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王健



冬夜“生命擺渡人”
1月18日22時,綏化市北林區氣溫達到零下30攝氏度,寒風刺骨。74歲的蘆秀琴推著剛做完透析的老伴兒從綏化市第一醫院出來,等候在門口的綏化市愛心傳遞青年志愿者服務隊公益車隊志愿者石秋成等人便急忙把老人抱進車里。這已是石秋成當天第23趟接送急需用車的市民。
自1月15日9時起,根據疫情防控要求,綏化市實行嚴格交通管制,出租車停運。為了讓急需出門的市民有車可用,綏化市愛心傳遞青年志愿者服務隊公益車隊便為市民提供出行服務,成為寒冬里的 “生命擺渡人”。
(圖、文/張 濤 王 健)
“一聲到,一生到”
“我們是退伍老兵,也是‘志愿新兵。” 1月18日一大早,訥河市拉哈鎮紅光社區退役軍人陳殿濤帶領 “退役軍人”突擊隊隊員喊著口號,投入社區疫情防控工作中。
分發生活必需品、進行消殺處理、張貼防疫宣傳單……疫情發生以來,在訥河市,有270名退役軍人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線。這些老兵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一聲到,一生到”的莊重誓言。 (圖、文/王天澤)
“怎么證明你是鎮長?”
1月19日,在訥河市六合鎮黎明村卡口,一名志愿者發現一輛車要進村,連忙上前攔下詢問。
當聽到駕駛員說“車上坐的是鎮長,來檢查工作”時,這名志愿者耿直發問:“怎么證明你是鎮長?”直到得到村里工作人員證實后,才將車輛放行。雖然身份受到了質疑,但鎮長并沒有生氣,反而夸贊 “這個卡口看得好”。這名志愿者是甘肅政法大學的大一學生,寒假回鄉后就主動請纓到防疫卡口值守。他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得到廣大網友點贊。 (圖、文/魏 來)
哈爾濱版“大連”送貨忙
2020年年初,化名“大連”、誤入武漢被滯留、轉當志愿者的大連小伙兒蔣文強的故事感動了許多網友。一年后,“大連”的故事在哈爾濱發生。1月20日,33 歲的閃送員喻建在送單時突遇確診病例所在的某小區封閉,因無法回家被滯留在該小區內的喻建便申請成為志愿者。
白天,喻建協助物業人員分發防疫物資、配送居民訂購的生活用品;夜晚,患有強直性脊柱炎的他躺在物業活動室里一張用乒乓球桌搭成的床上休息,雖然疲憊,但很安心。 (圖、文/封 嬌)
母女千里回鄉抗疫
一個叫闞振華,一個叫金鑫,她們是母女,也是在哈爾濱市榮市街道頤園社區并肩抗疫的巾幗志愿者。1月16日,得知哈爾濱市疫情形勢嚴峻后,在海南過冬的母女瞞著家中老人回到幾千里之外的家鄉做志愿者,每天忙碌于社區居民核酸檢測工作。
去年疫情發生時,闞振華本想報名做志愿者,但因女兒正讀高三需要全力備考,便沒有參與。今年,“母女齊上陣”的特殊經歷,也成為金鑫成長過程中的一堂生動實踐課。
(圖、文/蘇祿茗 李蔣銘)
母子偶遇
1月30日,在哈爾濱市道外區第八中學核酸采集點做引導的志愿者澤冰從前來做核酸檢測的醫護人員口中聽到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名字——藺桂霞,這是他的媽媽。
最近,由于全民核酸檢測工作任務繁重,哈爾濱市第四醫院東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士藺桂霞經常忙到深夜才回家。這次母子二人被分到同一地點工作,她才知道兒子當了志愿者。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忙碌著,偶遇之時,母子倆只是遠遠地看了對方一眼,沒有顧上說一句話。 (圖、文/王 葉 王丹娜 張美玲)
“秒變”堅強
1月27日,青岡縣建設社區網格員高紅巖按照當地疫情防控要求給一名次密接觸者的家中安裝紅外線監控時,該戶中的男性居民情緒激動,出現過激言語。高紅巖完成任務后,忍著委屈走出小區就大哭起來。
哭泣過程中,高紅巖突然接到轄區內隔離人員需要生活物資的求助電話,她從淚流滿面“秒變”堅強,積極地幫隔離人員解決問題——“等姐忙完了,就給你買土豆送過去。”
(圖、文/王 悅 姜軼東)
飯還沒吃,他就睡著了
1月19日傍晚,大慶市讓胡路區喇嘛甸鎮三勝村的志愿者李悅聰靠著還未整理完的雜物睡著了。當天,李悅聰和另外3名志愿者引導全村近5000名村民進行核酸檢測,并負責處理廢棄垃圾,從早上6點忙到傍晚,都沒有來得及吃一口飯。
李悅聰今年只有19歲,是山東一所大學針灸推拿專業的大一學生。對他來說,每天的工作雖然辛苦,但是作為一名“準醫護人員”,他覺得這是自己的使命。 (圖、文/呂晶晶 陳經宇)
溫情“獎學金”
如果你獲得了一筆獎學金,會用它做什么?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大三學生郝韻寒的答案是:為社區工作人員和隔離人員購買防疫物資。
剛滿20歲的郝韻寒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初就主動在家鄉齊齊哈爾市做志愿服務。今年,她不僅又一次到齊齊哈爾市建華區萬達社區卡點做志愿者,還用本學期獲得的2000元獎學金購買了20箱方便面、1200只口罩等防疫物資,為疫情防控貢獻力量。 (圖、文/姚建平 朱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