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行
此“蹊”非彼“溪”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句古諺語,現(xiàn)在已經當作成語普遍使用。該諺語首見于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意思是:桃樹、李樹不會說話,但它們的花和果實會把人吸引過去,樹下踩出小路來。比喻為人誠摯,自會有強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后來該古諺多被人引用,或融入詩詞,如宋·辛棄疾《一剪梅·游蔣山呈葉丞相》:“多情山鳥不須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明·張岱《瑯嬛文集·孫忠烈公世乘序》:“遭變故而死忠義者,孫忠烈、許忠節(jié)是也。許忠節(jié)則務名,而孫忠烈則務實。夫實豈易言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者,以實也。”
在使用這成語的時候,人們經常把“蹊”誤寫成“溪”。《光明日報》曾有篇《武警工程學院函授教育創(chuàng)出特色》的報道這樣說:“工程學院函授教育同時也取得了很可觀的經濟效益,從而進入了以自身養(yǎng)自身的良性循環(huán)。‘桃李不言、下自成溪’,很多學員是慕名參加函授學習的。”“蹊”,足字旁,表示跟腳的行動有關,故本義是小路。“溪”,《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山谷里的小水流;泛指小河溝。”此“蹊”非彼“溪”也。
原來是“浹”不是“夾”
“人民網”曾刊發(fā)一篇文章《家有護旗手國字放心頭》,講的是天安門國旗護衛(wèi)手曹學明的故事。他服役5年,嚴格要求自己,年年被評為升旗標兵。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夏季炎熱時,似火的驕陽蒸烤著,地表溫度常達50多度。曹學明不一會兒就已汗流夾背,接下來前胸濕了、后背濕了、褲腿也濕了……”這里,成語“汗流浹背”誤寫為“汗流夾背”了。
成語“汗流浹背”,見于漢·司馬遷《史記·陳丞相世家》:“孝文皇帝既益明習國家事,朝而問右丞相勃(周勃)曰:‘天下一歲決獄幾何?’勃謝曰:‘不知。’問:‘天下一歲錢谷出入幾何?’勃又謝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對。”(漢孝文帝很了解國家大事,上朝的時候問右丞相周勃:“全國一年斷了多少大案要案?”周勃說:“不知道。”又問:“國家一年財政收入支出是多少?”周勃又回答說不知道。周勃對不能回答感到羞愧,汗水濕透了脊背。)南朝宋人范曄在《后漢書·皇后紀下》里描寫曹操惶恐樣子時說:“操(曹操)出顧左右,汗流浹背。”“汗流浹背”這個成語從此流行開來。“浹”,《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注:“濕透。”“汗流浹背”就是汗水濕透了脊背上的衣服,多形容出汗很多,也常用來形容極度惶恐和慚愧。“浹”是一個較生僻的字,不少人寫到 “汗流浹背”時往往誤寫為“夾”。其實,我們在使用這個成語的時候,只要想一想:流的汗怎么能把背夾住呢?不要怕費事再查一下工具書,那么 “浹”就不會寫成“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