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多么低調的人,一把年紀總是自尊的資本。譬如,我們多半愿意援引長者的觀點,很少復述后生的思想作為佐證。經驗就是資本,老人家當然可以擺開架勢訓一訓年輕人。然而,遇到歷史上的先哲怎么辦?魯迅55歲逝世,王國維才活了50 歲。后人的壽命往往長得多。不知不覺到了60 歲,還好意思引用他們的言論作為思想的指南或者學術依據嗎?事實上,這種情況比比皆是。杜甫的壽命是58 歲,曹雪芹49 歲就溘然長逝。英國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不過活了36 歲,雪萊才30 歲。似乎沒有多少人關注這些顯赫的名字配置了多長的壽命。“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歷史剔除了種種瑣碎的情節而僅僅留下耀眼的偉業。進入先賢祠的大人物可以拋開年紀以及輩分這些世俗秩序。他們跳出了歲月鋪設的階梯而獲得了俯視眾生的資格,年長者躬身請教也沒有什么可羞愧的。
當然,先賢祠里的大人物往往擁有超長的精神年齡,以至于可以跨越自己的時代與未來持續對話;相反,凡夫俗子的精神年齡遠不如身體年齡,許多人早早關閉了與世界對話的思想通道,60 歲的身體可能只有40 歲的精神積累。當然,他們不可能察覺與承認內心的貧乏,而是熱衷于依賴年紀爭取權威——這時的皺紋與白發產生了實際的意義。“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句詩的后半句稱贊的是魯迅,前半句并非沒有對象。
