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2020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我國大部分城市的正常運轉。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我國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體現出多方面優勢,但也表現出一些亟需改進之處,引發人們對城市運行管理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及時總結經驗、彌補不足,不斷提升城市規劃建設和治理能力,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提高城市運行和服務保障水平,建設“韌性”城市。
一、城市管理難點凸顯
(一)應急能力亟待提升
隨著城市規模日益龐大,城市運行管理日益復雜,城市的脆弱性也日益凸顯。城市應急管理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要做好水、電、氣、熱、交通、通信等城市命脈的運行保障,而且要做好醫療、商業、物流等關鍵系統的保障,還需要做好人、財、物等的保障,同時還需要做好對普通大眾民生需求的保障。
疫情開始后,我國城市管理系統在應對突發危機時總體上存在統籌考慮不足的情況,主要表現為:應急預案不夠完善,雖有應急預案,但演練較少,科學性和實用性有待加強;組織調度有待提高,部分工作人員掌握應急處置流程不夠熟練;應急物資調配和生產能力不夠,導致疫情暴發前期防疫物品大量缺乏。
(二)智慧成果應用范圍有限
智慧城市是利用新科技和新思想,讓城市系統、運作和服務得以改造升級。強調城市信息的全面感知和城市生活的智能決策與處理,要求實現城市經濟和社會組織的高效化和協作化,使得城市社會服務普惠化與人性化。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我國實現了無人機、互聯網、大數據、通信技術等各種新技術應用,如無人機在人群聚集監控、AI識別口罩佩戴、無接觸紅外測溫、掃“二維碼”進出小區、購置口罩預約和在線課堂等。這些都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體現。
但仍然有很多工作需要由人工完成,智慧成果的應用范圍有限,如通過打電話掌握病患數字變化情況;應急物資的收發、分配仍需通過手寫來計數;社區通知傳達、人員登記、防控知識普及等。疫情防控情況下,智慧城市建設下沉到街道、社區等城市網格的需求比以往更加迫切。
(三)環衛行業發展不夠充分
作為城市健康運行的重要基礎,環衛工作在疫情期間顯得尤其重要。為應對疫情,環衛主管部門推出了生活垃圾焚燒廠、垃圾填埋場、清掃收集運輸作業和公共廁所等相關行業指引,出臺了口罩等防護廢棄物綜合治理方案、環衛行業消毒辦法、環衛工人防護手冊等,這些措施反映了環衛行業主管部門的快速應急能力。
另一方面,此次疫情也暴露出我國環衛行業仍存在制度法規體系建設不完善、環衛工人防護知識匱乏、機械化水平有待提升和城鄉環境衛生統籌較弱等一系列發展滯后問題。
(四)社區治理能力有待加強
社區是城市治理體系的末梢,良好的治理措施必須通過社區才能貫徹到城市的各個角落。從疫情應對的實際看,我國的城市社區治理存在著以下主要問題:一是社區基層力量薄弱,人手不足,面對大量陌生、流動的社區居民動員困難,使得在疫情初期識別、發動群眾方面表現疲軟;二是由于不少社區居委會仍采用傳統模式,傾向于包辦一切,而事實上力不從心,引發居民抱怨并缺乏參與意識;三是當前城市社區的基本運轉主要由物業公司維持,而社區物業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一些老舊小區物業費收繳困難,工作人員人手不足且不穩定。
二、對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城市管理的思考
(一)加強城市應急管理
完善應急管理相關專項立法。結合此次疫情中出現的問題,應進一步修訂和完善城市應急管理相關法律,強化對群眾責任、基層管理、生活救助等領域的專門立法,完善現行立法的具體制度、實施細則和辦法,使各項工作均能有法可依。
完善城市管理應急預案。針對暴雨、洪災、火災、爆炸事故等城市危機,我國各地目前已經實施了預警管理,制定了解決方案,均實現了較好的源頭解決。而針對公共衛生疫情等新型城市危機類型,則需要查找問題,強化源頭管理,總結分析各類城市危機案例,結合城市自身的產業結構和基礎設施特點等,尚需要有針對性地制定不同的風險防范預案及應急措施清單,形成按門類、按區域、按程度結合的應急預案,讓城市應急能夠按預案走,再輔以因地因時之策。
強化城市應急管理的高效組織調度。在城市應急預案管理和應急響應中,需強化各部門應對危機時的組織調度能力,避免因為意識不強帶來危機無序擴散。需做好本地區或跨區域各類資源共享、物資協調配置和生產能力布局,制定更加透明的捐贈程序,明確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和捐贈物資的管理機制,以硬核的監督方式將其真實有效地發送到所需群眾手中。同時,引導各類社會力量做好物價管控、質量監管和高效服務等相關工作。
(二)推動智慧城市建設
在全民抗疫的同時,一些地方政府、智慧城市領域專家提出了很多良策。2020年2月1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聚焦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全面賦能數字經濟三大建設重點,夯實“城市大腦”、信息設施、網絡安全三大基礎保障,力圖加快推進新一輪智慧城市示范引領和全面建設,不斷增強城市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
在環衛行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精準防疫提供了很大助力。有的城市利用無人駕駛車輛實現“消毒清掃一體化”,提高了作業效率;有的城市充分發揮智慧城管系統網格化的功能,及時掌握域內垃圾清運情況;有的城市將消毒機器人投入使用。
從應對疫情看,智慧城市能夠起到普通措施難以達成的高效精細效果。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各級政府應重視智慧城市建設,不斷增強應對突發事件能力,提升城市數字化和精細化治理水平。
(三)提升環衛行業發展水平
完善行業制度建設。環衛行業是社會衛生綜合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環衛行業應進一步完善制度建設,特別是應急反應體系建設,在未來面對危機時,打有準備之戰。如加快推動監測、管理、治理體系規范化,其中包括應急監測、應急處理、消毒殺菌、污水處理、環衛服務等一系列業務模塊,進一步提高監測的深度和廣度。
提升從業人員素質,推動智慧環衛。加快環衛從業人員職業化步伐,提升從業人員素質。目前,我國環衛隊伍人員構成以一線作業人員為主,且老齡化嚴重。一方面,應積極引進環境衛生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對一線員工給予經常性培訓、技術指導,明確相關業務知識及職業安全防范措施,完善制度,為提高環衛工人工作積極性、增強工作責任心、實現環衛工作長效化管理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吸引年輕人加入環衛行業,引導年輕人擺正對環衛行業和環衛工人社會地位的認識,提高環衛水平,使作業分工更加精細化,匹配更多適合年輕人從事的環衛技術崗位,合理提高工資標準,讓更多年輕人看到環衛行業實現自我價值的空間和機會。同時,環衛行業應進一步推動智慧環衛建設,提升機械化作業水平,有效緩解環衛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環衛作業效率。
持續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垃圾分類為疫情期間公共衛生管理提供了有效基礎。在疫情期間,因為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環衛工人可以及時對生活垃圾進行收集、運輸和處理,避免生活垃圾長期堆積,減少了二次污染。妥善處理諸如口罩、護目鏡等廢棄防護用品,也是避免病毒傳播的關鍵一環。生活垃圾分類需要長期習慣的養成,才能在關鍵時刻為公共衛生管理提供有力支撐,應重視并持續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促進城鄉環衛一體化。城鄉環衛一體化是改善強城市、弱農村問題的重要抓手。應通過統一規劃、統一安排,科學有序地開展城鄉環境衛生一體化工作,徹底解決農村環衛事業發展滯后、垃圾圍村、環境臟亂差的問題。同時城鄉環衛一體化也為環衛產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環衛企業可以通過整合并購環衛產業鏈,快速形成規模效應,降低環衛作業各個流程中的處理成本,從而提升市場占有率。
(四)提升社區基層治理能力
疫情發生以來,社區基層治理發揮的重要作用已引起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應更加注重社區基層治理工作,理順城市社區治理體制機制。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對基層治理的領導作用。構建黨組織統一領導、各類社會組織積極協同、廣大群眾廣泛參與的基層治理體系,是新時代基層黨組織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基層黨組織也要在引領基層治理中提升組織領導力和凝聚力,充分發揮社區黨支部、業委會黨組織、物業黨支部及居民黨員在社區黨建中的引領作用,努力打造能力強的服務型黨組織。要定期組織黨員干部聯系群眾,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基層黨組織真正成為團結群眾的核心力量。
鼓勵和組織機關干部下基層。社區基層作為城市治理體系末梢,不僅要面對自上而下不同部門的檢查,還需要承擔各種目標任務、考核壓力,在社區基層人手不足的情況下,應該鼓勵各級干部帶頭走群眾路線,充實基層工作隊伍。同時機關干部對基層一線工作人員要給予充分信任,合理引導其做好社區工作。
以社區內群眾組織充實社區基層工作隊伍。居民自治是社區基層工作的難點,也是社區基層改革一直力圖突破之處。要改變社區居委會傾向于包辦一切的傳統模式,激活居民自治熱情。具體而言,可從社區內部遴選樓門長、片長、小組長等,充分發掘社區熱心分子,從居民生活的小事、細節出發,盡其所能發動和組織社區居民,把社區工作做在日常,積累群眾基礎。這樣,在關鍵時期才能調動群眾,激活居民自治。
借鑒在垃圾分類等工作中形成的新型社區治理機制。實踐證明,在生活垃圾分類中形成的基層治理機制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垃圾分類推進中特別強調黨員干部要下沉到基層社區起引領作用,疫情發生后,黨員迅速成為社區疫情防控的中堅力量,有效地緩解了社區工作人員人手不足的問題;在推進生活垃圾分類中建立的聯席會議制度,在疫情發生后能迅速轉化職能為社區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組織各方參與,為疫情防控提供了組織保障;在推進生活垃圾分類中形成的直達社區每戶居民家庭的宣傳工作體系,疫情發生后能迅速承擔起逐戶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和要求的重要職責等。
總之,要上下聯動,充實社區基層組織力量,確保城市社區治理工作順利開展,促進城市社區治理落到實處。
(壓題圖片:北海公園
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供圖)
(責任編輯: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