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權
小廁所,大民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不懈推進“廁所革命”,努力補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短板。浙江省寧波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于2017年年底正式啟動實施中心城區“公廁提質行動”。三年來,相關部門通過新建、改建環衛公廁,創新公廁建設養護模式,加大社會公廁開放力度等舉措,推動形成了寧波市以環衛公廁為主、社會公廁為補充,覆蓋全面、布點均衡的公廁設施體系。同時,強化信息化、智能化監管,推行“即用即凈”保潔模式,加大公廁“愛心驛站”建設,提高人性化服務標準,推廣節能環保和智能化高科技應用,積極打造“找時容易、上時愜意、走時滿意”的如廁體系。
一、統籌開展公廁提質行動
2017年11月,寧波市政府辦公廳印發《寧波市中心城區“公廁提質行動”工作方案》,正式啟動實施“公廁提質行動”,明確以補短板為突破口,以群眾滿意為目標,完善建設規劃,創新管理模式,提升公共服務質量。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保障。成立以分管副市長為組長,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財政局、市綜合行政執法局等17個市直部門和各區政府分管領導為成員的“公廁提質行動”領導小組,下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公廁提質行動”的組織協調、監督檢查、考核辦法及相關標準制定,各區政府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
二是明確具體工作目標。按照建成區每平方公里3~5座環衛公廁的目標,三年期間完成新建環衛公廁160座,同時對405座公廁進行改造提升。
二、編制中心城區公廁規劃方案
針對公廁新建選址難等問題,寧波市綜合行政執法局組織編制了中心城區公廁規劃方案,并納入環衛設施專項規劃。規劃方案主要體現五大規劃策略:
一是精準配置,根據城市各功能區的主體功能、人口總量和結構及密度、需求特征等,結合千人指標和服務半徑,定量化規劃公廁的可達性和覆蓋率。市級財政對海曙、江北、鄞州等三區新建環衛公廁給予35萬元/座的獎補。
二是補齊短板,重點解決部分區域公廁配置數量不足,服務水平不高,無法滿足周邊需求問題。
三是靈活布局,通過多層次的布局,實現不同區域對公廁覆蓋的要求。在環衛公廁布局無法滿足要求的情況下,通過將臨街店面、商鋪等內部衛生間免費開放,以滿足服務的需求。
在中心城區公廁布點較少的區域,鼓勵沿街店鋪向社會免費開放內部衛生間,并按照每年0.3萬元/廁位(含小便斗)、最高不超過1.5萬元/座標準補助店鋪。截至2020年12月,累計有375家沿街店鋪向社會開放內部衛生間,快速補齊了部分區塊公廁配置數量不足的短板。為便于公眾識別,在廣泛征求沿街店鋪意見的基礎上,設計了專門的藍色OK標識,懸掛在衛生間向社會免費開放店鋪的沿街外墻上。
四是兼容用地,對新增的規劃公廁,根據不同類型用地產生的需求不同,按照使用者受益的原則優先將公廁布局于公共設施用地、居住用地和公園綠地。
五是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對于中心城區核心區域,明確公廁布局的具體落點;對于外圍區域,在確定公廁的布點原則與數量要求前提下,大體確定公廁布局的落點。
三、制定公廁保潔與服務規范
一是加強對公共廁所保潔與服務的規范化和制度化管理。2017年,寧波市出臺地方標準《公共廁所保潔與服務規范(DB3302/T 1081—2017)》,對全市公共廁所標識標牌設置、開放時間、保潔質量及作業規范、衛生消毒和安全管理等進行了規定。
二是進一步細化作業規范、完善保潔流程。從保潔工具和清潔用品的使用和收納,到不同區域個性化保潔、優化保潔順序等,都進行規范,做到時間空間全覆蓋,上下內外無死角。提出“跟蹤式保潔法”,如廁人員一離開就做好廁位、洗手臺、地面等清潔,實現“即用即凈”。同時,還制作保潔作業全流程示范視頻,開展公廁保潔服務技能比武,培養公廁保潔能手。
四、推行信息化監管和服務模式
一是在制定環衛公廁、社會公廁的保潔與服務質量考核標準的基礎上,通過新的信息化手段建立全覆蓋、全過程、全天候的市—區—管理單位三級考核機制,不斷提升公廁服務水平。鄞州區對每座公廁編寫一個專屬二維碼,巡檢人員、考核人員可通過掃描“二維碼”記錄考核頻次,同時將檢查發現的問題拍照上傳,并輸入詳細檢查情況反饋至平臺。市管理部門通過系統平臺接收到的反饋及視頻監控,對人員作業、公廁管理、人員流動等情況進行實時監管。
二是注重智能化監管,市管理部門開發了公廁檢查考核在線監管系統和手機考核App,委托第三方考核單位,每日檢查公廁90座,通過考核平臺實時上傳現場發現的問題,并直接派發責任單位進行整改。
三是為方便公眾尋找就近公廁,寧波市打造了網絡、立面、地面“三位一體”的尋廁導視系統,在規范設置公廁導向牌的同時,試點推行在地面噴涂導向圖案,開發“寧波公廁導視”微信程序。公眾打開微信小程序,即刻顯示所處位置周邊1公里范圍內環衛公廁和開放內部衛生間的沿街店鋪位置,并結合地圖軟件實現導航。公眾還可通過該微信小程序對如廁體驗等進行評價。
五、升級公廁人性化服務
一是堅持從公廁設計和硬件配套入手,增加女性廁位數量,在公廁新建改建過程中按1:1.5及以上標準配置男女廁位,同時還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創造性改建。江北區甬江大橋公廁坐落在寧波老外灘,利用大橋下空間建造,是寧波市第一座可根據男女如廁量進行廁位調節的“潮汐公廁”。改建后,在男女廁間的連接處設置兩道移門,當女性如廁人數較多時,關閉男廁間移門,打開女廁間移門,從而使中間的4個廁位變成女廁廁位,同時保障隱私安全。
二是對有空間的環衛公廁管理房進行改造升級,打造成服務公眾的“愛心驛站”,向社會大眾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除供公眾休息外,這些“愛心驛站”還配置微波爐、熱水壺、充電線、針線包、應急醫療包等,提供包括飲食加熱服務、熱水服務、藥箱服務、針線包服務、充電服務、垃圾分類知識宣傳服務、軌道交通出行服務等。鄞州區還依托環衛公廁,在轄區內166座公廁的“愛心驛站”提供無償借用雨傘服務,實現各公廁之間的通借通還,公眾只需要用手機掃描公廁借傘區域“二維碼”,即可實現借傘。
六、打造節能環保“綠色”公廁
寧波市在推進“廁所革命”過程中,積極推廣應用太陽能供電、中水回用、節水器具等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對公廁進行整體的提升改造。江北區綠島公園公廁安裝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年發電量約5500~6000千瓦時,在日照充足條件下可實現用電自給自足,多余電力并入國家電網,在日照不足時可通過電網補充,確保公廁用電的持續保障。
針對建筑結構所限造成的空氣不流通問題,技術部門通過活性氧離子除臭、等離子催化凈化、植物液降解除臭和微生物除臭等各類技術手段,實現公廁無異味,提升了公廁保潔與服務水平。
采用工業微生物固體發酵技術,推進“零排放”智能化公廁改造。鄞州大道1號公廁通過微生物合成降解作用,能夠將廁所便污和沖廁用水轉化為高氮磷鉀含量的有機肥和潔凈用水。經測算,運用此項技術后,該公廁每處理2000~3500人次糞便和沖水量,可形成1~2噸固體生物有機肥,用作植物肥料。凈化后的潔凈用水作為回沖用水,不產生液體形式的排放、外運。設計還針對洗手水獨立埋設收集管道和處理裝置,經過沉淀倉—接觸氧化倉—沉淀倉—清水倉等設施處理后,形成潔凈用水,進入排放倉。同時,采用泡沫沖廁技術,利用微量水和超細泡沫沖洗潔具,可減少沖廁用水80%。該公廁不僅節約環保,還處處體現“智能化”特點,如率先配備安全保障系統,集人體感應、自動識別判斷、反饋預警等功能于一體,一旦使用人倒下后長時間無法行動,能夠自動或手動發送求救信號。該技術目前主要應用于醫院等敏感區域,能夠有效提升市民遇緊急情況時的施救效率。廁所還配備智慧系統,市民可以在屏幕上直觀了解每個廁間使用狀態,包含坑位用水量、溫度、濕度、臭氣檢測等,從而全面了解公廁情況。
(壓題圖片:寧波市公廁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責任編輯: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