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新

大革命失敗后,中共寶安縣委被迫轉入地下,繼續領導人民開展革命斗爭。廣東省委領導陳郁等指示寶安縣委,要求在深圳河附近建立交通站,以溝通當時設在香港的省委機關與廣州及各區縣的聯絡交通線。1927年8月,寶安縣委決定以皇崗為交通大站,建立一條“皇崗—水圍—九龍”紅色交通線,主要任務是確保省委和縣委的聯系,傳遞秘密文件、指示等。皇崗交通站曾經是中共寶安縣委和省委、東莞、廣州等地黨組織聯系的交通樞紐,在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斗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皇崗位于深圳鎮與縣城南頭之間,水陸交通便利,是國民黨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地方。1926年秋,皇崗地區成立了黨小組,由莊澤民、莊金財和石廈村的潘達、潘伯熙四名黨員組成,莊澤民任黨小組長。該村300多戶人家,約有1000多人,農會會員占300多人,并建立了黨組織和掌握了部分武裝,群眾基礎較好。
基于這些有利條件,縣委決定以皇崗為交通大站,并在莊氏宗祠內設立秘密交通點,建立一條紅色交通線。交通站由莊澤民任站長,交通線分內線和外線。外線由曾品賢負責,這條路線是從皇崗出發,經羅湖乘火車到九龍,在香港指定的聯絡地點接受上級交給的任務,主要是把密寫文件、指示帶回寶安,轉送到上級指定的目的地。內線由莊海添負責,這條路線是從深圳出發,到九龍旺角大華戲院附近接受任務,然后返回皇崗,經上梅林、龍華、白石龍至樓村寶安縣委駐地。
為確保交通線安全,各點都選派了可靠人員負責,上梅林由黃煥廊負責,白石龍由蔡耀負責。
交通站也負責收集和傳送情報,使領導機關及時掌握敵情,部署行動。1927年12月,寶安工農武裝在出發參加廣州起義途中,接到廣九鐵路交通員送來廣州起義失敗的消息,并傳達省委要求寶安工農武裝返回原地待命的指示,避免了撲空廣州而受損失。
皇崗交通站還兼有負責護送干部出入邊境線的任務。入境的路線是由九龍、新界到落馬洲,在落馬洲設一落腳點,負責人是張貫卿。
出境的路線是由東莞石龍或山廈、平湖,沿廣九鐵路到羅湖,直至皇崗,再由交通站派人護送到新界、九龍抵達香港,這是省委控制的交通線,一般情況下不使用。落馬洲站在1928年因張貫卿遷居而改在米埔村海員工人馮水家里設立接待點,其他路線仍未改。這條紅色交通線曾護送過許多同志,其中有廣東省委領導人李源、蔡如平、黃學增、阮峙垣、趙自選等。
1928年5月,寶安暴動失敗后,國民黨縣黨部組織縣兵和反動民團對共產黨及農民自衛軍進行清剿,斗爭異常艱苦。為保存實力,寶安黨組織決定將革命力量全部轉移到香港等地。
1930年2月,黨組織決定恢復皇崗交通站,派莊澤民從香港返回皇崗,在水圍開設雜貨店作為掩護,并在莊海添家設立臨時秘密接待站,恢復了皇崗黨組織和交通站的工作。1931年3、4月間,寶安三區地下黨組織恢復,莊澤民任區委副書記兼交通站負責人。交通站仍分內外兩條線,外線由曾品賢負責,內線由莊海添負責。
1931年12月,曾品賢、莊海添先后被捕叛變,出賣了深圳大來金鋪、魚街廣德祥店聯絡點及蔡屋圍農會負責人、石下村以及皇崗交通站負責人,致使蔡子湘、林權初、蔡成漢、莊澤民、潘興達、莊林貴、潘柏芳、潘火有、潘丁等9名黨員被敵人抓獲。叛徒又帶敵人到平湖,包圍紀劬勞學校,逮捕了以教師身份為掩護的共產黨員劉伯剛、劉仲德。在黨員葉慶光的領導下,當地商民、店員工人、農民拿起大刀、棍棒等器械,將劉伯剛、劉仲德救出。至此,寶安黨組織和皇崗交通站遭到嚴重破壞,紅色交通線被迫中止了一切活動。后來,劉伯剛流亡新加坡,劉仲德流亡越南。蔡子湘、潘興達被押往廣州槍決,潘柏芳被保釋出獄,其余6人直至1936年6月宋慶齡、何香凝等提出釋放政治犯后才獲得自由。
1932年,皇崗村民集資將莊氏祠堂翻修一新,除第三進“錦繡堂”仍供奉列祖列宗、族中英雄以及狀元莊有恭的牌位外,其余部分改造為一所學校,以一世祖莊敬德之名,命名為“敬德小學”。這一時期,地下黨員張烽、莫慧明、莫靖遠都曾經先后到敬德學校任教,以教書作掩護,從事革命工作,在敬德學校組織讀書會,傳播革命思想,開展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