的情感;再次,交代了作者內心情感的兩次轉折,由厭煩再到敬佩;最后一部分,則飽含深情地哀悼長媽媽。總體來看,這條情感線索貫穿文章始末,使全文結構嚴謹。另外,文章構思上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欲揚先抑。文章從一開始就表達出作者對長媽媽的厭煩和不滿,就在讀者似乎感到長媽媽一無是處時,作者筆鋒一轉,詳細敘寫了兩件令他敬重的事:講“長毛”的故事,給“我”買《山海經》。由于前面“抑”得太多了,后面的“揚”就給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覺,人物形象瞬間就高大起來。因此這篇文章以情感變化為線索的寫法,以及欲揚先抑的手法,都可以讓學生加以學習。學生有了布局謀篇的意識,行文自然就會脈絡分明。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绷⒆阄谋?,用好這個“例子”,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寫作資源,在教學中讀寫結合,可以讓我們的作文教學充滿智慧和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