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苗

柬埔寨國立博物館
說到柬埔寨,跳入腦海的第一個關鍵詞應該是舉世聞名的吳哥窟,其宏大的規模和謎一般的身世令人神往,但要了解吳哥文明之外更多高棉的藝術成就,錯過了位于首都金邊的柬埔寨國立博物館會是一場遺憾。畢竟,這里是世界上高棉文化藏品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
博物館的建筑融合了高棉傳統風格和法國殖民風格。從洞里薩河邊走來,視線越過長長的草坪,就看到其高聳的尖頂和飛翹的裝飾。在關于柬埔寨藝術和建筑的著作里,英國學者Helen Jessup稱贊其為“傳統柬埔寨建筑形式為現代所用的最佳代表”。當人們走進庭院里棕櫚樹的陰影之中,微風過濾東南半島燥熱的白日陽光,只給皮膚留下愉悅的溫暖。
每個跨入博物館大門的人,視線都無法從一座俯視著自己的石雕上離開。的確,它太過憨厚可愛,似乎不可能屬于遙遠耀眼的過去,而應該現身于小孩子鐘愛的漫畫書之中。但這座大鵬金翅鳥(Garuda,又叫迦樓羅)確實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大鵬金翅鳥

八臂毗濕奴

半躺的青銅毗濕奴
大鵬金翅鳥是高棉文化里最常見的形象,即上半身為人形的巨鳥,只是嘴如同鷹喙。這尊雕像身高超過2米,是典型的貢開時期(10世紀由阇耶跋摩四世建立的王朝)風格—強壯卻充滿了動感,整尊雕像的重心落在了它向前邁出的左腳上,抬起的雙臂似乎要將來人擋住,有一種不可侵犯的莊嚴感。
金翅鳥是印度教中毗濕奴的座駕,亦是佛教里護法的“天龍八部”之一。也許你對這名字并不熟悉,但形象多變的它其實存在于東亞、南亞和東南亞的諸多藝術作品之中,譬如暹粒郊外以精細雕刻著稱的女王宮,又或是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的國徽之上。
所以,10世紀的柬埔寨藝術家是怎么刻畫它的呢?
就著下午舒服的光線,我開始研究它的細節:可以看到它的頭上梳著發髻、戴著王冠,緊蹙的眉頭與鳥嘴旁的胡須連在了一起,而胸前裝飾細碎精致的鎖鏈,穿著毛羽清晰的皮毛裙,亦成為雕像的另一個支撐點。盡管手指已不知去處,這尊大鵬金翅鳥依然不乏引人入勝的魔力。
在寬敞通透的展廳中,各個歷史時期的藏品,如石器、青銅器、木器及其他文物,如有魔力一般,帶你神游于元朝旅行家周達觀筆下的真臘風情。博物館的1號展廳里,陳列的都是精美的青銅器。透過玻璃罩可見,那些巴掌大的酒器面帶微笑,每一根手指都仿佛只有拈花微笑的輕盈。
而在博物館東側寬敞通透的大廳中,陳列著數百尊造型優美的石雕。沿著臺階而下,迎面便是一尊無頭的女性舞者,她圓潤的曲線、婀娜的身姿,如同有著最柔軟的軀體;而微微抬起的臀部裹在飄動的裙擺中,似乎要攪動午后逐漸擾人的熱氣,引來一陣涼風穿堂而過。這情景讓人不禁想起了盧浮宮中迎風展翅的“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東方與西方,相隔幾個世紀的裙裾與褶皺,卻有同樣真實而自然的韻律在流動。
金翅鳥是印度教中毗濕奴的座駕,亦是佛教里護法的“天龍八部”之一。
3號展廳正中,一尊八臂毗濕奴與矗立在其兩側的羅摩和大力羅摩雕像,共同組成了博物館的另一件鎮館之寶。
這組作品創作于6至7世紀,由于海運的發展,當時被中國稱為“扶南”的高棉,其文化正在中南半島發揮著領導性的作用,還曾與當時的中國東吳互派使節。而在當時深受印度文化影響的高棉,毗濕奴被奉為柬埔寨之主,掌管著宇宙萬物。
這一組雕像是由黑色的砂巖雕成,歷經千年,呈現出神秘而美麗的光澤。位于正中的八臂毗濕奴高達近3米,身著薄紗,而兩旁的羅摩和大力羅摩都是傳說中毗濕奴的化身。
就面部表情而言,3座雕像都是印度笈多風格的典型代表,比如橢圓形的臉部輪廓、垂肩的辮發、鼻子挺拔、嘴唇厚重而眉毛幾乎相連。但對比同時期印度的雕像,這組雕像更強調自然的曲線和溫和的表情,這也更符合高棉文化的性格。
而毗濕奴背后的圓拱結構,是最古老的高棉雕刻工藝之一,用來支撐他伸向不同方向的8只手臂,以及它們手中的印度教法器,比如象征知識的棍棒、象征生命的海螺、象征著地球的球體、盛滿水的瓶子,以及火焰。雖然這其實是當時工藝尚未成熟的表現,圓拱卻如彩帶一般,帶給這尊雕像意外的優雅,以及一種整體造型上的和諧流暢。
進入4號展廳,我的目光牢牢落在了一尊殘破的青銅像身上。青綠的色澤以及殘缺卻安詳的氣息,讓人生出十二分的好奇心。
這座半躺的青銅毗濕奴,是11世紀的巴普昂寺風格作品,雖然只是殘件,但其微笑的臉龐卻能讓人輕松想象他高達6米的體格。這座東南亞的最大青銅雕像,刻畫的是毗濕奴正在大海上漂浮期間沉睡(cosmic sleep)。因為可以令雕像的眼神和表情更加生動,寶石鑲嵌在11世紀的東南亞十分流行。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眉毛和胡子的位置留下了明顯的凹槽,足以讓人想象他的眉毛、眼睛和胡子鑲嵌了各種珍寶的華麗模樣。
從銅像僅存的兩只手上,我們還可以看到他佩戴著手鐲、項鏈和胸針。項鏈的正中裝飾有圓形花飾,背后還有垂飾。銅像面部表情平靜怡然,渾圓的頭部,高高的額頭,飽滿的面頰,寬闊的肩膀和修長的手臂,都是巴普昂寺典型風格的男性神靈形象。
這尊雕像原位于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建造的西梅奔寺中,用以守護吳哥城。這座寺廟坐落在柬埔寨最大的水庫—西巴萊湖之中,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中描述了這座寺廟被高大的城墻包圍,“……中有石塔、石屋,塔之中有臥銅佛一身,臍中常有水流出。味如中國酒,易醉人”。
在印度教傳說中,此時的宇宙是一片混沌的海洋,毗濕奴躺在“千頭蛇神”舍沙(Shesha)之上,他的妃子Lakshmi正為他按摩腳底,蓮花正從他的肚臍上開出,而蓮花上的梵天即將開啟一個新世界的輪回……
雖然歷經磨難,銅像已傷痕累累,但借由這些描述,一尊華貴優雅的雕刻依然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我的耳邊仿佛鼓樂齊鳴、歡聲雷動,而看到這尊雕像的人們臉上都充滿了希望,仿佛寄情于一個嶄新的開始。
12世紀時高棉王國成為東南亞最強盛的王朝,疆域囊括了今天的老撾和越南。隨著統治者的信仰經歷了從印度教向佛教的轉變,柬埔寨的主流建筑藝術也從吳哥風格向巴戎寺風格進化。此時的高棉文明成就了前所未有的輝煌,給世人留下了吳哥窟、吳哥王城這些建筑瑰寶。但這之后,隨著戰事頻繁,柬埔寨漸漸陷入混亂的漩渦,高棉藝術也隨之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